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半年盤點|五大發電上半年淨利創近十年同期新高,「量價雙降」企業怎麼辦

2025-09-01 21:20

  五大發電稱未來將加強水風光火多能資產組合互補

華能國際(600011.SH)、大唐發電(601991.SH)、華電國際(600027.SH)、國電電力(600795.SH)、中國電力(02380.HK)近日陸續披露完半年報,五家企業合計實現歸母淨利潤242.67億元,超過2024年同期淨利潤總和,創2016年以來所披露半年報淨利潤新高。

  其中,華能國際、大唐發電上半年歸母淨利潤分別增長24.26%、47.25%,達92.62億元、45.79億元,淨利潤與漲幅均位列五大發電企業之首。華電國際、國電電力、中國電力則分別以39.04億元、36.87億元、28.35億元次之。

  從增幅看,五家企業中僅國電電力上半年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公司解釋稱系受上年轉讓國電建投內蒙古能源公司影響,扣除此一非經常性損益,公司上半年扣非歸母淨利潤同比增超56%達34.1億元。這意味着上半年五大發電央企均實現淨利潤增長

以煤炭為主的燃料成本下降是上述企業淨利潤集體增長的主要原因。從市場行情看,上半年國內動力煤市場偏弱運行,煤炭價格中樞回落,秦皇島港5500大卡動力煤成交均價約685元/噸,同比降約22.2%。

  受此影響,華電國際上半年入爐標煤單價為850.74元/噸,同比降低12.98%。國電電力、華能國際的入爐綜合標煤單價分別為831.48元/噸、917.05元/噸,同比下降9.5%、9.2%。

  也因如此,煤電裝機容量在公司大盤中佔比較高者,如華能國際、大唐電力等,上半年淨利潤表現突出。華能國際上半年煤電板塊淨利潤同比增長84%達73.1億元,大唐發電煤電板塊同比增近109%至31.48億元。

  不過結合營業收入看,五大發電央企卻增利不增收,其中華電國際、國電電力、中國電力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降幅接近10%。「公司營業收入減少主要受發電量減少、電價下降等影響。」華電國際在半年報中表示。

  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五大發電公司均在半年報中強調了可再生能源市場化電價政策的實施導致市場形勢「量價雙降」,企業上半年電價、上網電量出現集體下滑,影響整體營業收入。

  例如,國電電力在半年報中提示電力市場風險時稱,隨着電力現貨市場全面鋪開,電價由市場實時供需情況決定,波動性和不確定性增強。同時,新能源全面入市后,機制電價雖然能夠對新能源收益形成託底,但保障水平仍存在不確定性,電價呈下行趨勢,市場競爭日益加劇。

  中國電力亦指出,由於其他電源湧入現貨市場,拉低市場交易電價,同時影響煤電的功能轉向電力系統內的調頻削峰為主,導致公司煤電售電量及收入同比下降。

  不過,上半年各發電企業上網電價降幅不及煤價,為公司贏得一定盈利空間。例如,華能國際上半年中國境內各運行電廠平均上網結算電價同比下降2.7%至485.27元/兆瓦時,低於同期9.2%的入爐標煤單價降幅;華電國際平均上網結算電價為516.8元/兆瓦時,同比下降1.44%,亦低於公司12.98%的入爐標煤單價降幅。

  多家企業還提到,容量電價(即按照回收燃煤發電機組固定成本的一定比例計算方式確定)和輔助服務等提供了穩定綜合電價,亦對市場交易電價起到調節作用。

  「煤電出現容量電價后,雖然燃煤機組電量在下降,但其盈利能力和減虧水平提高了很多。」在華能國際上半年業績説明會上,公司管理層指出,給到煤電機組的容量電價機制,使煤電有了較為固定的盈利結構。考慮到還有風電、光伏、燃機、水電聯合的綜合性發電結構,類似大型發電企業在電力現貨市場中各類電源互助互益,其盈利或減虧能力也會提升

  面對新能源全面入市、電力現貨市場加速推進的市場大環境,如何應對可預期的電量、電價下行風險,中國電力表示,將靈活調整電力交易策略,統籌做好電力中長期交易與現貨市場交易銜接,確保結算電價在區域保持領先位置;同時深化資產管理,貫徹水風光火多能資產組合互補定位,發揮新能源業務與清潔火電業務的協同作用。

  國電電力還稱將重視交易員的培養和選拔,探索運用大數據、AI等科技手段,提升市場分析預測能力,圍繞爭電量、穩電價核心任務,研判電力市場趨勢,加強電網負荷前瞻性、科學性預測。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