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不再「規模至上」 銀行行長紛紛表態「反內卷」

2025-09-01 19:00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張欣 北京報道

  近期,「反內卷」 成為銀行業發展進程中的核心議題,一場重塑行業生態的變革正加速推進。2024年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同年 11 月人民銀行《2024 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首次用「內卷」形容銀行業,直指存貸偏離度較大影響貨幣效能。

  近期,上市銀行二季度數據陸續披露,市場關注點正發生顯著轉變。招商證券銀行首席分析師王先爽在《銀行反內卷:方向與希望 —2025 年中報綜述》中指出,相較於今年銀行業一季報前后聚焦關税衝擊,當下行業的核心關注點已轉向「反內卷」。這一轉變背后,是市場視角從外部環境衝擊向內部結構性調整的遷移。

  本報記者梳理了部分銀行高管在2025年中期業績會上的表態,有銀行高管明確提出了要「反內卷」,更多的銀行管理層雖未直接提到「反內卷」,但字字句句都離不開「反內卷」的內涵:「高質量發展」「紮實」「穩」「合理控制規模」都是高頻詞。

  銀行業反內卷,亟需政策引導建立正確價值觀,聚焦信貸真實需求與流向,防範道德風險。在服務實體經濟時,除規模與利率外,結算、中收等非信貸服務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值得欣慰的是,從這次中期業績會上我們可以看到,儘管部分銀行仍存在規模擴張行為,但越來越多銀行已意識並開始強調非信貸服務與高質量發展的意義和價值。

  差異化路徑反內卷,精準服務實體經濟

  據本報記者梳理,多家銀行高管在2025年中期業績會上明確提到「反內卷」。從優化資產結構到規範定價機制,從平衡量價關係到政策解讀與結構創新,各銀行結合自身優勢,在反內卷的道路上探索出獨特且有效的實踐模式。

  例如,民生銀行行長王曉永明確提到:「未來我們會一如既往深化客户經營,紮實服務實體經濟,持續降本增效,不搞‘內卷式競爭,保持戰略定力,強化戰略執行,紮實推動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 」

華夏銀行則從定價機制切入,築牢反內卷防線。華夏銀行行長瞿綱表示,該行積極響應中央「反內卷」號召,嚴格落實行業自律開展的各項規範存貸款定價行為,堅持理性定價、風險定價,自覺維護市場競爭秩序,保證服務實體經濟質效。下一步,還將持續緊盯政策、緊盯市場,積極落實監管與自律要求,加強宣導、嚴格約束,從價格內捲回歸價值服務,以客户為中心,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綜合金融服務。

  定價作為反內卷的關鍵抓手,不同銀行在實踐中展現出差異化智慧。例如,工行行長劉珺就合理定價分享了「平衡量價」的實踐經驗。他表示,得益於「平衡量價」策略,在 LPR 下調之后,工行同步調降了存款掛牌的利率,有效熨平了對淨息差的影響,這説明工行在負債方對負債成本的控制,不僅保證了息差的穩定和利息收入的穩定,同時也向市場傳遞出了信息:作為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支持市場在合理的價格中樞之上開展業務。

「如果銀行資產端反內卷不同步推進,存款成本壓降的紅利可能會被信貸端繼續內卷吞噬,這可能是未來銀行業反內卷方向和希望的關鍵。」王先爽在前述報告中指出資產端與負債端協同反內卷的重要性。

  王先爽表示,二季度銀行業利潤呈現好轉態勢,負債端存款利率下行功不可沒,並且這一利好因素仍存在一定慣性,進一步增強了銀行業對息差穩定的信心。同時他認為,存款利率自律下調本質上是銀行業在負債端推進反內卷的重要體現,有效緩和了銀行的息差壓力。然而,如果銀行在資產端未能同步推進反內卷舉措,那麼憑藉降低存款成本所獲得的紅利,很可能會被信貸端的持續內卷所抵消。

中信銀行行長蘆葦從政策高度解讀反內卷意義。他在業績會上明確表示:「綜合整治內卷式的競爭首次被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國家層面傳遞出推進供給側改革,規範市場秩序,促進價格合理迴歸的鮮明信號,有利於銀行業的存貸款和中間業務的實現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

  根據蘆葦的介紹,中信銀行通過 「多維度能力體系建設與結構優化協同推進」實現有質量的增長,其中最大亮點在於 構建均衡多元的業務與資產負債結構,形成抵禦風險、持續增長的核心優勢。在業務結構上,以「零售第一戰略」為核心,構建「40%公司業務、40%零售業務、20%」金融市場業務的營收格局,分散經營風險;資產結構方面,遵循「增高減低」 原則,提升實體信貸投放、壓降票據資產,同時優化行業與地域佈局;負債結構上,強化交易結算銀行建設,提升活期存款佔比;客户結構則在穩固大客户的基礎上,加速拓展中小客羣與零售私行業務,各結構優化舉措相互配合,為業績長期增長注入強勁動力。

  聚焦高質量發展,摒棄規模情結成共識

據本報記者觀察,儘管部分銀行業績會未直接提及「反內卷」,但多數銀行的表態卻精準闡釋了其內涵——有大行人士對本報記者直言,其內部理解的反內卷「就是高質量發展,摒棄規模情結」。

這一認知成為行業轉型的核心共識,也體現在2025年中期業績會的高頻詞匯中:工行整場業績會上提到60次「穩」,10次「紮實」,19次「高質量」;農業銀行提到61次「穩」,5次「紮實」,15次高質量;建設銀行提到33次「穩」,3次紮實,8次高質量;中國銀行提到70次「穩」,23次「高質量」,13次「紮實」……這些絕非簡單的文字重複,而是銀行管理層對發展路徑的深刻反思與堅定選擇。

  「我們已經摒棄了規模情結,更專注於效益和質量並重的增長,這構成了我們財務業績背后的業務支撐。」中信銀行行長蘆葦直言,該行今年的上半年表外和表外的綜合融資規模的增長,快於表內資產的增長,一般貸款規模的增長,快於總貸款的增長,快於這個總資產的增長,存款規模的增長,快於總負債的增長,財富管理的規模增長快於總存款的增長,這些都是有質量的增長的體現。他同時強調,中信銀行堅持不以風險下沉或削弱風險抵禦能力換取短期利潤增長,讓業績增長「成色更足、底色更實」,從而實現了「合理、有質量的增長」。

  民生銀行同樣將高質量發展融入業務規劃。該行行長王曉永特別強調,要保持資產規模的合理增長和資產負債結構的持續優化,通過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優化資產結構、加大對新質生產力的支持等舉措,推動支付結算、供應鏈金融等業務發展,以業務模式優化帶動資產負債結構升級與業績增長,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工行行長劉珺提出的「勻速平衡」理念則直擊內卷本質矛盾。他表示,工行作為國民經濟「主力軍、壓艙石、穩定器」,若追求超常增長反而會削弱穩定功能,「勻速或許是最快的,平衡或許是最好的」。這一理念深刻揭示,當銀行盲目追求規模增速,極易忽視資金配置效率,最終背離金融服務實體的本源。「勻速平衡」的發展思路,為銀行業破解內卷困局、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關鍵路徑指引。

  大力發力非息業務,多維度探索破局新路徑

在反內捲進程中,非息業務成為銀行業突破發展瓶頸、優化收入結構的關鍵着力點。多家銀行通過拓展財富管理、投行資管、養老金融等多元業務,降低對傳統信貸的依賴,實現服務能力與營收質量的雙重提升。

「規模和利率只是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一個面,結算、信息、中收、流動性管理等也是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體現,甚至在后工業和城鎮化時代越來越重要。」王先爽在前述報告《銀行反內卷:方向與希望 —2025 年中報綜述》中如是表示。

  工行行長劉珺介紹,上半年工行非利息收入達955億元,其中手傭淨收入670億元(降幅0.6%,政策因素消退后降幅快速收斂),其他非息收入285億元,同比增長38%,貢獻相當可觀。他特別指出,國際化和綜合化是工行的「新根據地」「二次能源」,目前兩者合計佔集團營收和税前利潤的比重已達9.8%和13%,較去年全年均有所提升,成為新的增長曲線。

  建設銀行同樣表現亮眼。建行行長張毅表示,上半年該行實現非利息淨收入992億元,同比增長25.93%;非利息淨收入佔經營收入比例25.70%,同比提升4.68個百分點。一方面,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同比增長4.02%,財富管理、投行資管、交易銀行等領域的收入實現穩健增長。另一方面,加強市場研判,優化投資交易策略,其他非息收入增長較快。

  中信銀行則在非息業務上呈現「環比改善、結構優化」的態勢。該行董祕張青表示,2025 年上半年,該行持續加大中間業務的拓展力度,實現非息淨收入345.6億元(受市場走勢及上年高基數影響同比降 5.1%),但二季度非息淨收入環比顯著改善19.4個百分點,其中手續費收入逆勢增長6.18%,較一季度提升5.46個百分點;同時實現「經營費用與成本收入比雙降」,展現出非息業務的韌性。

銀行業積極探索反內卷與高質量發展路徑的當下,非息收入已成為銀行未來戰略佈局的重要方向。中信銀行行長蘆葦還強調,未來要進一步推動非息收入的增長,激活營收新引擎。

  第一,在財富管理領域,聚焦資本市場,把握資金向理財轉化趨勢,協同中信金控資源,加速對公財富拓客;第二,金市業務方面,憑藉證券投資收入佔比 40% 的優勢,合理調配資源,優化交易盤佈局,豐富信用債、外幣債等產品配置,加大公募基金投資以增厚收益;第三,跨境金融板塊,抓住政策紅利期,以跨境金融中心建設為突破口,完善經營管理體系,全面提升跨境業務服務水平。

  農業銀行則以養老金融為非息業務創新樣本。副行長林立詳細介紹,該行通過「貸、債、基、股、顧、租」綜合服務模式,推動養老產業貸款余額達216.2億元,較年初上漲94.6%;同時對接全國養老服務平臺、嵌入「長者食堂」生活場景,形成全鏈條服務能力;細分20類養老客羣,打造6大類超1100只產品的「全領域貨架」,首創「農情頤養寶」按月領取組合,實現需求與供給的精準匹配。在服務效能上,農行通過大模型技術升級數字員工「一明」(賦能智能問答、產品推薦),對網點實施3類22項適老化改造,將83 高頻交易整合為9個場景,業務效率提升49%,實現「科技賦能+普惠觸達」的雙重突破。

  華夏銀行副行長、財務負責人、董事會祕書楊偉提到,推動客户經營體系全面升級,積極拓展和服務更廣大客户羣體;財富管理與私人銀行業務堅持「專業服務、客户共創、科技賦能」,豐富產品體系,強化聯動協同。

  這些實踐表明,銀行業正通過非息業務的「多元化、場景化、科技化」創新,探索反內卷背景下「服務升級+營收增長」的可持續路徑,也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提供了更多元的解決方案。

  綜合來看,從民生銀行行長王曉永的「不搞‘內卷式’競爭」銀行業的轉型決心,到華夏銀行行長瞿綱提到積極響應中央號召,再到中信銀行行長蘆葦則強調國家規範市場秩序的政策信號意義,三者的表態形成呼應。從「規模至上」到 「價值優先」,這場變革不僅是經營策略的調整,更是行業發展理念的深刻重塑,標誌着銀行業正式告別同質化競爭的粗放時代。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