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1 19:00
隨着阿里巴巴(09988.HK)與京東(09618.HK)攜重金加入外賣戰局,中國本地生活服務市場的競爭強度驟然升級,形成了新一輪的「外賣三角大戰」。行業龍頭美團-W(03690.HK)為捍衞其市場份額這一核心護城河,被迫陷入一場高強度的補貼消耗戰,這直接導致其季度淨利潤出現大幅下滑,美團6月財季經調整淨利潤按年下滑89.03%,至14.93億元(單位人民幣,下同)。
這場全行業的利潤擠壓同樣在阿里巴巴的財報上留下痕跡,其包含即時零售在內的中國電商集團業務板塊經調整EBITA利潤同比收縮21.26%,反映出該公司為爭奪市場而進行的戰略性投入所帶來的短期陣痛。
然而,戰略上的取捨在此刻顯得尤為清晰。阿里巴巴(BABA.US)似乎正以即時零售的短期利潤為代價,換取更高頻的用户觸達和生態協同效應,結果直接體現在其核心基本盤上:在競爭環境如此激烈的情況下,其電商業務(包括中國零售商業客户管理收入與直營業務)展現出強大的內生增長動力,實現了9.27%的收入增長。這表明,通過外圍高頻業務引流、核心電商業務變現的戰略模式,在當前階段依然有效。
阿里巴巴6月財季表現及大變動
阿里巴巴截至2025年6月末止的2026財年第1財季業績,儘管扣除非經常性項目后的經調整利潤均出現下降,但在其公佈業績之后,阿里巴巴美股和港股股價均大漲,其中美股股價大漲12.90%,港股股價大漲18.50%,今年以來,其港股股價已累漲69.18%,美股則累漲61.91%。
有幾個點備受市場關注:1)阿里剛剛宣佈了新的業務結構調整;2)淘寶閃購深入美團腹地,市場對於阿里花巨資以此推進平臺業務的做法有着憧憬;3)雲智能業務的AI進展。
為推動「用户為先」戰略和提升用户體驗,阿里巴巴於6月財季將淘天集團、餓了麼與飛豬實現戰略整合,組建阿里巴巴中國電商集團,並升級為大消費平臺,以發揮更大協同效應。
阿里巴巴於4月底在淘寶app上推出「淘寶閃購」服務,所帶來的訂單量增長推動了即時零售業務收入按年增長12.03%,至147.84億元。阿里表示,通過提供高頻次、即時配送的服務,淘寶閃購有效提升淘寶平臺的用户活躍度,在8月前三周帶動淘寶app的月度活躍消費者同比增長25%。
與此同時,其中國電商集團進一步推出全新的淘寶大會員體系,全面打通電商、即時零售、出行等日常生活場景,通過提升消費者權益,進一步提升用户黏性及留存轉化。
國際業務方面,AIDC的跨境業務尤其速賣通和Trendyol表現強勁,帶動分部收入增長18.60%,至347.41億元,分部EBITA虧損按年收窄98.41%,至59百萬元。
整體而言,於6月財季,阿里季度收入按年增長1.82%,至2,476.52億元,其中電商業務、即時零售和批發業務的收入分別實現9.27%、12.03%和12.75%的增長,部門整體收入增長達9.71%;國際業務AIDC則實現18.60%的收入增長;雲智能集團則錄得25.80%的收入增長。
但是,由於即時零售等業務的投入,阿里的季度經調整EBITDA按年下降10.61%,至457.35億元;經調整EBITA按年下降13.75%,至388.44億元;非公認會計准則淨利潤按年下滑17.65%,至335.10億元。
6月財季,經營活動產生的淨現金流量為206.72億元,按年下降38.54%;自由現金流為淨流出188.15億元,而上年同期為淨流入173.72億元,主要因為期內雲基礎設施支出增加,以及對「淘寶閃購」的投入。
於6月財季,阿里巴巴以8.15億美元的總價回購了5600萬股普通股,均在美股市場進行,於2025年6月30日,其獲授權的股份回購計劃下仍有193億美元的回購額度,有效期至2027年3月,當前阿里的美股市值為3,218.49億美元,這一回購額度相當於市值的6%。
外賣怎麼拼?
對於淘寶閃購所取得的成就,管理層在業績發佈會上分享了一組數據:日單量最高的一天有1.2億,8月份,其日均訂單量達到8000萬;從用户的角度來看,整體月交易買家達3億,較4月前高出兩倍,期內有許多新用户和新商户加入淘寶閃購;淘寶閃購的日均活躍騎手數量已經達到200萬,較4月高三倍。
管理層表示,其閃購的初期階段是聚焦用户規模和用户心智,當前的目標已經超預期完成。
閃購對於電商業務的影響:從用户的角度來看,淘寶閃購擴大了用户規模,也提升了交易活躍度,增加的流量帶動了廣告及用户業務增長;其次,由於活躍度增加,阿里能夠降低對市場營銷的投入,管理層認為中長期而言,這將為電商業務帶來更為顯著的回報。
淘寶閃購與電商業務的協同效應方面:閃購推動了整體用户增長,提升了用户黏性,閃購的高頻消費也推動了每用户每日的購買頻次,有利於推動其電商收入增長。
阿里提到,過去在許多省份和城市,其外賣訂單量僅相當於同行的三分之一,市場份額甚至低於20%,如此巨大的市場份額差距,根本談不上效率,但現在,隨着閃購所帶來的業務增長,阿里將可快速提升運營效率,並認為效率的可改善空間巨大,主要來自幾個方面:首先是用户結構的優化,在過去四個月,阿里巴巴吸納了許多新客户,接下來是提高留存率和黏性;第二是優化訂單結構,增加高定價訂單的比重;第三是優化履約效率和成本,在初期,訂單增加了四倍,阿里的首要任務是保障用户體驗,由於短期運能不足,阿里於7月和8月增加了大規模投資,隨着平臺訂單穩定擴容,物流成本將顯著下降,進一步優化平臺效率。此外,線下商户也有很大的可改進空間,規模是決定效率的首要因素,管理層認為,隨着擴容和市場份額的提升,阿里有望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對於非餐飲業務,天貓超市升級為「閃購+B2C」混合模式,盒馬鮮生接入閃購后,訂單超200萬,同比增長70%。同時閃購也帶動了本地生活服務的擴張,閃電倉庫數量超5萬個,訂單量同比激增360%,其中25%供應鏈來自阿里生態。
管理層表示,未來本地生活服務將繼續探索多種服務場景,包括到店與團購券模式,部分城市已經進行試點,目標實現全面業務整合和提升用户服務。
AI業務擴張
在公共雲業務收入增長帶動下,阿里的雲智能集團收入達至333.98億元,按年增長25.80%,為三年多來最快增速,其中AI相關產品收入連續八個季度實現三位數的同比增長;雲智能分部EBITA則按年增長26.40%,至29.54億元,分部EBITA利潤率按年提升0.04個百分點,至8.84%。
管理層在業績發佈會上表示,AI對各行業的變革性影響,加上AI與雲的深度融合,將成為未來十年科技行業最重大的機遇。6月財季,阿里在AI與雲基礎設施領域的資本開支達386億元,而過去四個季度,累計投入已超千億元。
管理層在業績發佈會上透露,6月財季,由於AI需求持續快速增長,AI相關收入佔了外部客户收入的20%以上,AI應用正推動着傳統產品的高速增長,包括計算和存儲。
SAP(思愛普)與阿里達成了一項聚焦於雲和AI的戰略合作,作為思愛普的全球雲計算合作伙伴,阿里雲將賦能思愛普客户在阿里的平臺上運行和管理其核心軟件系統。思愛普也將藉助阿里的Qwen模型,為其企業客户提供AI轉型服務。
阿里表示正持續提升AI基礎模型的能力,自7月以來,阿里已發佈升級版Qwen3模型,其中包括基礎響應模型、推理模型以及AI編程模型,此外,阿里還開源了多款模型,例如視頻生成模型萬相2.2(Wan2.2)和文本生成圖像模型Qwen-Image。
與此同時,阿里也在持續推進自研的原生AI應用。高德地圖啟動全面AI轉型,推出高德地圖2025版本及全球首個原生AI定位應用。此次升級將空間智能融入動態現實場景,高德地圖有望成為未來生活服務領域的全新入口。釘釘也完成最新升級,打造出全球首個智能代理驅動的工作信息流,探索下一代辦公應用模式。
展望樂觀
對於未來,管理層表示阿里面臨兩大歷史性機遇:一是打造以「AI+雲」為核心的技術平臺,二是構建涵蓋購物與日常生活服務的全方位消費平臺。2月份,阿里宣佈未來三年將投入超過3800億元,持續用於建設雲和AI硬件基礎設施。自其4月推出淘寶閃購后,阿里於7月宣佈投入500億元,以把握由大消費帶動的市場機遇。
管理層透露,其目標是未來三年內覆蓋10億消費者,觸及30萬億零售市場規模,同時構建「AI+雲」技術平臺和一站式消費平臺。
結語
綜上來看,當下中國本地生活服務市場的「外賣三角大戰」,既是行業格局重塑的關鍵交鋒,也成為阿里巴巴戰略落地的重要試金石。儘管短期內在即時零售領域的高強度投入,導致其經調整利潤等盈利指標承壓,自由現金流也因業務擴張與基礎設施建設轉為淨流出,但這場戰略取捨的價值已逐步顯現——淘寶閃購憑藉超預期的訂單量、用户規模與騎手運力增長,不僅為淘寶App帶來25%的月活用户增幅,更通過高頻引流助推電商業務實現9.27%的穩健增長,同時新整合的會員體系與業務協同效應,進一步夯實了用户黏性。
而在技術賽道上,雲智能集團交出了三年多來最快增長答卷,AI相關收入連續八個季度三位數增長,且與SAP的戰略合作、Qwen3系列模型的升級及開源動作,印證了阿里在「AI + 雲」領域的技術積澱與生態構建能力,超千億元的累計投入正逐步轉化為行業競爭力。
但在「消費+科技」雙賽道的進攻姿態背后,潛藏的風險同樣不容忽視。
從核心業務來看,國內電商基本盤正面臨多重擠壓:拼多多(PDD.US)的低價策略、京東(JD.US)的自營物流優勢,再加上抖音內容電商對用户時長的搶佔,持續分流阿里的用户與商家資源,這不僅導致其電商業務需在價格競爭與商家扶持上加大投入,更直接承壓利潤率,若不能守住市場份額與變現效率,「高頻引流反哺核心」的戰略邏輯將失去根基。
即時零售戰場雖憑藉淘寶閃購打開局面,但高補貼、高履約成本的模式短期難改——日均8000萬訂單背后,是持續侵蝕利潤的投入,若未來用户留存率不及預期、單票履約成本降不下來,不僅會拖累中國電商集團整體盈利,更可能陷入「補貼停則增長停」的被動循環,與美團的份額拉鋸戰將成為長期現金流負擔。
在科技賽道,「AI+雲」的高投入雖構築了技術壁壘,卻也帶來了現金流與回報周期的風險。過去四個季度超千億元的基建投入,已導致自由現金流由正轉負,而云智能業務雖增速回暖,但AI商業化仍處於爬坡期,若后續企業級AI需求不及預期,或SAP等合作落地效果未達目標,鉅額資本開支恐難快速轉化為盈利,反而會加劇財務壓力。
國際業務方面,速賣通、Trendyol的增長雖亮眼,但地緣政治變動、海外關税政策調整等外部風險隨時可能擾動收入,且當前仍未徹底擺脫虧損,一旦外部環境惡化,恐拖累整體業務增速。
綜上,阿里能否突破當前困局,關鍵在於能否平衡短期風險與長期目標:既要在電商與即時零售領域守住份額、控制成本,避免利潤過度透支;也要推動「AI+雲」技術快速商業化,讓高投入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盈利;同時還要應對好外部監管與國際市場的不確定性。
作者|毛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