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騰訊、網易、字節掀起音樂「三國殺」

2025-09-01 18:15

1999年春晚,「黑土」趙本山吐槽「白雲」宋丹丹「心眼太實」,偏揪着一隻羊薅羊毛,以至於被扣上「薅社會主義羊毛」的罪名時,全國都在電視機面前笑得前仰后合。

當時沒人能想到,在26年后,「揪着一隻羊薅毛」會成為音樂平臺咸魚翻身的「捷徑」——

通過加碼情緒消費,發力粉絲經濟,騰訊音樂取得了營收淨利的大幅增長。剛發佈的第二季財報,被巴克萊銀行的分析師盛讚「展示了在用户音樂體驗的每一個環節進行變現的強大能力」,是一份「全方位完美的財報」。

而網易雲音樂雖然上半年營收同比下降了6%,期內利潤卻同比飆漲了132.4%。

但就在騰訊音樂(NYSE:TME)、網易雲音樂(09899.HK)豎起付費高牆的同時,新的挑戰者已經來到了牆下。

背靠抖音龐大流量池的汽水音樂正在攻城略地,年初月活數已接近1億大關,而騰訊音樂的月活已經連續15個季度下滑。

汽水音樂憑什麼殺出重圍?這場音樂「三國殺」又將形成什麼樣的新格局?

或許,這場在線音樂平臺之爭的勝負手,還是得回到線下尋找答案。

1、還是粉絲經濟的錢好賺

相比於過去追求更大基數的用户,騰訊音樂和網易雲音樂在今年上半年均呈現出了同樣的趨勢:

專注於那些更慷慨的用户,通過提供情緒價值吸引他們付費、提升留存率。

一方面,騰訊音樂和網易雲音樂均通過付費機制對用户進行了分層。

它們在低價暢聽會員之外,準備了數十元/月的SVIP(或同級別會員),憑藉豐富的SVIP權益,比如數字專輯免費暢聽、演唱會提前購票等,吸引不吝為偶像慷慨解囊的粉絲羣體。

另一方面,在線音樂平臺還在進一步夯實自身的「韓流」內容庫。

今年第二季度,騰訊音樂花12.9億買下了韓國SM娛樂二股東的席位,並與擁有BigBang成員太陽的The Black Label達成了戰略合作。網易雲音樂則選擇與多家K-POP唱片公司達成版權協議,引入藝人及組合的作品。

擁有成熟偶像製造工業的韓圈,在國內吸引了不少高粘性、高忠誠度的垂類受眾。但受限於國內外常用的社交軟件不同,粉絲過去缺少與偶像溝通的途徑。

於是,粉絲社區也成爲了平臺們的盈利點。

騰訊音樂推出了互動社區Bubble,能夠讓粉絲添加愛豆賬號並與之進行私密互動。當然,這不會是免費的。添加某位藝人的bubble賬號,需要開通該藝人的bubble服務,在QQ音樂上連續包月售價28元。

這一連串圍繞粉絲經濟設計的增值服務,帶來了立竿見影的增收效果:

騰訊音樂不光訂閲收入同比增長17.1%至43.8億元,「受線下演出、廣告模式創新等因素帶動」,非訂閲收入的同比增幅也達到了46.9%。

網易雲音樂雖然上半年營收同比下降了6%,期內利潤卻同比飆漲了132.4%。

財報中,騰訊音樂說明了增長的來源:「通過創新平臺功能和服務權益,推出了多樣化的新功能和互動玩法,增強了用户的沉浸感和音娛體驗,從而有效促進了音樂消費的增長。」

但或許有更通俗的解釋。

在粉絲眼中,當幾十元的會員費和動輒上百、上千的演唱會、明星周邊擺在一起,數字專輯優先購買、免費暢聽、線下演唱會門票搶先預訂等特權甚至不比一張黃牛票加價的零頭,SVIP實在是粉絲經濟里最划算的選項之一。

在粉絲經濟的推動下,在線音樂平臺已經逐漸打破了單純音樂播放的界限,構築了起了全方位的情緒價值生態圈,並不斷變現。

這正是巴克萊銀行的分析師盛讚「全方位完美的財報」的原因。

但他至少看漏了一點。

騰訊音樂在2021年月活用户數達到峰值后,開始了連續15個季度的月活用户數下滑,其中光2024年第四季度就流失2000萬,今年第二季度再次流失了200萬,還剩下了5.53億。網易雲音樂最新公佈的月活數據為超過2億人,與2023年的2.067億接近。

宛如古希臘神話里被酒神賜予點物成金法術的國王,在線音樂雙雄源源不斷地產生利潤,卻與一部分用户漸行漸遠。

而汽水音樂,正是他們選出的新「領袖」。

2、重新分「蛋糕」的刀在誰手里?

今年,許多用户在刷抖音的時候發現,汽水音樂的鏈接悄悄出現在了視頻的底部。用户在抖音聽到任何喜歡的歌曲或者BGM,都可以收藏進汽水音樂的歌單,一鍵跳轉。

作為和抖音深度綁定的字節產品,汽水音樂的交互界面相當「抖音化」,熟悉的上下滑動切歌,雙擊「喜歡」。而且由於可以平移抖音的用戶數據,汽水音樂個性化推薦的精準度也令用户感到驚喜。

不過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汽水音樂的「免費+低價」攻勢。新用户只要每天登錄汽水音樂,就會被贈送半個月的會員,作為對比,網易雲音樂是7天。即便過了新手期,也有「看廣告聽歌」供「白嫖黨」選擇。

背靠抖音,汽水音樂一路高歌猛進。

根據海豚智庫分析顯示,今年汽水音樂月活用户規模繼續提升,年初已接近1億大關,僅用兩年時間,就超過了誕生十年之久的咪咕音樂。在App Store的免費App排行榜中,汽水音樂已經排到了第一。

這匹新殺出的黑馬讓固化多年的在線音樂雙雄格局產生動搖,在諸多分析中,許多人基於當年騰訊、網易版權大戰作出判斷,版權將是汽水音樂進一步崛起的最大壁壘。

從長期來看,版權壁壘實際上是偽命題。

抖音幾乎已經成爲了新歌宣推的兵家必爭之地。根據《2024汽水音樂&抖音看見音樂計劃手冊》,TOP1000熱歌中86%生長於抖音,54%從抖音冷啟動爆火。

即便版權方正面硬剛,也很難取得勝利。

國外已經有了前車之鑑。

2024年初,由於不滿TikTok的版權「買斷制」(一次性付費,不按播放量分成),與索尼音樂、華納並稱世界三大唱片公司的環球音樂,收回了400萬首歌的版權,連300萬首錄音版也被殃及下架。

一夜之間,TikTok用户突然刷到大量無聲視頻,顯示「由於版權限制,聲音已被移除」。外界因此對TikTok的前景表示擔憂,但僅短短3個月之后,環球音樂就主動求和,重返TikTok。它們發現,對手的BGM開始病毒式傳播,眼看就要替代「舊人」。

這場版權之爭奠定了短視頻平臺在娛樂產業中的特殊地位。曝光量是娛樂產業賴以生存的口糧,而掌握流量分發的TikTok天然在產業鏈中擁有先天優勢。

實際上,音樂產業每一次都「臣服」於時代的變化。

如果你留意當下的歌曲發佈,就會發現音樂產品的主要形態,已經從一張十幾首歌、有故事感的專輯,變成爲了單曲EP。產品形態的變化背后,正是爲了契合在線音樂平臺的單曲推薦機制。

這一次大概也不會例外。

隨着suno等AI寫歌軟件的誕生,哪怕不懂五線譜的普通人,也能寫出一首像樣的歌曲。而供給端的擴容,必將使得產業鏈的話語權進一步向分發端傾斜。

或許,這也是騰訊音樂和網易雲音樂,將月活數據的優先級,排在粉絲經濟、商業化之后的原因。

雖然目前汽水音樂與騰訊音樂的月活數據仍有5倍以上的差距,但在「短視頻引流+流媒體沉澱」模式的衝擊下,規模並不是一道堅固的壁壘。

新的勝負手,還需要到其它地方尋找。

3、線下場景將成為音樂「三國殺」的關鍵賽點

整體來看,騰訊音樂和網易雲音樂佔據先發優勢,而汽水音樂正在依託抖音帶來的龐大流量窮追猛趕。

線上戰事撲朔迷離,從線下切入,或許會有更清晰的視野。

從產業鏈的價值分佈觀察,音樂版權只是收入的一小部分,線下商演纔是主要來源。舉辦一場規模空前的演唱會是歌手們的職業理想,也是市場衡量歌手價值的金線。

因此,反推至在線音樂平臺的競爭,與其比拼線上的流量分發、造星能力,更聰明的做法或許是綁定、創造線下的演出、峰會等資源。

一方面,線下資源的積累有利於形成滾雪球效應。

相比於來去無蹤的流量,線下演出、峰會的成功舉辦,更多取決於長期主義要素。比如企業的組織能力、各方之間的互信關係、品牌形象、人脈等等。

另一方面,線下演出也是中國音樂產業國際化必須經歷的一環。

正如前文所説,騰訊音樂今年上半年的業績增長,與引進「韓流」資源相關。從產業視角出發,這正是一種做大蛋糕的方式。

以此類推,中國音樂產業想要擺脫內卷,就必須走出國門,在國際上建立更強的競爭力。

過去,中國歌手的出海往往以在海外音樂平臺上發佈歌曲為主,如今,或許已經到了將演唱會辦到海外的時候。

目前來看,音樂「三國殺」里,騰訊音樂在線下走得最「遠」。

僅今年上半年,騰訊音樂就為近百組音樂人創造了超過300場線下演出機會,6月還在中國澳門成功操辦了韓國頂尖藝人G-DRAGON(權志龍)的演唱會,此后將繼續為權志龍在東南亞、中東、澳大利亞等地的巡演提供支持。

另外,騰訊音樂近日還舉辦了峰會,邀請格萊美獎主辦方美國錄音學院主席Panos A. Panay聯繫歌手袁婭維,現場討論多元文化下的音樂創作。

汽水音樂的線下佈局,則更多聚焦於對獨立音樂人的扶持上,一邊舉辦音樂節/派對,為新鋭音樂人提供演出機會的同時,一邊召開論壇建立影響力。

不過,從論壇談論的內容——「短視頻時代,音樂人和版權方如何依靠平臺之力,在抖汽音樂生態的託舉下,乘風破浪」——能看出來,汽水音樂在邁向國際化之前,還有生態功夫要下。

相比之下,網易雲音樂有些侷促。

不僅線下佈局在網上聲量不顯,連曾經在深夜獲得治癒的emo年輕人,似乎也對它的直播、現播等商業化嘗試充滿了怨氣。

這些怨氣最終都會轉化為對網易雲音樂「不務正業」的指責——不如多買點版權。

過去,它相信時間能彌補短板,一直在建立自己的音樂人生態,在評論區迴應批評的聲音:我們深知好的改變需要時間。

但目前來看,已經沒有太多的時間留給它了。

隨着音樂「三國殺」硝煙再起,騰訊音樂挺進國際市場,而抖、汽聯盟的發展路徑和網易雲音樂高度重合。狹路相逢勇者勝,或許,結局不會是三足鼎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財經無忌」(ID:caijwj),作者:白嘉嘉,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