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1 18:11
財聯社9月1日訊(記者 張晨靜)乳製品供需失衡,乳企仍處於低谷調整期,在今年上半年弱需求的背景下,頭部乳企2025H1業績普遍下滑,尤其液態奶持續承壓。但在生育政策「東風」和企業營銷投入影響下,奶粉業務已逐步回暖,多家乳企奶粉業務同比雙位數增長。
乳企業績分化
因乳製品消費整體疲弱,原奶供過於求,2025年上半年,多數上市乳企中報營業總收入小幅下滑或與去年持平,淨利潤變動出現分化。
頭部乳企中,淨利潤較營業收入變動下滑明顯,整體業績承壓。其中伊利股份(600887.SH)、蒙牛乳業(2319.HK)、光明乳業(600597.SH)淨利潤分別下滑4.39%、16.37%、22.53%。
當前國內生鮮乳產量增幅放緩,存欄量已連續四個月環比下降,但因供應慣性當前原奶價格仍在低位運行,國內生鮮乳價格連續 29 個月同比下降。蒙牛乳業財報中顯示,由於原奶仍階段性供給過剩,需求恢復不及預期,乳製品行業供需矛盾仍存。
因銷售政策變化、淘牛進度不一,其他乳製品企業業績表現分化。中國聖牧(1432.HK)、莊園牧場(002910.SZ)、三元股份(600429.SH)、新乳業(002946.SZ)淨利潤同比增長較快,分別為66.37%、68.5%、43.33%、33.76%;現代牧業(1117.HK)虧損擴大3倍、皇氏集團(002329.SZ)由盈轉虧,均瑤健康(605388.SH)、燕塘乳業(002732.SZ)78.52%、37.91%。
皇氏集團表示,公司主營業務行業競爭加劇,傳統市場價格戰內卷嚴重,受市場競爭和成本壓力影響,公司業績下滑。燕塘乳業在半年報中指出,乳製品行業面臨需求收縮與供給擴大的雙重困境,華南地區競爭尤為激烈。
近日,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發佈了《2025年7月鮮活農產品供需形勢分析月報》,《月報》指出,生鮮乳收購價環比持平,國內市場受生鮮乳去產能推進、滅菌乳新國標即將實施等因素影響,生鮮乳收購價有望保持穩定。
業內專家向財聯社記者表示,目前大部分地區原奶價仍低於成本價,預計今年年底,原奶供需有望達到平衡。
奶粉市場逐步復甦
在乳製品消費疲弱的背景下,與液態奶相比,奶粉市場逐步復甦。
根據財報,伊利股份奶粉及奶製品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65.78億元,同比增長14.26%,嬰幼兒羊奶粉業務營收增長率為65.7%。澳優(1717.HK)2025上半年營收、淨利雙增,主要原因在於奶粉業務增長,蒙牛乳業中奶粉業務同樣錄得增長,其中,嬰幼兒奶粉業務錄得同比雙位數增長。海外奶粉品牌中,a2牛奶、達能等業績亦在上半年實現增長。
伊利股份在2025年上半年業績説明會中表示,隨着消費者對國產奶粉信心的提升和配方註冊制的實施,近幾年國內奶粉市場進一步整合,公司嬰配粉業務在2025年上半年也實現了較快的增長,份額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今年7月,《育兒補貼制度實施方案》落地,從2025年1月1日起,對符合法律法規生育的3周歲以下嬰幼兒發放補貼,至其年滿3周歲,現階段國家基礎標準為每孩每年3600元。
中長期來看,生育率反彈、以及持續的生育支持政策,有利於帶動奶粉行業規模增長,但在當下奶粉市場競爭亦在加劇,且政策帶來的刺激作用還需觀察。
某牧業上市公司內部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生育補貼對刺激社會生育起到推動作用,有助於提升社會生育率,利好乳業行業;但目前這部分補貼中有多少可以支配到乳業並帶動奶源需求增加,具體效果有待進一步觀察。」
今年上半年,連續多年嬰幼奶粉「銷冠」中國飛鶴(6186.HK)上半年業績下滑近5成,公司表示,向消費者提供生育補貼(如價值1500元的奶粉及服務),直接導致收入減少,主動降低嬰幼兒配方奶粉的渠道庫存,對全脂奶粉產品進行減值計提等。
一家上市公司相關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銷售費用一直是嬰配粉行業的一項較大開支,而且只要有一家新的促銷政策出臺,其他都會跟上,今年多家頭部奶粉企業宣佈進行生育補貼,公司也同樣加大營銷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