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1 16:52
(來源:浩海投研Pro)
作者/星空下的烤包子
編輯/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烏梅
最近一段時間,#無人駕駛 這個領域彷彿是被打開了「任督二脈」,逐漸站上資本的風口。而這背后的重要推手之一,並不是「送人」,而是「拉貨」。
畢竟,相較於載人落地的難度,#商用載貨場景(即#無人物流車),正在成為相關企業今年重要的突破方向之一。
資本市場上也在用真金白銀砸向無人物流車。比如就在前不久L4級自動駕駛企業白犀牛宣佈成B+輪融資,B輪總額近5億元。今年4月新石器和九識智能也都完成了融資,合計融資規模超過30億元。
近期資本頻繁加註,也讓無人物流車行業逐漸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那麼,無人物流車真的進入商業化階段了嗎?相較於幾年前,行業本質發生了什麼變化呢?今天筆者就帶你來一探究竟。
一、政策放開,成本下降
無人物流車今年能夠迎來爆發,其實在筆者看來,技術本身的進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政策的逐步放開。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官方允許全國20個城市因地制宜開展包括城市物流、自動配送等多個應用場景的規模化應用試點。截至目前全國發放了測試示範牌照超過7700張,測試里程超過了1.2億公里。賽道上的企業之一新石器就已經獲得了100多個地市公開道路路權。
所以可以説,路權的開放為無人配送車構建了合法運行的制度基礎。三個月前,官方更是提到了要加快推動無人機、無人車、智能雲倉在行業規模化應用,可見政策的支持力度。
除此之外,這個行業的另一大變化就是成本的逐步下探,這兩年無人物流車的成本正在逐步降低,成本下降的背后是技術路線優化、硬件國產化與規模化生產的共同的結果。目前市場上有一些無人物流車的價格已下探至2萬元區間。要知道,六年前新石器初代單車成本還有20萬元。
數據最能説明一切,截至去年年末,投入規模化應用的快遞物流無人車已超6000台。雖然在城配市場的滲透率還不到0.5%,但是研究機構已經給出了非常樂觀的預測。今年無人物流車銷量有望突破3萬輛,到了2030年,銷量規模或超80萬輛,這背后對應的滲透率將超過15%。
這個行業增長速度,放在任何一個行業,都是數一數二的,所以資本市場蜂擁而入,努力拿到無人物流車的「入場券」,就可以理解了。據筆者判斷,行業已經迎來了1-100的階段。
二、企業爭相湧入,搶佔「蛋糕」
簡單來説,與快遞末端配送類似,無人物流車最適合的應用場景就是路線重複、貨量小、頻次高的路線上。
如果我們把無人物流車的產業鏈拆開,你會發現其產業鏈上游主要是感知硬件、芯片、底盤、域控制器等零部件,中游就是整車製造,也是核心環節,下游則是應用場景與運營服務。
而如果按照企業的背景進行劃分,一類以自動駕駛技術切入,比如我們前面聊到的新石器和白犀牛等,算是技術驅動型的企業,另一類則是以配送場景切入。比如京東今年7月發佈自研無人輕卡「京東物流VAN」,具備L4級自動駕駛能力,就可以用於物流擺渡及傳站運輸等,無人輕卡可以降低運營成本大約60%,此外還有美團、菜鳥等。除了上述兩類,還有像毫末智行、上汽通用五菱這樣的以車企背景切入的企業。
而下游的眾多快遞企業目前也在擁抱這個賽道。據筆者瞭解,目前中通快遞已投入約1000輛,圓通速遞投入近500輛。就在四個月前,中通快遞與新石器展開合作,計劃未來落地10000台無人車,期待實現強強聯合。
而作為快遞行業領頭羊之一,順豐率先在行業招標無人物流車,據統計2023年為百台規模,2024年進一步招標到千台量級,而今年這個數據只會更大。據招商證券測算,以全國快遞物流網點數量為基礎,無人配送車的市場空間接近5000億元。千億級別的藍海市場,等待被挖掘。
從無人物流車的商業模式來看,通常來説主要以購買硬件+訂閲費用為主,訂閲費用包含自動駕駛軟件使用費、運營服務費等,運營服務通常由車企提供。所以,爲了實現商業化,有不少企業在想辦法縮短盈利周期。
三、不斷創新、打造差異化競爭
坦率的説,雖然無人物流車的前景被大多數人看好,但也不是説這個行業已經做到了盡善盡美。
就比如無人配送行業的相關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尚未實現完全統一,不同城市的路權政策也存在有一定的差異,仍需要建立全國性的行業標準。
然而這也沒有影響相關企業的熱情,眾多企業湧入,市場競爭趨於白熱化,就更需要創新的方式來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畢竟,與其他L4級自動駕駛場景相比,無人物流車主要針對低速+固定路線場景,算法+算力要求均相應降低,也就意味着行業門檻有所降低。
技術創新方面,就比如最近#勘設股份(603458)旗下的泰宇坦行,與PIX Moving、趣鏈科技合作,成功發行了全球首個基於無人駕駛應用場景的RWA項目,直接打開了未來資本與出行的想象力。泰宇坦行的主要角色是保障場景運營與落地執行。
在RWA領域嘗試的不只有泰宇坦行。最近電動重卡的企業之一#博雷頓 也公告與GCH、捷利交易寶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背后的核心邏輯是是把沉重的物理機械變成輕盈的全球資本數字份額。
如果説和RWA結合屬於技術創新,那就還有模式創新的企業。就比如九識智能通過訂閲制,客户按需租賃車輛,降低初期投入。截至2024年底,九識智能在手訂單超萬台,累計交付超 3000台,服務超600家客户。
無獨有偶,中通智駕平臺還在提供數據增值服務,通過分析配送數據優化倉儲選址,從而努力提升客户的銷售額,想盡一切方式實現開源。
所以,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獲得更多的訂單,筆者覺得是無人物流車打破商業化困境的「最后一躍」。
注: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