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1 16:53
出品/聯商翻譯中心
撰文/松柏
前段時間,一塊「低糖好麗友派」將山姆會員商店推上風口浪尖。
這並非孤例,此前山姆引入衞龍、盼盼、溜溜梅等特供零食的舉措就引發爭議。儘管會員支付了260元乃至680元的年費,卻對這些「大眾品牌」並不買賬。這種反差最終催生了「山姆割韭菜」的質疑。
但爭議並未擋住山姆的腳步。沃爾瑪最新財報顯示,二季度中國區淨銷售額達58億美元(約合416.38億人民幣),同比大增30.1%。其中,山姆過去12個月新開8家門店,總數升至56家,交易量依然保持雙位數增長。
要解讀這種「爭議與增長並存」的商業悖論,或許需要回到一切的起點。
在不久前舉行的2025年美國零售聯合會亞太峰會上,山姆中國前總裁文安德(Andrew Miles)的分享恰好提供了答案。他系統回顧了山姆轉型初期的困頓、商業模式的艱難磨合,以及前置倉模式從構想至落地的全過程。
01
逆勢而行的戰略定力
文安德是一位資歷深厚的「零售老兵」。
他出身倫敦,17歲便加入英國超市巨頭Sainsbury’s擔任管培生。1988年,他加入香港屈臣氏集團,從管理崗一路晉升至亞洲區CEO。在他的領導下,屈臣氏在11個國家擴展至超過1500家門店,其中400多家位於中國。2008年,他又前往中東執掌跨行業集團業務。數十年的磨礪,使他對於零售的本質與消費者心理擁有了極為敏鋭的洞察。
4年后,他重返亞洲市場。2012年7月,文安德來到沃爾瑪中國一個不起眼的部門——山姆會員商店,僅有6家門店,盈利微薄。
彼時,在電商突進、傳統大賣場紛紛縮減面積以求自保的背景下,山姆中國陷入了戰略迷惘:是隨波逐流,還是堅持自我?在這樣的環境下,文安德和團隊做出了一個看似「逆潮流」的決策:繼續建設約1.8萬平方米的大店,並堅持會員制收費模式。
這一模式在初期推廣極為困難,文安德坦言:「沒人願意辦會員卡。沒人能理解為什麼要付費才能購物。市場上普遍存在對會員制的抵觸心理。突破這一認知障礙成為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除此以外,對於當時缺乏本土成功案例的山姆而言,亟需一套經過驗證的方法論作為指引。文安德透露,為此他深入研究成熟市場模式,向美國Costco(開市客)和Sam's Club(山姆)取經,最終提煉出三大核心原則:有限SKU、高價值/低毛利商品以及嚴格的運營紀律。
而針對線上零售商的價格競爭策略,文安德當時為山姆制定了「天天低價」政策,宗旨是為會員提供持續穩定的價值。他回憶道:「我們定下的目標,是讓會員在一年后看到價值,並願意主動續費。」
食品雜貨分銷協會(IGD)零售總監尼克·邁爾斯(Nick Miles)認為,這種做法不僅是營銷策略,更是戰略耐心的體現:先教育市場,再驗證模式,而不是急於求成。
02
聚焦核心客羣和商品力
面對山姆中國的轉型困境,文安德提及了另一位重要人物——瓦萊麗·德·夏雷特(Valerie de Charette)。瓦萊麗於2009年加入沃爾瑪,負責財務與戰略工作。其后,她先是領導美國山姆的財務團隊,隨后調任中國,擔任戰略轉型負責人。
當時,瓦萊麗拋出了一個關鍵問題:「誰來為這波中產消費羣體服務?」對此,文安德回憶道:「我和團隊的成員都陷入了思考。誰來服務這些人?怎麼服務?這些人有消費能力,受過良好教育,視野廣闊,他們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
最終,文安德和團隊決定,專注服務的核心客户是35-45歲的中產媽媽羣體,目標是打造「別處買不到的商品組合」,讓顧客在山姆感受獨一無二的消費體驗。
對此,山姆採取了商品精選與差異化策略。文安德和團隊逐步精簡了線上線下的商品種類,將門店SKU數量從約1萬個削減至3500個。他補充道「我們的採購員需要逐一品類、逐一SKU地評估每件商品,致力於在各品類中甄選出最優質的產品。」
據他回憶,這一優化過程需要反覆試錯和調整,「管理層提供了大量自上而下的指導和決策支持,推動團隊完成這一轉型。每一次調整SKU、每一次新品嚐試,都是基於對客羣需求的深入洞察和對價值承諾的堅持。」
在2025年沃爾瑪投資大會上,沃爾瑪中國區總裁兼CEO朱曉靜也深入剖析了山姆在中國市場的成功密碼,歸納為三大核心優勢:「優質商品+尋寶體驗」的雙重價值;全渠道的便利性;與會員之間建立的深厚信任關係。
時間最終證明了山姆模式的成功。2024年,山姆中國的會員數量已超過860萬,年銷售額突破1000億元人民幣。僅會員費一項,收入就高達22億元。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和上海的首批門店,成爲了全球範圍內營業額最高、盈利能力最強的山姆門店。
文安德坦言:「團隊中的每個人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雖然最終結果不錯,但一路走來確實經歷了很多驚心動魄的時刻。運氣和時機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不過,在面臨各種干擾和衝擊時,要保持足夠的自律,專注於自身業務,耐心溝通,這對任何企業來説都是很好的經驗教訓。」
03
夯實基礎,打通全渠道
近年來,「電商」幾乎成了實體零售繞不過去的命題。
街邊小店、連鎖商超、百貨購物中心,無一不感受到線上業務的「侵蝕」。雖然不少零售商嘗試提前佈局,但往往步履蹣跚,收效甚微,有些甚至拖累了線下銷售,使得其「即時零售」業務呈現出一種略顯畸形、缺乏內核支撐的狀態。
山姆的線上業務可追溯至2010年。但在2017年迎來重大轉折點,文安德在這一年升任山姆中國區業務總裁。 在他領導下,山姆與京東的合作進一步深化,並於同年12月開始在深圳、上海、北京等地推出「雲倉(前置倉)」模式,正式開啟全渠道創新之路。
文安德回憶道:「從第一天起我們就意識到,面對即將到來的會員增長浪潮,僅僅依靠實體門店是遠遠不夠的。但我們的策略是先做強根本:建立核心業務,鞏固線下主營業務,在組織內部建立起關鍵的管理體系。只有打牢了這個基礎,才能在此之上進行創新發展。」
最初,山姆前置倉只提供1000個最暢銷的SKU,佈局於社區周邊,並承諾一小時內送達。這一模式精準聚焦城市核心家庭的日常高頻需求,通過極致精選與高效履約,成功將門店的存量商品轉化為即時配送的增量市場。
文安德表示:「線上渠道提高了購物頻次。購物頻次帶來額外消費。額外消費意味着當我(消費者)在年底問自己‘我要續費嗎?’時,答案是‘是的,我看到了價值’。」
如今,山姆在中國擁有超過500個雲倉網點,線上銷售佔比達到52%-53%。他預估,今年山姆中國仍有一批門店年營收將突破5億美元(約合35.7億人民幣)。
文安德進一步解釋説:「在中國這樣的市場,你不可能僅憑‘一招一式’就建成最大的全渠道零售業務。這需要一整套零售方法論:首先要明確服務對象;確保團隊內部溝通順暢;通過指導和示範來帶領團隊;始終保持信心和目標的清晰度;用團隊在發展過程中的成功案例來證明我們的理念,展示這些理念是如何落地的,以及我們的團隊每天是如何將其付諸實踐的。」
他強調:「在我看來,這就是構建山姆會員店這樣企業的根基,也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事情。」
寫在最后
從6家門店到56家,從盈利微薄到年營收破千億,山姆用了13年。但「低糖好麗友派」的爭議也提醒着山姆,信任這東西建立起來要十年,卻可能在一夜間被動搖。
自文安德今年年初離任后,山姆依然在擴張。第二季度又新開了2家門店,線上銷售佔比過半,數字很亮眼,但問題也很現實:當你試圖讓更多中國消費者接受會員制時,究竟該堅持什麼,又該妥協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