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1 17:17
作者 | 柳 柳
苗正卿
李寧再次站在十字路口。這家曾憑藉「國潮」浪潮登頂的本土運動巨頭,正經歷背水一戰。
2025年上半年財報一出爐,沒有驚喜,只有一串讓人揪心的數字,連續兩年陷入淨利潤下滑,利潤「失血」速度又快了:2024年淨利潤同比下降5.5%至30.13億元,2025年上半年淨利潤進一步下滑11.0%至17.37億元(2024年上半年淨利潤下滑7.98%至19.52億元)。
更讓人着急的是和安踏等競爭對手的差距越拉越大:2024年安踏收入同比增速達13.6%,年內溢利增超五成至169.89億元;而李寧2024年收入同比僅增3.9%,2025年上半年收入增速進一步放緩至3.3%,遠低於疫情前的增長水平。
李寧聯席CEO錢煒在財報會議上的發言,更直接點出線下渠道的嚴峻現實:「我們能深刻感受到線下客流的同比減少。」 上半年,DTC直營門店收入同比下降3.4%,即便作為核心的特許經銷商渠道實現增長4.4%,也同樣面臨市場需求不足的壓力。
對此,李寧以退為進,優化門店結構淨關閉51家店鋪,提質增效,主動放棄部分市場份額,換取更健康的資產結構。
可代價遠不止於此。李寧上半年毛利率下降0.4個百分點至50.0%,淨利率也跟着承壓;DTC 渠道佔比下滑、為沖銷量不得不加大折扣力度,曾經幾百塊的鞋子,現在常掛着 「滿減」「折扣」 的牌子,品牌的底氣好像也跟着打了折;再加上營銷要花錢、庫存要清理、房產減值要計提,三座大山壓得李寧喘不過氣。
撥開利潤下滑的迷霧,李寧決定「向死而生」,更新戰略佈局,下了三個關乎未來的賭注——從過度依賴「國潮」流量紅利,全面堅持「專業運動」價值壁壘;收縮渠道戰線;家族天價挖來國際老將破局多品牌運營,試圖為未來開闢出更新的增長曲線。
對李寧來説,這是一份不樂觀的短期答卷,也是一場着眼長期的豪賭,這不是一次普通的調整,是一場背水一戰的 「二次創業」。
李寧告別 「國潮依賴」,死磕專業運動
李寧要親手打破自己的 「國潮舒適區」 了。它的第一重豪賭,是徹底告別過去 「又想覆蓋大眾市場、又想衝擊高端領域」 的模糊定位,從 「國潮流量」 轉向 「專業壁壘」,賭的就是能在消費者心中,加深一個 「專業、硬核」 的運動品牌形象。
這場賭局的核心策略很明確:用 「專業」 的科技和性能,對衝消費市場的疲軟。最直接的信號藏在產品端 ——2025 年上半年,李寧鞋類收入佔比衝到 55.6%,穩穩成了營收支柱。
爲了這份 「專業」,李寧砸了真金白銀。2025年上半年,李寧研發投入同比增長8.7%,增速顯著高於營收增速。這些錢沒有白花:「䨻」科技(bèng)在輕量化、回彈性與能量反饋上的突破,已成為高端跑鞋的核心賣點。
另一方面,李寧將資源高度集中於跑步、籃球、訓練三大核心運動領域,打造「超輕」「赤兔」「飛電」等明星跑鞋系列,以及「韋德之道」等具有行業標杆意義的籃球產品線。
李寧通過 「加減法」 平衡品牌定位: 「降温」 中國李寧系列,有意識地控制該系列的曝光頻率與產量,不再將其作為「流量爆款」大規模推廣,而是轉向「文化符號」定位,使其迴歸小眾路線;另一邊把航天技術 「搬」 到了運動服上,在綜訓、羽毛球等成熟品類中,推出「航天速干」「航天防曬」等技術產品。
李寧也在主動尋找新增長曲線,去擺脫對傳統核心品類的過度依賴:將户外、網球、匹克球等新興運動品類列為拓展重點,同時發力器材配件業務(2025年上半年該品類增速達23.7%)。
專業轉型需配套營銷升級。品牌溝通上,李寧的營銷重心也徹底變了,不再是單純的文化輸出、明星代言,而是圍着「科技性能」「專業運動員故事」「賽事體驗」轉,拿下2025—2028年中國奧委會及中國體育代表團官方合作伙伴,這些在奧運賽場上為國爭光的運動員,訓練、比賽時穿的都是李寧;拿下籃球圈NBA首輪新秀楊瀚森,想讓 「專業」 更有説服力。
這把專業牌並不好打:「國潮」帶來的流量紅利是短期的爆發性的,而「專業」壁壘的建立需要長期持續的投入,李寧需將高昂的研發投入轉化為消費者「願意買單」 的體驗,這一過程需要時間與耐心。
更關鍵的是,如何避免「專業」與「國潮」的品牌形象割裂,實現二者相得益彰而非相互削弱,是對品牌管理能力的重大考驗。
關51家店押注核心商圈,李寧
在賭「少即是多」
去年冬天,北京三里屯的李寧旗艦店悄悄升級了。以前店里堆滿衣服鞋子,現在專門闢出 「跑鞋體驗區」。可與此同時,三四線城市的一些李寧奧特萊斯店,卻悄悄掛出了 「停業清倉」 的牌子。
這是李寧的第二重押注,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推進渠道結構優化。財報顯示,2025年上半年門店總數淨減少51家。
這不是簡單的規模收縮,而是一場精準的「渠道外科手術」,核心邏輯是「賭少即是多」。
沒人比李寧更清楚盲目擴張的代價:曾經爲了搶佔市場,它瘋狂開店,最終導致庫存高企、渠道價格混亂,成為拖垮業績的 「包袱」。如今的調整,本質上是對過往問題的修正 —— 從 「鋪量」 轉向 「提質」,把資源從低效網點轉移到高價值陣地。
這場「渠道外科手術」 分兩步走:第一步是 「減法」,關掉那些開在低線城市、租金比營收還高的 「包袱店」,尤其是奧特萊斯里常年打 5 折、拉低品牌檔次的店,把浪費的成本省下來。
第二步是 「加法」,在一線、新一線城市的核心商圈,開旗艦店、升級老店,把資源砸在 「能打勝仗」 的地方。
財報數據印證了這場手術的有效性:上半年李寧大貨店鋪平均面積242平方米,平均月店效30萬元,高層級市場流水貢獻接近60%,核心商業體進駐率約90%。目前,李寧已完成超級奧萊和奧萊大店建設的第一階段,國內TOP20項目年內將全部擴面完畢。
儘管這些核心商業體位置租金成本更高,但客流量精準、消費能力強,符合品牌向專業升級的戰略定位,更好地觸達目標客羣。
李寧也在理清 「誰該賣什麼」:將「李寧YOUNG」童裝業務獨立運營,提升兒童品類的專業度與客羣精準度;將「中國李寧」系列的銷售渠道與主品牌分離,通過獨立門店或專區運營,保持小眾的定位屬性。線上也變了,DTC模式下小程序里加了 「專業顧問」。
在虎嗅看來,李寧的渠道「優化」本質是一場主動的「收縮與聚焦」:用短期門店數量的減少,賭長期單店盈利能力和品牌形象的提升。如果賭對了,李寧將擁有一批更高效、更具品牌代表性的線下據點,形成更強的渠道護城河。
可風險也明明白白擺在眼前:如果市場復甦比預期慢,關店留下的空白可能被對手搶佔,進一步削弱市場份額;區域經銷商也可能因為關店動盪,對品牌信心打折;短期內,營收還會受關店影響,渠道調整的「陣痛」也需時間消化。
但對當下的李寧而言,已經沒得選了。
4200萬年薪挖來
Zara老將,李寧想抄安踏的老路
兩個月前,一則人事消息在運動圈炸了——李寧家族控股的「非凡領越」宣佈重磅人事調整:花最高4200萬年薪,聘請Zara前高管、時尚消費品領域資深經理人Victor Herrero擔任聯席行政總裁及Clarks署理行政總裁,並同步升任其為執行董事。
要知道,這個薪水比很多上市公司CEO還高,李寧到底怎麼想的?
Victor 不是普通的 「賣衣服的」,他是個「能救品牌的人」。當年Zara在歐洲市場遇到瓶頸,是他靠着「快速上新 + 精準選址」,三年開出200家旗艦店,讓Zara營收漲了40%。現在李寧找他,是想讓他救Clarks—— 這個百年英倫鞋牌,被李寧收購后一直不温不火,很多人知道 「Clarks 的皮鞋舒服」,但不知道 「它還有適合通勤的運動鞋、適合户外的靴子」。
要理解這場 「天價挖角」,也得先知道 「非凡領越」 是什麼,它是李寧家族核心控股平臺,由李寧及其兄長李進共同掌控,手里握着李寧公司10.5% 的股權,還有Clarks、堡獅龍、Testoni 三個品牌。2024年 「非凡領越」 營收 104.86 億港元,光Clarks就貢獻了 90 億。也就是説,Victor 要操盤的,是李寧家族的 「多品牌版圖」。
儘管李寧官方多次否認「向安踏多品牌模式靠攏」,但很明顯,李寧家族一直在佈局:收堡獅龍、拿Testoni,現在又請專業經理人操盤Clarks,對多品牌佈局的探索從未停止,而Victor的加入,正是這一戰略的關鍵落子。
只不過,Victor懂快時尚,但運動品牌和快時尚不一樣;Clarks的核心是 「舒適皮鞋」,怎麼加運動屬性而不丟了自己?4200萬年薪的壓力下,他能在3年內做出成績嗎?沒人能打包票。
就在Victor上任不久的8月,運動圈再傳消息:皮諾家族評估出售彪馬股權,安踏、李寧等本土巨頭被列為潛在收購方。截至目前,李寧未就上述傳聞所提及的交易進行任何實質性談判或評估。
但這一傳聞仍折射出市場對李寧「多品牌破局」 的期待——李寧當前的多品牌矩陣(Clarks、堡獅龍等)多聚焦休閒、皮具領域,缺乏專業運動品類的國際品牌支撐,而彪馬在足球、跑步等核心品類的積澱,恰好能填補這一空白。
對正處於轉型陣痛期的李寧而言,確實急需一張可能扭轉戰局的「機遇牌」。但連續兩年淨利潤下滑、與安踏差距拉大,已説明李寧的核心問題在於內部運營效率與戰略執行能力,而不是缺少一個國際品牌。如果無法解決內部問題,即便收購彪馬,也可能陷入「收購-整合-虧損」的惡性循環,反而打亂當前 「專業轉型」 的節奏。
有意思的是,李寧的三重賭注並非孤立存在:品牌轉型需渠道支撐,組織人事調整為多品牌佈局鋪路。這三重豪賭之下,李寧的轉型之路充滿希望:三者互為支撐也互為約束,少了任何一環,轉型都難成氣候,卻也佈滿荊棘。
虎嗅認為,未來最大的變量,還是 「專業」 能不能真正變現——畢竟,阿迪達斯在中國重回增長,靠的是經典款 + 科技創新;安踏突破千億營收,旗下FILA、薩洛蒙等品牌多點開花;昂跑、HOKA等專業運動新貴加速滲透,都在搶專業高端市場;特步、361°等本土對手奮力追趕,專業運動賽道早已擁擠不堪,李寧若不能將研發投入轉化為消費者認可的 「專業價值」,即便渠道收縮、多品牌佈局,也難以真正破局。
現在的李寧,更像一個重新出發的創業者。對李寧而言,這場「二次創業」不僅要戰勝競爭對手,更要戰勝消費疲軟的大環境,以及擺平自身轉型過程中的內部阻力。
今年1月,李寧品牌創始人、集團董事長李寧對所有李寧人發佈了一份長達1500字的內部信,他在文中提到,「一切皆有可能。」
如今,李寧手握三張新牌,能不能幫它贏下這局棋?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