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湖北:「十四五」以來,累計實施城市更新項目7800余個

2025-09-01 16:14

近日,據湖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發佈數據顯示, 「十四五」以來,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2020年的62.89%提升至2024年的66.35%,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全省累計實施城市更新項目7800余個,完成投資額近3500億元;改造城鎮老舊小區1.84萬個、惠及270萬戶居民;巧用「城市角落」建成口袋公園1300余個,開放共享公園綠地1200余公頃,為羣眾親近自然、休閒遊憩、運動健身提供了場所;建設改造各類供水、供氣、排水管網管線2.7萬公里,城市的綜合承載能力穩步提升。

同時,湖北推進城市更新呈現以下四個特點:

第一,人居環境持續改善。

一是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加快探索。在城市存量更新提質與增量小區開發建設中探索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選定10個項目開展省級試點,通過重組地上地下空間、整合各類支持政策、鏈接外部服務資源,打造「住、吃、遊、購、娛、醫、養」全生態服務,重構房地產商業模式,推動房地產從「建房子、賣房子」向「既建房子賣房子、又造服務賣服務」轉變。

二是危舊房改造蹚出新路。積極探索危舊房改造「產權人自主更新」模式,消除舊居的隱患,建起新家的温暖,留住城市的記憶,匯聚民心的力量。全省已有48個項目採取「原拆原建」方式推進老房更新,6500余戶居民住上了安全舒適的新房。

三是舊區改造提質增效。累計實施棚户區改造11.32萬戶、城中村改造3.5萬戶,讓居民羣眾真切體驗到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既有住宅加梯納入《湖北省電梯安全條例》專章,加裝更新電梯超過1萬部,十幾年沒下樓的「懸空老人」能夠方便出行。

四是完整社區建設不斷升級。聚焦「一老一小」服務需求,採取嵌入社區盒子等方式,集成解決幸福食堂、四點半課堂、老年活動中心等功能需求,補齊居住社區建設短板,完整社區覆蓋率達30%,4個社區入選國家級完整社區試點。打造「全市一個停車場」,17個市州全部建成城市級智慧停車平臺,350萬個聯網車位實現閒置車位全市調控、錯時共享,駛離付費、無感支付將停車離場時間由40秒以上壓縮至5秒以內,「停車難」正在變得「好停車」。

第二,公共空間持續煥新。

一是增「綠」量。堅持「串園連山活水」,用5100公里荊楚綠道串聯城市生活。完善「郊野公園—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專類公園—口袋公園(遊園)」公園體系,人均公園綠地面積較「十三五」末提高1.95平方米,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較「十三五」末提高3.88個百分點,基本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

二是提「精」度。更換新型窨井蓋15萬個,解決「跳跳蓋」問題,守護了羣眾「腳下的安全」。堅持「策投建管營」理念,依託城市公廁、閒置用房和小微空間精心打造的城市驛站,不僅為城管環衞工人提供愛心歇腳點,也成為集飲水、充電、售賣、休憩等服務於一體的城市共享空間。

三是植「文」化。全省44片國家級歷史文化街區19片完成保護更新,歷史建築數量增加至4455處、實現翻番,歷史文脈在城市更新中煥發新生。武漢曇華林、荊州洋碼頭歷史文化街區入選住房城鄉建設部首批可複製經驗做法。襄陽陳老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提升項目獲中央預算內資金支持;603文創園通過植入新業態,讓老廠房蝶變城市新地標。

第三,生態顏值持續擦亮。

一是山水交融的格局更凸顯。堅持「濱水控寬度、臨山控高度、整體控密度」,保證重要山水景觀視廊的連通性,努力讓城市「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堅持「依山就勢、高低起伏、疏密有致、照紋劈柴」,將城市輕輕安放在山水之間。45個城市獲評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武漢成為中部地區首座千園之城。

二是垃圾污水的治理更深入。全省地級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生活垃圾基本實現「零填埋」;縣城餐廚垃圾實現收運處置體系全覆蓋;建築垃圾實現「產、運、消」三聯單閉環管理。探索「廠網一體、按效付費」新機制推進城鎮污水管網改造,污水集中收集率達75%,污水處理廠BOD進水濃度提升至100毫克/升,縣級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整治完成率100%,沿江工業鏽帶變身生活秀帶、生態繡帶,荊楚大地再現水清岸綠、江豚逐浪的生態美景。

三是綠色低碳的轉型更系統。大力推動綠色建材產業提升和建造方式綠色化智能化轉型,發展綠色建築,促進綠色建材、綠色建造、綠色住房、綠色生活全生命周期的綠色低碳轉型。在全國率先出台縣城綠色低碳建設標準。新建建築節能率提升至72%。

第四,安全韌性持續提升。

一方面,基礎設施更具韌性。全省城市建成區供水管道密度、供氣管網長度較「十三五」末分別提高27.89%、15.22%,城市供水普及率、燃氣普及率以及供水供氣行業滿意度均超過99%,「優質水」「安全氣」走進千家萬戶。國家供水應急救援中心華中基地、國家城市排水防澇應急救援基地落户武漢,輻射範圍涵蓋鄂湘贛3省。

另一方面,科技賦能深入推進。17個市州CIM平臺全部上線運行,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全部建成,初步實現城市風險防控與治理效能的「一網統管、一屏通覽」。省市縣三級一體推進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17個市州本級、55個縣市完成部署,城市風險防控正加快從「人海戰術」向「智慧防範」轉型。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