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光伏「反內卷」喊得震天響,這些企業悄然砸下800億擴產

2025-09-01 09:51

文 | 華夏能源網

當光伏「去產能、反內卷」從行業呼聲上升到政府意志,產能擴張的慣性依然剎不住。

華夏能源網粗略統計,從今年年初至8月20日,國內新增擬上馬和新開工光伏項目共計46個,涉及產能超237GW,投資總額超800億元。

與此同時,海外企業的產能擴張也在悄然進行。歐洲本土光伏產業已初具規模,美國已具備完整產業鏈,而印度更是開啟了全球供應鏈的鋪設,其與中國光伏一較高下、分食全球市場的野心已經顯露無疑。

國內部分企業的擴產和海外勢力崛起的雙重夾擊,讓中國光伏處於複雜難解的困境之中。這也給「反內卷」應該怎麼反提出了新問題。

如何徹底抑制住產能擴充衝動?如何做到不自縛手腳、不被海外企業趕超?這些問題的答案有待光伏領軍企業和政策制定者們探求出最合理的解決辦法。

國內:新興企業是擴產主力,鈣鈦礦技術最受青睞

截至8月20日,國內光伏領域今年新增擬擴產項目32個,這些項目當前分別處於簽約、環評、備案、募資等狀態。同期,還有14個光伏製造項目開工。

上述總計46個項目中,光伏主產業鏈擴張項目39個,產能超142GW,投資額合計約541億元,是產能擴張的主戰場;7個輔產業鏈擴張項目總投資超260億元,分別涉及組件回收、逆變器、光伏支架、激光設備、電子漿料等。

縱觀這些擬建設和已開工擴產項目,華夏能源網分析認為有以下幾個特點:

其一,擴產以中下游電池、組件為主。主產業鏈的39個擴張項目中,35個項目都瞄準了產業鏈的中下游,電池片和組件環節的新增擴產和開工規模超過139GW,佔到主鏈擴張產能的98%。唯一一個上游材料項目,是4萬噸顆粒硅。

其二,擴產以新興技術路線為主,基本沒有TOPCon擴產。公開可查的27個項目公開了電池技術路線,其中鈣鈦礦、BC、異質結類項目佔了25個。

具體來看,BC技術最受組件龍頭青睞。7個BC擴張項目中,隆基綠能(SH:601012)、晶澳科技(SZ:002459)、協鑫集成(SZ:002506)就佔據了5個,基本以技改和升級為主,涉及IBC、HBC等技術。

其三,大量二三線、新興企業、不知名企業成為擴產主力。

以當前最熱門的擴張題材鈣鈦礦為例,12個新增及新開工鈣鈦礦項目中,除華清、仁爍、眾能、尚柔新能源這類有「國家隊」、中科院等背景的企業外,還有博雅潔能、柯能新能源、益盛鑫磊等新冒頭的企業。它們大多成立不足兩年,卻動輒拋出GW級產能規劃。

鈣鈦礦技術目前尚不具備大規模商業化條件,這是業內公認的事實。這麼多新企業奮力向前衝,難免使人聯想到2023年大量跨界新秀上馬異質結的「盛況」。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異質結熱度明顯降温,新增和新開工項目共計6個。不過,除了華晟、中建材這樣耕耘多年的龍頭,仍有至少兩家成立不足兩年的新企業參與其中。

從擴產規模和參與企業來看,相比2023年、2024年的過熱已經明顯降温,但這些少則幾億、十幾億,多則30億的擴產項目,在行業供需矛盾如此嚴重的局面下,無疑還是會加劇產能過剩,不利於「反內卷」大局。

海外:擴張產能總計289GW,中國光伏企業佔兩成

在中國企業反內卷的時候,海外掀起了新一輪光伏擴產熱潮。

據媒體和諮詢機構的統計,今年以來,亞太地區新增規劃產能合計近170GW,成為海外光伏產能擴張最猛烈的地區。

亞太地區的擴張主要來自印度——規劃擴張產能達153.28GW,覆蓋硅片、電池片、組件三大環節,其中硅片擴張產能14GW,電池片和組件產能分別達到69.08GW和70.2GW。與之相比,亞太地區光伏擴張排第二的印尼,規劃新產能15.6GW,僅為印度的十分之一。

除了亞太地區,歐洲的西班牙、土耳其、法國、羅馬尼亞等國也都在推進光伏產能擴張。今年以來合計規劃擴產規模32.1GW。其中,西班牙以22.5GW的規劃產能(硅片20GW+組件2.5GW)成為歐洲新增產能最多的國家;土耳其的擴張計劃也達到10GW。

美洲的產能擴張主要集中於美國。今年全美洲18.25GW的規劃產能中,美國佔到17.8GW。並且,美國的產能擴張很全面,覆蓋從硅料到組件的四大環節。

非洲今年也有12.4GW的電池和組件擴張規劃,主要集中於中東非地區的埃塞俄比亞、埃及、阿爾及利亞、尼日利亞等國。

總計來看,今年海外光伏產能的擴張規模合計達到289GW。其中,電池片(97GW)和組件(112GW)合計佔到209GW,是擴張重點。當前處於建設中、即將投運和已投運狀態的組件規模為48GW,電池片規模為33GW。上游環節,除印尼有6GW的硅片產能進入安裝階段外,硅料和硅片的擴張產能大部分處於規劃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海外產能的擴張中沒有缺少中國光伏企業的身影。據統計,中國光伏企業擴張產能合計65.54GW,佔了總量的兩成左右,主要集中於亞太、非洲、中東地區。

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2025年3月發佈的《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統計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太陽能光伏裝機容量新增451.9GW。若減去中國光伏新增裝機規模277.17GW,則海外的光伏市場新增裝機約為175GW。

對比海外光伏企業組件和電池片100GW左右的規劃產能,未來如果這些產能如期落地,將明顯擠壓中國企業的市場空間,中國光伏出海會遭到當地企業的強力阻擊。

破局:中國光伏需要擺脫產能取勝的固有思維

如今,中國光伏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考驗。

一方面,國內產能過剩,企業大打價格戰,虧損已成家常便飯。雖然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光伏行業的「反內卷」呼聲不斷,政府主管部門、行業協會、相關企業紛紛採取措施,但至今尚未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辦法。即便是抑制產能過剩已成共識,仍還有很多企業在各種形式的擴產,「反內卷」的統一戰線一次次被攻破。

另一方面,被視為中國光伏企業利潤富礦的海外市場,如今隨着本土產能的崛起,蛋糕正在被搶食。尤其是美國、印度的光伏產業都已悄然崛起,兩國政府更是藉着中國光伏限制打壓來全力保護本國企業。

到2024年底,美國本土的組件產能已達42.1GW,硅料環節至少有3家多晶硅製造商(瓦克化學、海姆洛克和Highland Materials)具備一定競爭實力。預計不用太久,美國將培育起成規模的光伏產業鏈。

印度的本土產能崛起也很迅速。據媒體統計,目前印度擁有組件產能68.4GW,電池產能24.5GW,硅錠產能14GW。這些產能主要都掌握在印度企業手中。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光伏「野心」還不止於本國市場。2024財年,印度光伏公司對外出口的99%產品進入美國市場。目前印度企業尚不足以對中國企業帶來威脅,但必然會挑戰中國光伏在全球「一家獨大」的地位。

在內部內卷消耗和外部勢力崛起的雙重夾擊下,中國光伏企業應該怎麼辦?

一方面,中國光伏必須立場堅定地「反內卷」。

作為中國名片和戰略新興產業,光伏在很短時間內走向過剩,行業做濫,大面積集體虧損,這是每一個業內人都很痛心的事情。正如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李俊峰所言,「從沒有一個行業,像光伏這麼笨,明明知道過剩的時候,還要拼命的釋放產能。」解決問題的出路,只有態度堅定地反內卷,如中國光伏協會所倡議的,「堅決抵制違反市場經濟規律和法律法規盲目擴產增產、加劇惡化市場生態環境的行為」。

另一方面,光伏企業必須擺脫產能、產量的思維,在發展質量上下功夫。

實際上,中國光伏經過20多年的高速發展,供不應求的市場環境已經徹底成為過去,產能過剩成為常態。就跟任何一個走向成熟的行業一樣,企業競爭的重點不再是產能和產量,而是技術實力、市場營銷、品牌口碑、盈利水平等等。

在全球化競爭中更是如此,中國光伏不可能以堆產能、低價競爭贏得未來。我們也無法阻擋海外本土勢力的崛起,但我們應明確自身優勢——佔據在關鍵技術、關鍵設備領域的制高點,把關鍵環節掌控在自己手中,保持足夠的技術代際差,如此才能在全球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更不怕當地企業的無效擴產。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