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日媒:森林面積萎縮是對人類的考驗

2025-09-01 11:50

  參考消息網9月1日報道 《日本經濟新聞》8月31日刊登一篇文章,題為《森林面積萎縮對人類提出考驗》,作者是巖井淳哉。全文編譯如下:

  全球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量正在增加。儘管由於砍伐樹木和森林火災,森林面積有所減少,但年均二氧化碳吸收量卻比50年前增加了50億噸。持續的全球變暖讓光合作用更加活躍,但也讓保護森林和恢復森林面積變得愈發重要。森林面積萎縮是對人類的考驗。

  根據全球碳計劃2024年匯編的數據,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幾乎每年都高於野火和其他原因造成的排放量。

  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是氣候變暖,而氣候變暖又是由人類活動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所致。自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一直在上升,2023年的二氧化碳濃度為420ppm,比工業化前的278ppm上升了50%。

  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會導致全球變暖,而寒冷地區的植物則會在氣温上升的刺激下吸收更多二氧化碳。

  但森林吸收了更多二氧化碳並不意味着不再需要採取應對全球變暖的措施。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陸域監測推進室室長高橋善幸警告説:「即使森林的吸收速度比以前快,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仍在持續上升。這是因為化石燃料的排放量正在迅速增加。」

  鑑於森林面積持續萎縮,人們擔心它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可能正在減弱。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1992年森林覆蓋了33%的陸地面積,但到2022年已降至31%。這是人類活動造成的,例如砍伐和焚燒樹木。

  「全球每年損失1000萬公頃森林。」2024年12月,在農林水產省林野廳舉辦的一次國際研討會上,聯合國森林論壇(UNFF)副主席高田實呼籲各國、企業及其他各方加大對森林的關注。

  不同地區的情況各不相同。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數據,從1990年到2020年的30年間,亞洲的森林面積增加了3800萬公頃。中國在西部地區大力推廣植樹造林,以防治荒漠化。在截至2022年的30年時間里,中國的森林佔國土面積的比例從13.92%升到24.02%。歐洲也增加了2300萬公頃。除了植樹造林活動外,牧場面積的減少也促進了森林的恢復。

  森林面積的顯著減少出現在南半球。過去30年里,南美洲和非洲損失了2.4億公頃森林。在巴西,爲了生產肉類和大豆,森林砍伐現象日益嚴重。在非洲,毀林不僅出於對燃料的需求,還可能是爲了種植可可等經濟作物。

  即使森林面積能夠維持現有水平,忽視適當的管理也會減少二氧化碳的吸收,日本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雖然日本的森林面積基本保持在2500萬公頃,但二氧化碳吸收量自2003年達到約1.1億噸的峰值后開始持續下降。到2022年,這一數字已降至6000萬噸以下。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樹木老化。提高森林吸收能力的唯一途徑是砍伐老樹,並種植幼苗以恢復森林活力。

  2025年,包括美國洛杉磯、日本巖手縣在內的全球多地發生了一系列森林火災。隨着全球變暖,高温乾旱加劇了火災風險。

  保護森林不僅有助於應對全球變暖,還有助於確保生物多樣性並淨化水源。爲了遏制森林面積萎縮的趨勢,我們需要保護現有森林,並通過重新造林等措施增加森林面積。(編譯/劉林)

責任編輯:蔣露瑤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