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1 08:20
《港灣商業觀察》陳錢
近期,斯坦德機器人(無錫)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斯坦德)遞表港交所,中信證券和國泰君安國際為其聯席保薦人。
公開資料顯示,斯坦德成立於2016年,創始人為來自黑龍江的90后「寒門」學子王永錕,從哈工大畢業后,毅然拒絕了大廠offer,創辦斯坦德做工業機器人。
1
收入增長,虧損收窄
招股書及公司官網顯示,斯坦德致力於為廣泛的工業場景提供機器人解決方案,推動製造業向高端化和智能化轉型,目前主要專注於為3C、汽車及半導體行業提供一站式工業智能機器人解決方案。
按2024年全球工業智能移動機器人解決方案銷售單位計,斯坦德以3.2%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五,第一名到第四名的市場份額依次為27.9%、8.2%、4.8%、4.2%。
雖然公司在全球的工業智能移動機器人的市場份額中排名第五,但公司目前的業務主要還是來自國內。各期,斯坦德來自中國內地的收入佔比為89.8%、87.5%、75.9%,來自日本等其他東南亞國家的收入佔比分別為10.2%、12.5%、24.1%。
比如,當下風靡一時的小米SU 7的最終交付,就離不開斯坦德機器人的貢獻。衆所周知,小米汽車自上市之日起就獲得了無數消費者的買單,但大量訂單也意味着巨大的生產壓力,小米與斯坦德達成合作,通過其在小米智能工廠打造的採用100%激光SLAM自主移動機器人的總裝生產線提高了內部的物流效率,確保大量訂單的及時交付。
並且值得一提的是,小米還是斯坦德的股東之一。天眼查顯示,小米智造持有公司9.2879%的股份,小米智造的執行事務合夥人為北京小米企業管理有限公司,而北京小米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為小米的全資子公司。
據悉,公司的收入來自機器人解決方案、銷售機器人及其他相關產品。2022年-2024年(簡稱:報告期內),斯坦德營收增長率達68.4%,分別為9627.5萬元、1.62億元、2.5億元。其中機器人解決方案貢獻了大部分收入,各期的收入佔比分別為88.6%、87.6%、91%,機器人銷售及其他收入佔比分別為11.4%、12.4%、9%。
營收增長的同時,公司的毛利率也穩定增長,各期分別為12.9%、31.6%、38.8%,其中機器人解決方案的毛利率由2022年的10.2%上升至2024年的35.4%,機器人銷售及其他的毛利率由2022年的33.5%上升至73.5%。
隨着收益和毛利率的提升,斯坦德的虧損有所收窄,各期的年內虧損分別為1.28億元、1億元、4514.4萬元,經調整的淨虧損分別為1.24億元、9493.1萬元、3933.8萬元。
公司業務的造血能力同樣反映在現金流上。各期,斯坦德經營活動所用現金流量淨額分別為-8977.7萬元、-1.2億元、-2718.4萬元,營收增長的同時,公司的造血能力還有待提升。
2
客户集中度上升,研發費用率驟降
業績增長的背后,斯坦德的客户也漸趨集中,各期前五大客户的收入佔比分別為26%、36.8%、41.3%,其中的客户平均交易價值分別為35.3萬元、35.2萬元、32.1萬元,2024年同比下滑8.81%。
同時,斯坦德各期的貿易應收款項及應收票據各期分別為2899.4萬元、5181.7萬元、9342.2萬元,2024年較2022年上漲222%。2025年4月末,公司的貿易應收款項及應收票據為9105.7萬元。
此次IPO,公司擬募資用於研發和銷售:(1)加強核心機器人技術平臺、機器人產品及RoboVerse系統以及開發相關專有機器人技術;(2)建立並鞏固國內國外的銷售及服務網絡,提升機器人解決方案部署能力及宣傳公司品牌。
不過,近年來斯坦德不管是銷售費用率還是研發費用率,均連續下降,其中研發費率用更是驟降。
各期,公司的銷售費用率分別為59.9%、35.4%、25.8%,研發費用率分別為57.7%、34.6%、14.6%。
具體來看,公司各期的銷售費用分別為5769.5萬元、5735.8萬元、6459.5萬元,研發費用分別為5552.5萬元、5609.8萬元、3661.1萬元,其中研發費用2024年同比下滑34.74%。
據瞭解,截至招股書籤署日,斯坦德在江蘇崑山擁有一處生產基地,各期末該基地生產設施的產能利用率分別為70.7%、81.7%、78.9%,公司表示,未來將繼續建立新的生產線以滿足增長的業務需求。
天使投資人,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向《港灣商業觀察》表示,斯坦德在行業前景向好的情況下,雖實現營收利潤雙增,但研發費用率和銷售費用率的同步下滑,期內研發投入常年弱於銷售投入這一結構失衡也暗藏隱患。智能工廠賽道技術迭代迅猛,競爭激烈,若研發投入長期不足,將削弱產品差異化能力,難以構建長期壁壘。
郭濤進一步表示,當前經營現金流持續為負,結合客户集中度逐年提升,反映出業務韌性有待加強,公司應注重研發的強度,以技術創新驅動業績增長並優化客户結構,而非單純依賴渠道擴張,唯有將研發視為戰略支點,才能在產業升級的浪潮中實現可持續增長。
公開信息顯示,2024年斯坦德完成最新D輪融資后,目前估值21億人民幣,較2017年Pre-A輪融資后的8024萬估值上漲25倍。
3
估值存在波動,實控人低價賣股引關注
需要注意的是,在公司遞表前,創始人王永錕和李洪祥均有轉讓套現及低價賣股的情況。
據悉,斯坦德自2016年開始已經經歷了多輪融資,融資方主要包括小米、博華投資、梁溪投資等。
在2021年經過由博華投資參與的Pre-C輪融資后,公司估值曾達到21億元,但2023年C輪融資后估值有所縮水,為15.3億元,2024年獲梁溪投資參與D輪融資后,公司估值才又回到21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11月Pre-C輪融資前的一個月,創始人王永錕曾以每股92.5元認購27.16萬股股份作為所謂的股權激勵,而在一年以前的B輪融資時,斯坦德的每股價格為80.54元。今年3月,王永錕認購的股份價格又被修改至1元/股,也就是説原先2512.21萬元的股份,僅27.16萬元成交。
今年5月,王永錕以每股40元的價格向珠海盛銀璟轉讓20萬股股份,李洪祥以每股50元的價格向蘇州和基轉讓10萬股股份,兩人分別套現800萬元和500萬元。但去年D輪融資時,梁溪投資認購的每股成本達292.4元,王永錕和李洪祥顯然存在低價賣股的嫌疑。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表示,創始人在遞表前夕以明顯低於D輪融資時的價格轉讓股權行為確實存在低價賣股的嫌疑,並且已觸及港交所監管紅線,極有可能引發外界對其投機動機或公司前景的質疑。根據港交所上市規則,關聯方交易需遵循「公平合理」的原則,交易價格顯著偏離市場水平可能被認為利益輸送,若公司無法證明其交易的合法目的,可能觸發港交所問詢甚至暫停上市進程。
截至招股書籤署日,實控人王永錕直接持有公司12.8%的股份,並通過斯坦德自動化持有14.3%的股份,創始人之一李洪祥持有3.8%的股份,與王永錕系一致行動人,投票以王永錕決定爲準,因此王永錕實際持有斯坦德30.9%的股份。今年6月,斯坦德投資人珠海盛銀璟、Golden Summer、深圳鴻澤將所持有的合計1006.34萬股股份的投票權委託給王永錕,王永錕最終控制權應為35.45%。
小米、博華投資、梁溪投資作為領航資深獨立投資者分別持有斯坦德8.40%、7.26%、14.29%的股份。(港灣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