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青島:「光影上合」綻放異彩,「電影之都」聯結世界

2025-09-01 06:24

「光影上合」綻放異彩,「電影之都」聯結世界

「上合組織國家優秀影視作品展映周」推動文明互鑑,為青島搭建國際影視合作新平臺

海風攜上合風韻而來,為青島這座世界「電影之都」鍍上璀璨光影。

2025年8月22日至31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青島市人民政府主辦,國家電影局支持,青島市委宣傳部、總檯央視頻、總檯山東總站、青島西海岸新區管委、上合示範區管委承辦,中國電影資料館協辦的「上合組織國家優秀影視作品展映周」在青島舉行。這場以「光影互鑑·和合共生」為核心的文化盛宴,吸引上合組織各國電影人攜佳作跨越山海、傾心交流,海內外觀眾通過線下展映、雲端點播共赴「影像之約」,多方合力成就全球矚目的文化盛事。

對電影文化交流而言,此次展映周既是首發、首創,也是文明對話的生動實踐。活動以多元影視作品為載體,呈現上合組織國家不同語言、文明的敍事魅力,銀幕上幀幀畫面串聯起跨文化的情感共鳴,為「互信、互利、尊重多樣文明」寫下影像註腳。活動期間,「上合電影展映周」話題閲讀總量超1.44億,觸發全網對中國故事、上合文化的關注熱潮。

對青島電影而言,展映周是國際影響力的躍升契機。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的「電影之都」,青島借展映周搭建起文化交流的無邊界平臺——市民觀影、雲端參與、影人交流讓「電影之都」的魅力通過光影傳遞至世界。同時,活動推動影視文旅產業聯動,以影視為媒,激活城市文旅資源,為青島電影產業注入國際化活力,助力城市在國際影壇發出更響亮的「青島聲音」。

一場跨越山海的光影盛宴,讓青島不僅成為展示中國電影文化的窗口,更在上合框架下構建起影視文旅產業協同發展的長效平臺。

多元銀幕,文明互鑑

以光影為橋,「上合組織國家優秀影視作品展映周」構建了多元文明對話空間,以全維度文化呈現打破刻板印象。展映周期間,來自中國、俄羅斯、伊朗、哈薩克斯坦等10個國家的29部影視作品集中上映,涵蓋諜戰、人文、歷史、親情等多類型題材。作為開幕影片,中俄合拍的諜戰片《紅絲綢》以諜戰故事為背景展現一段血火傳奇經歷,以「紅絲綢」象徵革命理想和跨國信任,上映后在俄羅斯取得上佳票房,即將在中國全面公映;六國合拍紀錄片《家園》則聚焦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地緣文化聯結,影片聚焦各個國家「絕美地標、地道美食、合作故事」,從雪豹、馴鷹、抓飯到冰雪經濟、地毯工藝、智能製造,串聯起上合組織國家在人文交流、科研創新、互聯互通中的鮮活案例,全景式呈現各國的歷史脈絡與社會風貌,構建起對「上合大家庭」的立體認知。

「上合組織國家優秀影視作品展映周」也是文化符號與大眾情感深度融合的平臺。展映周通過藝術化表達強化文化共情,黃曉明與俄羅斯歌手阿廖娜·斯維里多娃合唱《茉莉花》,以經典旋律傳遞中俄民間友好情誼,隨即成為全網熱議焦點。伊朗電影《事先無安排》、哈薩克斯坦影片《兄弟》等作品通過真實故事和情感共鳴拉近與觀眾的心理距離,讓中國觀眾真切感受上合組織國家的人文特質。

展映周也是跨國影視人交流的平臺,通過「光影會客直播」「光影圍爐」等活動,唐季禮、顧長衞、瓦迪姆·比爾金等中外電影人同台探討創作理念,圍繞「對話」「信念」等關鍵詞分享影視作品中文化融合的實踐路徑,釋放跨文化共識。通過央視頻直播、影院放映和户外放映等途徑,展映周實現「線上+線下」「大小屏」聯動,央視頻客户端開設專區展映24部紀錄片與8部電視劇,累計播放量突破千萬。展映周還聯合全球30余位新媒體創作者開展「光影青島」全球推介行動,以短視頻在國際平臺上展示青島的影視產業與城市魅力。

「上合組織國家優秀影視作品展映周」啟動「光影青島」全球融媒體行動。王雷 攝 「上合組織國家優秀影視作品展映周」啟動「光影青島」全球融媒體行動。王雷 攝

「上合組織國家優秀影視作品展映周」與青島城市文旅資源深度綁定,黃曉明以青島話錄製短視頻,展現青島啤酒文化、風情老建築等特色。活動期間,同步舉辦露天展映活動,創新性地將《萬里歸途》等影片與海濱夜景融合,既拓展了夜間經濟新場景,又為影視產業培育了年輕觀眾羣體,形成文化消費與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這種「影視+文旅」模式不僅提升了青島的國際曝光度,也為上合組織國家影視合作提供了商業化落地場景。

青島名片,上合之邀

展映周的核心魅力,在於通過鮮活的個體故事激活文明共情。與萬達影城深度合作,在青島三大核心商圈影院集中呈現《紅高粱》《流浪地球2》等經典影片及《植物學家》《黑,紅,黃》等國際獲獎新作,形成現象級觀影熱潮。中國影片《流浪地球2》的展映現場,各國觀眾因「移山計劃」深刻感受到「人定勝天」「造福后代」的信念和中國人將科幻變成現實的擔當精神;伊朗電影《事先無安排》講述女醫生在葬禮后重新梳理「父女情」的温情故事;哈薩克斯坦影片《兄弟》以孤兒尋父的故事展現兄弟間的邂逅、扶持與成長……觀眾跨越國家身份,通過「對親情、友情、奮鬥的追求」感受文明互鑑的温度,讓文化交流從「宏大敍事」落地為「情感聯結」。

作為「2024-2025年上合組織旅遊和文化之都」、世界「電影之都」,青島借展映周向全球遞出一張「立體名片」。8月22日啟動的「光影青島」全球融媒體行動,由俄羅斯、尼泊爾、伊朗等10國的30余位新媒體創作者與央視頻記者共同參與,他們用鏡頭展現青島的多重魅力:在上合之珠國際博覽中心,他們穿梭於國際文化展館,感受異域風情的交融;在享有「萬國建築博覽會」美譽的八大關和大鮑島街區老里院,他們感受到百年建築的內涵與現代的活力碰撞;在青島啤酒博物館,他們見證了「一瓶啤酒誕生記」;他們還深度體驗了中醫藥文化、王哥莊大饅頭等非遺項目,讓全球網友觸摸到青島「傳統與現代共生」的文化脈絡。夜遊浮山灣的流光溢彩體現了青島的浪漫基因,而青島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的智能運轉,東方影都產業園的虛擬化製作平臺、《蛟龍行動》外景地的工業化流程,則展現了青島作為現代化物流樞紐與影視工業重鎮的硬核實力。

這場全球推介行動,不僅讓世界看到青島國際化的魅力,更通過「情感共鳴」激發「行動渴望」。從新媒體創作到「黃曉明用青島話‘安利’家鄉」創意短視頻,展映周以活潑多變的模式展現「好看、好吃、好玩」的青島,將地理名詞轉化為「心之所向」。以光影為橋,青島既踐行了上合組織「尊重多樣文明」的理念,又讓青島的「電影之都」「活力之都」形象深入人心。

光影盛宴,長效協同

以「上合組織國家優秀影視作品展映周」為平臺,青島通過電影放映、產業交流與未來佈局,推動上合組織國家電影產業從「文化交流」向「產業協同」深度延伸。

展映周不僅是「展」的平臺,更是「聯」的橋樑。一方面,展映周聯動段奕宏、高圓圓、黃渤、胡歌、黃曉明、李乃文、沈騰、閆妮、易烊千璽、張子楓等明星,通過發起「在世界‘電影之都’共赴文明之約」的「請柬」,向全球展示青島「電影之都」的資源優勢:從山海取景資源到八大關的歷史建築,從影視工業化流程到非遺文化IP,青島的「硬實力」與「軟魅力」成為吸引國際合作的核心標籤。另一方面,青島東方影都產業控股集團明確「升級科技影都2.0」目標,提出在XR製作、VR電影、AI技術等領域持續發力,將技術賦能創作的理念傳遞給上合影人。這種「資源+技術」的雙向交流,讓各國影人看到青島作為「產業樞紐」的潛力,推動上合電影產業從「單點合作」轉向「生態共建」,也讓世界影人看到在青島大有可為。

今年5月,中國電影人代表團造訪俄羅斯,兩國電影人進行了深入交流。此次展映周也為俄羅斯電影人提供了回訪的機會。《紅絲綢》總製片人瓦迪姆·比爾金表示,自己跟青島電影人有過深入交流,這次來到青島參觀了著名的東方影都,實地考察並規劃了未來合作,他明年計劃拍攝《紅絲綢》的續集,繼續推進中俄合拍片的深入合作。可見,展映周的意義遠超「一次性活動」,其正從文化展示平臺升級為產業合作紐帶,為上合組織國家影視產業協同發展開闢長效路徑。

以「上合組織國家優秀影視作品展映周」為契機,上合組織國家電影產業合作也展現了廣闊的前景。上合組織國家中,年輕羣體佔比較高、電影消費需求旺盛,為合作提供了堅實的市場基礎,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電影市場正處在高速發展階段,而且觀眾對「跨文化敍事」接受度高,以《紅絲綢》為代表的成功案例體現了上合組織國家電影投資的活躍性。中國電影產業已然形成國際水準的工業化能力,擁有完整的電影產業鏈條和成熟的政策支持,在虛擬拍攝、數字資產等領域處於國際第一梯隊。青島作為中國電影工業化樞紐,勢必能為上合組織國家電影產業合作從短期展映轉向長期協作發揮重要作用。(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米荊玉)

青島日報2025年9月1日5版 青島日報2025年9月1日5版

責任編輯:程雪涵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