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31 23:00
當大興安嶺的松針挑破初春的晨霧,馴鹿的蹄印烙進蟄伏的苔原,呼倫貝爾便從氈帳的炊煙里醒來。
額爾古納河的水紋是歌謠的五彩譜線,樺樹皮盒里盛着鄂溫克老人的動人傳説,達斡爾的曲棍球棒擊打出拼搏的節奏,銀裝素裹的冰雪王國向世界敞開……
這里是「起源」,也是「搖籃」。蘑菇山北遺址與扎賚諾爾人遺址,展現了久遠的史前文化。拓跋鮮卑從嘎仙洞走出,眾多北方遊牧民族在這里繁衍生息。
這里是「家園」,也是「舞臺」。純淨的自然環境是動植物的生態樂園,也是人類棲息的心靈故鄉。烽火搖曳,牧歌悠揚,森林和草原在這里交織相擁,歷史與現代在這里交融迴響。
呼倫貝爾以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人文魅力,孕育出了紅色文化、草原文化、農耕文化、森林文化、戍邊文化,多元文化相交相融,共同織就了這片北疆大地的文化經緯。
傳承,是呼倫貝爾大草原永不熄滅的星火,帶給這片絕美之境生生不息的力量。
文化的壯美,源自不同民族的共生共榮。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共同創造、延續傳承的璀璨文化,如同古樹的年輪,層層累積,又隨着河流的記憶,被一一收藏。古老而又年輕的文化基因,充滿了血脈噴湧的生命力,持久綻放於「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壯闊征程中。
擷英汲萃 躬踐薪傳
山水滋養人文,生活成就技藝。
一節獸骨、一張樺樹皮、一朵列巴花、一把柳蒿芽……大自然的饋贈被巧妙運用,成就多彩的民俗文化,彰顯中華民族的勤勞與智慧。
在呼倫貝爾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有一張圖文並茂的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圖,哪一項技藝在哪里傳承發展,都標註得明明白白。
在「高高的興安嶺」鄂倫春,白樺是常見的樹種。年輕的樺樹皮製作技藝傳承人孟淑玲,擅長在不同大小的樺樹皮盒上繪製花紋。她介紹:「樺樹皮製品種類豐富,既有盒、簍、桶、碗、盆等小型器具,也有樺皮船、樺皮圍子等大型用品。」
在「蒼狼白鹿」傳説的故鄉額爾古納,有一座列巴文化館。客人一進門,就能感受到「列巴蘸鹽」這一迎賓儀式帶來的熱情,還有列巴的歷史展陳、生產線觀光、DIY體驗讓人目不暇接。俄羅斯族列巴製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蘭月芬説:「列巴幾乎是當地家家户户都會做的食物,它是可‘食用’的文化、可體驗的民俗。」
在「駿馬難以翻越的山嶺」莫力達瓦,剪紙技藝傳承人蘇梅最喜歡擺弄各式彩紙,這些名為「哈尼卡」的剪紙作品是達斡爾族小女孩兒時的「芭比娃娃」。「把紙剪出形狀,粘貼成人形,再根據人物配上各式服裝,日常生活中的耕種、打獵、捕魚、採柳蒿芽、打曲棍球、盪秋千等場景都可以體現。」蘇梅説。
透過古老的技藝,呼倫貝爾多點開花的現代文化圖景徐徐展開。
民間文藝蓬勃發展。呼倫貝爾依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稟賦,持續深度挖掘用好非遺資源。截至目前,呼倫貝爾市現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8項、代表性傳承人18人次,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36項、代表性傳承人155人。現有民間文藝團體、羣眾組織、個體聯盟千余家,活躍在城市街道、農村牧區等基層一線。
藝術創作成果豐碩。以北疆文化創作和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為抓手,加強重點創作引導扶持和項目管理,推出一批精品力作。《騎馬周遊世界》獲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巴桑的大海》獲百花文學獎,散文集《草原生靈筆記》《隱於遼闊的時光》獲魯迅文學獎提名。近年來,7部作品獲自治區「五個一工程」獎,3部作品獲藝術創作「薩日納」獎,8部作品獲文學創作「索龍嘎」獎,歌舞劇《呼倫貝爾大雪原》被自治區重大主題文藝創作項目收錄,《田園歡歌》獲全區廣場舞大賽一等獎。
文化陣地日趨完善。現有公共圖書館15個、演出場館14個、文化館15個、美術館1個、非遺傳習所36個、備案博物館25家,132家鄉鎮(街道)文化站和1114家村(社區)文化服務中心,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
「油畫之城」是呼倫貝爾近年來打造的一張新名片。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原院長範迪安,曾發自內心地感嘆:呼倫貝爾的美特別適合用油畫的語言手法進行表達。呼倫貝爾積極搭建「國字頭」油畫新平臺,全市已建成油畫寫生地16個,畫廊畫材、藝術品經營企業64家,藝術培訓、藝術休閒等企業100余家。
以文傳聲,呼倫貝爾用魅力征服世界。交流互鑑頻繁深入,先后在上海、南寧、海口等10個城市開展「紅色文藝輕騎兵」保利劇院巡演,多次承辦全國攝影藝術展覽精品展等大型活動;構建國內國際立體化傳播矩陣,締結19對國際友好城市關係,擁有35所國際合作高校,精耕「克魯倫」「阿科諾」等國際外宣平臺,講好呼倫貝爾故事,講好內蒙古故事,講好中國故事。
呼倫貝爾汲古融今的文化根系,深扎豐盈的沃土,滋養出自由奔放的枝丫,以包容的張力讓文化傳承生生不息。
探本尋源 踵事增華
尋根問源,叩問來處。
呼倫貝爾的山山水水,既是自然生態的有機組成部分,又藴含着豐富的文化密碼。
呼倫貝爾市文化旅遊廣電局(文物局)考古與文物保護科負責人劉偉介紹:「全市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362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認定全市不可移動文物1153處;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認定全市館藏文物34776件(套),文物資源豐富。」
如果説文物是歷史的「碎片」,考古工作者就是「拼圖者」。
嘎仙洞石刻祝文的發現故事,一直為人津津樂道。當時,新華社發電稿報道了這一重大發現,並以8種外語文稿向世界發佈了這一消息。此后多年,嘎仙洞石刻祝文的發現者、呼倫貝爾文物站首任站長米文平查閲大量史籍,進行田野調查和研究,撰寫了《拓跋鮮卑先祖石室考》等眾多論文、報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時至今日,學者們對於嘎仙洞和拓跋鮮卑的研究仍然熱情不減。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一級教授,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王巍評價:「考古研究已經證實,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的拓跋鮮卑,是從大興安嶺走出去的,呼倫貝爾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扎賚諾爾人」頭骨發現90多年來,又有很多新發現。1959年,300余座扎賚諾爾墓葬「問世」,該墓羣規模之大、數量之多、保存之好實屬罕見。當時參與發掘的內蒙古文物工作隊成員鄭隆認為,扎賚諾爾墓羣的出土遺物中,一類是具有當地特色的,另一類是漢代中原的遺物,由此可見,當時各地經濟文化聯繫是非常密切的。
多年來,關於扎賚諾爾文化的研究從未止步,2018年扎賚諾爾區對國內外研究成果進行全面梳理,出版了60多萬字的研究文集《扎賚諾爾文化考論》,為研究北方遊牧民族的社會、經濟、文化習俗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哈克人的智慧在今天仍然閃耀光芒。在呼倫貝爾歷史博物館,有一套鎮館之寶,見過的人都會為它的精緻感嘆。這套由不同材質製成的形制一樣的石鏃,被擺放成不同圖樣陳列在展櫃中。講解員介紹,它們是來自於新石器時期的三角形石鏃,是哈克文化的產物。哈克先民是如何通過手工製作把瑪瑙、黑曜石、燧石等堅硬石料隨心所欲地壓剝成石鏃、石葉、石刃的,至今仍是一個謎,同時也帶給考古工作者繼續深入研究的動力。
獨木棺這一獨特葬具,對研究民族起源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蒙古族源研究中心科技考古實驗室,大量獨木棺被放置在恆温恆濕箱里用於學術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託項目立項以來,已出版學術著作4套22本,推進完成《崗嘎考古遺址公園總體規劃》《鄂倫春自治旗嘎仙洞遺址文物保護總體規劃》等10項保護規劃的編制工作。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託項目首席專家、呼倫貝爾學院民族歷史文化研究院院長孟松林教授説:「我們會繼續通過考古闡釋、文教融合、交流互鑑等方式,講好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故事。」
近年來,呼倫貝爾紮實推進北疆文化建設,持續深化考古研究和智庫建設,理論研究成果日益豐碩,為北疆文化建設的實踐探索奠定了堅實基礎、開闢了廣闊前景。
以文傳脈 繼往開來
走遍千山萬水,呼倫貝爾唯美。
這樣的美並不單調,也不保守,在不斷開發的自然資源、一館一面的文化場館、豐富多彩的文旅活動中,頻頻展開跨越時空的對話。
數千年前,拓跋鮮卑從嘎仙洞走出,開闢了一條「融合之路」。今天,在嘎仙洞所在位置,已建起了拓跋鮮卑歷史博物館,外觀設計運用仙人柱、石窟等建築文化元素,巧妙體現拓跋鮮卑從森林到草原、建立代國、遷都平城和洛陽5個階段的鮮明特徵。
歷史上的「融合之路」,在今天也走向了更遠的地方。呼倫貝爾博物院院長包海明介紹,由該院和內蒙古博物院、大同市博物館、洛陽市博物館聯合策劃的「融合之路——拓跋鮮卑的遷徙與發展歷程」展覽在全國各地展出,以鹿角金步搖為代表的數十件珍貴文物驚艷亮相,生動展現了文化交匯融合的遷徙歷程。據悉,「融合之路」北上溯源、嘎仙洞探祕精品旅遊線路也在陸續上線中。
扎賚諾爾人生活過的土地,人氣越來越旺。扎賚諾爾博物館近幾年已接待上百萬人蔘觀,不僅配合相關科研機構完成了古生物化石DNA採樣工作,還錄製了48期線上博物館故事活動,讓遊客突破時間、空間侷限,雲遊扎賚諾爾歷史。
除此之外,遊客還能在巍巍大興安嶺中的鄂倫春國家地質公園,沉浸式體驗火山王國的神奇;在額爾古納濕地旁的呼倫貝爾生態體驗館,「策馬」駛入呼倫貝爾草原和大興安嶺林海,來一場冒險之旅;在陳巴爾虎博物館觀察棕熊、狼和沙半雞的足跡;在敖魯古雅馴鹿文化博物館,聆聽《額爾古納河右岸》故事原型瑪利亞·索老人和使鹿部落的故事……
人文淵藪,藴文旅星羅棋佈;人傑地靈,育繁華盛世琳琅。
呼倫貝爾各地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依託自然資源、文化資源探索培育旅遊產品,提升旅遊品位。
額爾古納市打造黑山頭草原遊、室韋界河風情遊、奧洛契莊園田園遊等文旅項目,開發「額爾古納河右岸」區域公用品牌,打造「恩和油畫小鎮」「列巴之鄉」名片。
陳巴爾虎旗被譽為「中國那達慕文化之鄉」,不僅有夏季那達慕,冬季「冰雪那達慕」同樣精彩。
根河市成功舉辦「中國冷極節」,「敖魯古雅」「中國馴鹿文化之鄉」等品牌知名度不斷提高。
美麗的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是著名的「曲棍球之鄉」,擁有「一個自治旗,半支國家隊」的美譽。在這里,傳統體育競技活動曲棍球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藴和廣泛的羣眾基礎,后備人才層出不窮。
「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已建立起儲備人才三重註冊制度,擁有75支后備人才隊伍,實現學前到高中階段全覆蓋,正努力打造麴棍球賽事之城、文化之城、產業發展之城。」該旗教育局副局長苗春英説。
冰雪,是鐫刻在呼倫貝爾基因里的銀色詩行。
藉助舉辦「十四冬」重要契機,呼倫貝爾精心打造「冰雪運動名城」等城市品牌,積極推廣「冰雪那達慕」、冬季英雄會、中國杯速度滑冰精英聯賽、中俄蒙冬泳邀請賽、冷極馬拉松等賽事活動,加強冬季旅遊線路、重要文旅活動宣傳,推動旅遊與冰雪文化、民俗、美食等業態深度融合,提升冰雪旅遊文化內涵。
如月之恆,如日之升。
呼倫貝爾的文化傳承,不是塵封的史冊,而是奔湧的長河。遼闊壯美是她的模樣,薈萃熔融是她的胸懷。今天的呼倫貝爾,五大文化標識越叫越響,「呼倫貝爾大草原」文化品牌、「守望相助」黨建品牌、「融合之路」文旅品牌越擦越亮。這片鍾靈毓秀之地,正以奮鬥之姿,延續祖先智慧,守護大好山河,回答着「於斯為盛」的時代之問。
總策劃:王笑鐵 劉婧
總監製:吉莉
策劃:王靜宇
監製:丁燕 劉春 蘇昊 韓繼旺 王連英
記者:徐躍 李可新
圖片:李新軍 金泉
視頻:劉墨墨 徐躍 韓繼旺 王智華
製作:李珍 胡達古拉
部分圖片來源:呼倫貝爾市融媒體中心
編輯:賈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