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全面深化改革 推動川渝萬達開地區產教融合發展

2025-08-31 06:03

(來源:中國改革報)

轉自:中國改革報

□ 劉 江 江國才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川東北的達州和渝東北的萬州、開州(以下簡稱「萬達開」)地區職業教育在頻繁交流的基礎上,迫切需要打通堵點再添動力,其着力點在於基於深化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一體化推進區域產教融合高質量發展,這是落實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有益探索,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特別是萬達開地區經濟社會加速崛起的重要選項。

一體化推進產教融合意義重大

2024年底,萬達開區域內有高校10所、中等職業學校32所,普通高校在校學生約14萬人,中等職業學校在校學生7.7萬人。各職業院校能立足社會辦學,圍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開展人才培養,不斷強化職業教育的類型定位,對產教融合進行大膽嘗試,校際互動較多,但與融入產業、整體聯動的要求尚有較大差距。一體化推進產教融合就是基於整體觀念推進目標一體、空間一體、利益一體、步調一體的校地、校際協作,從產業發展需求側和職教人才供給側兩端同時發力,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與深度嵌入。

一體化推進川渝萬達開地區全域產教融合意義重大。

打破地域分割,實現產教空間一體。萬達開地區職業教育發展不平衡問題明顯:萬州區高校佈局佔重慶市9.3%左右,達州市高校佈局佔四川省2.1%左右,開州區高校數為零;萬州區、達州市中職在校學生規模佔常住人口1%左右,開州區佔常住人口的0.7%左右。「大企業頂天立地,小微企業鋪天蓋地」格局是職業教育快速發展的滋養環境,化解區域職業教育發展不平衡問題的關鍵在於一體化推進產教融合。

破解產教脱節,實現產教利益一體。以產定教、以教促產是產教融合的內在邏輯。萬達開區域內不少職業學校習慣於基於自己的師資、設備辦學,較少考慮本地產業的實際需求和對未來產業提前謀劃,校企合作仍處於起步階段,資源壁壘現象突出,職校畢業學生在當地就業的不足15%。校企雙方人員互派、資源共用、科研共上、風險共擔、利益共分的格局遠未形成,「校熱企冷」現象普遍存在。一體化推進產教融合有助於產與教在更大空間、更活機制上謀篇佈局,從而形成互為基礎、互相促進的良好格局。

避免單打獨鬥,實現校際目標一體。川渝高校在萬州、達州、開州呈現出各自特點,深入比較分析借鑑,本就是改革觀念的碰撞場域、改革成效的檢驗試劑。萬達開地區山水相連、民風相近,攜手共進既是國家戰略需要,更是自身發展需要,有良好基礎。在原有的高校聯盟、職教聯盟基礎上,各職業學校不僅要敢於領跑、善於並跑,還要樂於助攻,奔着打造川渝職教高地的目標實現抱團發展。

加快三地一體、校企一體、校校一體

政府層面,「政府統籌、行業指導、校企主體」是職業教育改革的方向,政府職能轉變就是要變「統管」為「主導」「督導」,加快推進三地一體、校企一體、校校一體進程。

強化頂層設計,統籌推進區域職業教育的整體躍升。要謀劃好萬達開區域職業教育「十五五」發展規劃,將細化目標納入川渝省級部門目標考覈;要建立區域職業教育發展議事協調機構,建立以發展產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鏈長制,打破地域分割、拆除部門圍欄、淡化校際競爭,引導優質資源向職業教育聚集。

實現利益鏈接,建立推進區域職業教育的良好機制。區域職業教育發展議事協調機構要基於利益共享原則協調好相關主體推進區域職業教育的工作積極性,探索區域內產業增加值共享機制、新增項目税收分成機制、職業教育資源融合機制等,回答好「為什麼合作、靠什麼合作、用什麼檢驗成效」三個問題,用市場機制引導利益主體主動融入產教融合各個環節。

設置職教體系,建立分工協作的職教集團。區域內職業教育重在統得精準、籌得關鍵,政府、企業、學校要通過要素整合,共同組建基於互利原則的經營性產教集團(聯盟)。要基於區域產業發展向職業學校提出具體目標、提供相應環境、做出正確評價,建立中高本貫通的職業教育體系,實現職業教育供給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高度匹配,提升職業教育推動當地高質量發展的服務功能。

行企層面,校企雙方沒有利益平衡點就難以形成合作興奮點。剖析「校熱企冷」現象,有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動力、能力偏弱的原因,也有企業未從人才戰略長遠考量的因素。

要突出行業主體。沒有行業參與的職業教育不是真正的類型教育。區域內產業發展對職業教育辦學方向有更大的發言權。職業教育要按行業的需求來辦學,要遵循自身的教育規律來辦學。

找準龍頭帶動。龍頭企業、龍頭學校是產教融合的具體操盤手、推進器,要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實施「牛鼻子」工程,準確找到產教融合結合點、切入點,更高效調動系統內的資源配置,推動產教融合扎得下根、擴得了面。

配套保障體制。校企合作在產權等核心問題上存在制度保障滯后、激勵措施有限等問題。三地政府要建立統一政策,將企業擁有的資本、設備、市場經驗以及人才培養需求,與職業教育的基礎設施、管理理念、教育教學資源、可定製化項目等相互鏈接,通過招標、委託、購買服務等方式促進合作,實現各類資源有效融合利用。要對重點企業通過「金融+土地+税收+人才+N」的政策槓桿激勵其參與校企合作,特別是實現高端人才校聘企用多方共享,降低企業人力成本的同時,準確把控企業技術轉型升級節奏。

職業學校要紮根本地辦教育

在學校層面,職業學校要紮根本地辦教育,一定要把政府所指、企業所想、社會所盼、學校所長有機結合起來。

用產業發展要求為職教賦能。要沿着產業鏈組建職教聯盟,瞄準三地共推進的產業,逐個解決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師資、場地、設備、教材、經費、利益等問題,不斷追問「教學內容是否與區域產業關聯、學生就業是否與區域企業對路、科學研究是否與社會關切同步」,讓職業教育從產業發展需求出發、依靠產業發展空間成長,並通過產業發展成效來檢驗。

推動校際深度互助。職業教育辦學模式要從普通教育向類型教育轉變,「五金」建設是重要抓手。萬達開三地職業院校要加強區域協作,發揮近鄰互幫作用,在「五金」建設中共享資源共同進步,用區域集體力量托起川渝東北部職教高地,並在川渝行政區域內彰顯各自的辦學特色。

深入開展區情教育。將職業精神與技術技能培養相融合,引導學生到三地基層特別是經濟社會發展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要建立統一的企業人才需求平臺,提升職教學生本地就業率、專業對口率。要對「職教一人、執業一生、脱貧一家、振興一方」的職教成果進行系統性總結、形象化展現、通俗化宣傳,用職業教育高質量成果換取社會公眾高度認同。

加大干部交流力度。要有效破解因行政管轄而導致的干部「流不動、不好配」問題。要設立萬達開全域內干部交流專項補助,在身份上破除行業、區域限制,在待遇上尊重差距、加大激勵,促進三地干部合理流動、跨界交流,在大循環中優化班子結構、激發創業熱情。

(作者劉江單位為達州職業技術學院,江國才單位為中共四川省委直屬機關黨校,二人均系萬達開區域統籌協調發展體制機制研究課題組成員)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