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港股外資偏好有何變化?國泰海通證券最新研判!

2025-09-01 10:43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國泰海通證券研究,作者:吳信坤、劉穎

核心結論: ①存量視角看,港股外資持股市值佔比高,偏好代表中國新經濟動力的科技互聯網板塊,以及依託於國家信用體系的大金融板塊。②流量視角看,24/01-25/04期間外資大量流出港股,但逆勢流入部分科技+消費,25/05以來一致流入科技。③隨着壓制港股科技的負面因素出現積極變化,估值低位、基本面更優的港股科技板塊有望繼續獲得外資青睞。

我們在《年內繼續看好港股的三大理由》中指出,增量資金是推動港股牛途繼續的重要驅動力,近期外資已開始迴流,接下來隨着美聯儲降息重啟,外資存在超預期迴流的可能。當前港股存量資金中外資佔比較高,其配置偏好也影響着市場走勢。因此,本文將分別從存量和流量視角出發,分析港股外資的持股偏好及近期變化情況。

 

外資在港股市場長期佔據主導地位,最新數據顯示港股中外資持股市值佔比在60%左右,因而其資金流向與配置偏好對市場走勢具有重要影響。為更清晰地解析外資行為,我們在前期外資研究系列中提出,根據外資的歷史交易行為拆分為偏長線配置的穩定型外資、以及偏短線投機的靈活型外資。下文將在該框架基礎上,對外資在港股中的邊際變化與結構偏好展開分析。

美聯儲重啟降息之下,港股外資存在超預期迴流可能。近年來受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等因素影響,2020年9月以來外資累計流出港股市場超6700億港元,當前外資對於中國資產的配置比例已達歷史低位。我們認為,在經歷過去幾年的快速流出后,對於地緣政治風險較為敏感的外資或已出清,當前存量外資結構或逐漸趨於穩定。

5月以來外資已在迴流港股。今年5月以來中美經貿談判階段性緩和,疊加弱美元邏輯持續發酵,外資階段性地迴流港股,5-7月末長線穩定型外資累計流入約677億港元,短線靈活型外資流入約162億港元。8月初受市場對於中美貿易談判的關注度再度升溫,前期迴流的外資再度有所波動,截至8/19,長線外資累計流出超400億港元,短線外資則流出約170億港元。往后看,近期美聯儲政策已明顯轉向,鮑威爾在年會上超預期轉鴿,目前市場預期美聯儲大概率於今年9月重啟降息周期,年內降息次數達2次,美元或延續震盪偏弱格局,同時后續中美貿易關係趨穩,有望為外資邊際改善甚至超預期迴流提供良好的宏觀環境,外資有望延續5月以來回流的趨勢。

 

 

 

 

前文提及近期外資出現邊際企穩改善的跡象,加之后續海外流動性轉松,外資有望成為年內影響港股的超預期變量。下文我們將進一步分析近年來港股外資的偏好及近期的變化情況。

存量視角看,港股外資尤其偏好科技+金融。長期以來外資在港股大部分細分行業中均佔據主導地位,尤其是在科技互聯網以及大金融板塊佔比明顯較高。具體而言,截至25/8/26,港股各行業中外資佔比居前的為:零售(外資整體佔比77%,其中長線穩定型佔57%、短線靈活型佔20%,下同)、保險(75%、60%、15%)、軟件與服務(74%、51%、22%)、媒體(69%、61%、7%)。

參考中國臺灣和韓國股市、以及A股的經驗來看,外資青睞的並非是特定板塊,而是具備基本面優勢的地區特色資產,詳見《外資對風格影響多大-20190729》、《哪些板塊更受外資青睞——解析外資行為系列3-20240625》。外資在港股中的持倉特點同樣印證這一點,外資偏好代表中國新經濟動力的科技互聯網板塊,以及依託於國家信用體系的大金融板塊。另外,從盈利能力角度也能體現外資的持倉偏好,2020年以來港股外資持倉ROE(TTM,整體法)中樞值為10.7%,最新為13.4%,明顯高於全部港股6.8%、7.0%,同樣印證外資的持倉偏好的是盈利能力較強、具備基本面優勢的板塊。

 

 

 

 

流量視角看,24年以來外資逆勢流入部分科技+消費,5月以來一致流入科技。24年初港股自底部回暖,但外資仍延續趨勢性流出,直至今年5月纔出現改善跡象,因而我們分別考察了24/01-25/04以及25/05至今的外資流向情況。在24/01-25/04期間,外資逆勢加倉硬件(期間整體外資累計流入84億港元,其中長線穩定型93億港元、短線靈活型-9億港元,下同)、和食品用品(22億港元,15億港元、7億港元)。至於流出板塊方面,多數行業面臨減持壓力,流出居前的行業有銀行(-2067億港元、-1784億港元、-286億港元)、零售(-1847億港元、-986億港元、-862億港元)、軟件服務(-1035億港元、-974億港元、-61億港元)。總體來看,24/01-25/05期間外資加倉科技、及消費細分領域,並大幅減持了持倉比例較高的大金融、科技互聯網行業,這可能由於外資出於對地緣政治等因素的考慮,降低重倉板塊敞口。

我們再來觀察近期外資動向,5月以來長短線外資一致流入軟硬件等科技板塊,在地產、醫藥板塊存在分歧,一致流出紅利、零售等板塊。具體而言:

①一致流入板塊:5月以來長短線外資主要回流科技板塊,其中軟件與服務(25/05至今整體外資累計流入760億,其中長線穩定型流入591億港元,短線靈活型流入169億港元,下同)、技術硬件(334億港元、246億港元、88億港元)流入居前,這或源於在DeepSeek為代表的AI技術加速迭代,疊加產業政策支持下,外資對於目前估值仍不高的港股科技板塊的共識正在增強。此外,耐用消費品(216億港元、28億港元、188億港元)、材料(178億港元、91億港元、87億港元)等板塊也獲長短線外資大幅流入。

②長短線分歧板塊:分歧較大板塊主要集中在生物製藥、地產、以及汽車領域,其中生物製藥(-112億港元、68億港元、-180億港元)仍受到長線資金增持、但短線明顯流出,這可能是由於資金仍看好創新葯基本面,但由於今年以來創新葯行情漲幅較為可觀,短線資金傾向於階段性止盈;此外,汽車(-89億港元、-237億港元、148億港元)、地產(13億港元、-105億港元、118億港元)等行業受短期政策或事件催化,近期靈活型外資買入較多,但長線外資仍處在流出態勢。

③一致減持板塊:兩類外資共同流出銀行(-494億港元、-412億港元、-82億港元)、能源(-152億港元、-76億港元、-75億港元)、公用(-98億港元、-70億港元、-28億港元)等紅利類資產;同時,受到外賣大戰對於盈利帶來的負面影響,零售行業同樣受到長短線外資的大幅減持(-562億港元、-134億港元、-427億港元)。

 

 

估值低位、基本面更優的港股科技板塊有望繼續獲得外資青睞。目前港股科技板塊估值並不算高,恆生科技PE(TTM)處20年有數據以來18%分位,隨着AI引領科技周期向上,具有稀缺性的港股科技龍頭向上空間或更大。二季度以來港股科技板塊表現震盪偏弱,主因互聯網資本開支不及預期,以及「外賣大戰」對於部分互聯網平臺企業盈利帶來的負面影響。近期這一壓制因素或已有所改善:一是中美貿易邊際緩和下,科技出口管制松動;二是「外賣大戰」對於互聯網企業影響可能已接近尾聲,本周發改委等部門起草《互聯網平臺價格行為規則》規範互聯網平臺價格競爭。近期港股科技資金面已出現積極變化,長短線外資一致性流入港股科技板塊。往后看,港股科技龍頭廣泛分佈於AI產業,隨着AI產業趨勢進一步確認,港股科技龍頭將充分受益於AI產業變革紅利,港股科技龍頭向上彈性或更大。

 

 

 

 

 

風險提示:穩增長政策落地進度不及預期,國內經濟修復不及預期。

注:本文來自國泰海通證券發佈的《港股外資偏好有何變化》,報告分析師:吳信坤、劉穎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