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31 15:24
(來源:抗衰老產業聯盟)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浪潮下,越來越多中國品牌積極邁向海外,開啟全球化征程。數據顯示,即便全球經濟環境複雜多變,華為、小米、比亞迪等中國企業依然憑藉技術實力和創新能力,獲得國際市場認可,品牌價值持續增長,成為中國品牌走向世界的代表。
然而,中國品牌在全球化過程中也面臨着品牌信任、文化認同與市場競爭等多重挑戰。如何擺脫「中國製造=低價」的固有標籤,跨越不同文化壁壘,實現理念本地化,並在同質化競爭中塑造自身獨特優勢,成為中國品牌亟待解決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從「價格競爭」向「價值輸出」轉型已成必然。品牌與IP的全球化將是中國企業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價值,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路徑。
- 01 -
過去:產品輸出與低價競爭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製造業憑藉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資源優勢迅速崛起,大量服裝、玩具、小家電等產品以 「低價」 標籤湧入全球市場。歐美超市的低價貨架上,「中國製造」 憑藉親民價格吸引着價格敏感型消費者,比如上世紀 90 年代到 21 世紀初,中國服裝出口量穩居世界前列,不少企業以 OEM 模式代工的同時,將自有品牌服裝以國際品牌十分之一甚至更低的價格銷往海外;浙江義烏的打火機、鑰匙扣等小商品,也以幾角到幾元的低價暢銷全球。
但這種低價競爭的背后,隱藏着諸多問題。爲了壓低成本,企業往往使用低質量原材料與簡陋工藝,配備低劣生產設備,甚至壓榨員工薪資福利、施行粗糙的管理模式,這不僅影響產品品質,還造成了環境污染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長期依賴低價策略,讓中國品牌陷入低利潤泥潭,難以投入資金進行研發、設計和品牌建設,形成 「低價 - 低質 - 低利潤」 的惡性循環。曾有中國電子產品品牌,以比國際品牌低 30%-50% 的價格在發展中國家打開市場,但因研發投入不足,產品頻繁出現卡頓、死機等問題,導致口碑崩塌、市場份額萎縮。
同時,這也讓中國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烙下 「低端」「廉價」 的刻板印象。即便部分品牌在技術和質量上已有長足進步,這種負面認知仍難消除。就像汽車市場,早期中國品牌以低價車型出海,雖獲一定市場份額,卻被貼上 「低品質、低檔次」 標籤,為后續向中高端市場進軍設置了巨大障礙。
更值得注意的是,當前仍有很多企業出海時延續着低價競爭的思路,這使得它們在國際市場屢屢碰壁。要麼因價格過低遭遇反傾銷調查,要麼因品質問題難以獲得消費者認可,最終導致出海之路坎坷不順。
- 02 -
現在與未來:價值輸出模式
經歷了過去產品輸出與低價競爭的陣痛后,中國品牌的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價值輸出成為現在及未來的核心模式。這種轉變並非偶然,而是市場競爭升級、消費者需求變化以及中國企業自身成長的必然結果。
從市場競爭來看,全球市場早已從 「賣方市場」 轉向 「買方市場」,消費者不再僅僅滿足於產品的基本功能,而是更加註重產品的品質、體驗、文化內涵以及品牌所傳遞的價值觀。單純的低價已無法打動消費者,只有能為消費者創造更多價值的品牌,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足。
從企業發展來看,中國企業經過多年的積累,在技術、管理、資金等方面都具備了一定的實力,有能力從單純的產品生產向更高層次的價值創造轉變。同時,隨着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中國製造」 向 「中國創造」「中國智造」 的轉變也要求企業將價值輸出放在首位。
本文后續將價值輸出模式拆解為產品發展和品牌打造兩個方向,是因為產品是價值的載體,品牌是價值的昇華,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沒有過硬的產品,品牌便成了無源之水;沒有強大的品牌,產品的價值便難以充分彰顯。
產品發展聚焦於 「硬核支撐」,主要包括產品品質蜕變、產品與設計創新以及科技創新價值。這是因為產品的品質是消費者對品牌產生信任的基礎,只有品質過硬,才能讓消費者放心選擇;在同質化嚴重的市場中,產品與設計創新是實現差異化競爭的關鍵,能滿足消費者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而科技創新則是推動產品升級、引領行業變革的核心動力,能為消費者帶來更先進、更便捷的體驗。
品牌打造則側重於 「軟實力彰顯」,涵蓋文化內涵、IP 打造和社會責任。文化內涵是品牌的靈魂,能讓品牌與消費者產生深層的情感共鳴,增強品牌的辨識度和忠誠度;IP 打造能讓品牌更具活力和延展性,通過獨特的形象和故事,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拓展品牌的商業邊界;社會責任則是品牌樹立良好社會形象、獲得社會認可的重要途徑,能讓品牌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實現社會效益,提升品牌的美譽度和影響力。
- 03 -
產品發展:品質、創新與科技的硬核支撐
產品是品牌的基石,也是品牌參與市場競爭的核心載體。中國品牌要實現價值輸出,首先必須在產品層面下功夫,通過提升產品品質、加強產品與設計創新、推動科技創新,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為品牌價值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產品品質提升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中,品牌的價值輸出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它涵蓋了產品品質、創新能力、文化內涵、社會責任等多個方面。這些維度相互關聯、相互支撐,共同塑造了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的獨特形象和競爭優勢。
產品是品牌價值輸出的基石,而品質、創新與科技則是產品能夠立足國際市場的核心要素。回顧全球產業發展歷程,許多國家的品牌都經歷過從模仿到創新、從低質到高品質的蜕變,日本和德國的品牌發展就是典型例子。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日本製造」 曾是廉價、劣質產品的代名詞,大量日本企業以模仿歐美產品為主,通過低價策略進入國際市場。但隨后,日本企業意識到品質的重要性,大力推行全面質量管理,注重技術創新。以豐田汽車為例,其通過 「精益生產」 模式,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打造出耐用、省油的汽車產品,逐漸在全球市場樹立起高品質的形象,從 「山寨」 搖身一變成為全球汽車行業的標杆。
德國品牌也曾有過類似的經歷。19 世紀末,德國產品在英國市場被視為廉價仿製品,甚至被要求打上 「德國製造」 的標籤以示區別。但德國企業沒有沉溺於低價競爭,而是專注於技術研發和工藝改進,在機械製造、汽車等領域不斷突破。奔馳、寶馬等汽車品牌憑藉精湛的工藝、先進的技術和卓越的品質,成為高端、可靠的象徵,「德國製造」 也成爲了品質的代名詞。
如今,中國品牌也在沿着這條道路前行。華為在通信設備和智能手機領域,始終將技術創新和產品品質放在首位。其投入大量資金用於研發,在 5G 技術、芯片設計等方面取得了多項突破,產品以穩定的性能和先進的技術贏得了全球消費者的認可。在智能手機市場,華為的高端機型與蘋果、三星等國際品牌同台競技,憑藉出色的拍照功能、流暢的系統體驗等優勢,佔據了一定的高端市場份額。
大疆創新在無人機領域的發展同樣體現了產品層面價值輸出的力量。大疆從最初的小型創業公司,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不斷提升無人機的穩定性、拍攝畫質和智能化水平,如今已成為全球消費級無人機市場的領導者,佔據了超過 70% 的市場份額。其產品不僅被廣泛應用於攝影、農業、測繪等領域,還成爲了許多專業人士的首選,展現了中國品牌在科技和產品品質上的實力。
2. 產品與設計創新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產品與設計創新是品牌實現差異化競爭、贏得消費者青睞的關鍵。中國品牌在經歷了價格競爭的陣痛后,逐漸認識到創新的重要性,紛紛加大在產品與設計創新方面的投入,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創新性的產品,在市場上取得了良好的反響。
過去,中國很多企業習慣於模仿國外的產品和設計,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產品在外觀、功能、體驗等方面同質化嚴重,難以滿足消費者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這種模仿式的發展模式,使得中國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只能在低價市場中掙扎。隨着消費者需求的不斷升級和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中國企業開始意識到,只有通過創新才能擺脫同質化競爭的困境。於是,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產品與設計創新,組建專業的研發團隊和設計團隊,投入大量的資金用於創新研發。
在家居行業,尚品宅配的定製化設計創新堪稱典範。傳統的家俱企業往往採用標準化的生產模式,生產出來的家俱難以滿足不同家庭的個性化需求。尚品宅配打破了這種傳統模式,通過大數據分析和互聯網技術,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的家俱定製服務。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户型、裝修風格、生活習慣等,在線上設計自己喜歡的家俱,尚品宅配則根據消費者的設計方案進行生產。這種定製化設計創新,不僅滿足了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還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讓尚品宅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在消費電子領域,大疆創新的無人機產品在設計和功能上的創新引領了全球無人機市場的發展。大疆創新從成立之初就專注於無人機的研發和設計,不斷推出具有創新性的產品。例如,大疆的 Phantom 系列無人機,採用了先進的飛控系統、高清攝像頭和智能避障技術,使得無人機的操作更加簡單、拍攝效果更加出色。同時,大疆還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推出了針對專業攝影、農業植保、電力巡檢等領域的無人機產品,滿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大疆創新的無人機產品在全球市場上佔據了領先地位,成為全球無人機行業的標杆企業。
智能手機行業的產品與設計創新更是層出不窮。OPPO 在拍照功能上的創新一直走在行業前列。OPPO 的 R 系列和 Find 系列智能手機,不斷推出新的拍照技術,如超清夜景、人像模式、光學防抖等,讓用户能夠拍攝出更加精美的照片。vivo 則在音樂功能和外觀設計上不斷創新,其 X 系列智能手機採用了 Hi-Fi 芯片,提供了出色的音質體驗,同時在外觀設計上採用了獨特的材質和工藝,如曲面屏、漸變色彩等,吸引了大量年輕消費者的關注。
除了功能和設計上的創新,中國品牌在產品的用户體驗創新方面也取得了顯著進展。以小米為例,小米的 MIUI 系統通過不斷聽取用户的反饋,進行持續的優化和升級,為用户提供了更加流暢、便捷的操作體驗。小米還通過構建生態鏈,將智能手機與智能手錶、智能音箱、智能家居等產品連接起來,為用户打造了一個全方位的智能生活體驗。
產品與設計創新不僅提升了中國品牌的產品競爭力,還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使得中國品牌能夠擺脫低價競爭的束縛,向中高端市場進軍。同時,創新也為中國品牌贏得了國際市場的認可,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憑藉創新的產品和設計,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
3. 科技創新價值:引領行業變革
科技創新是推動企業發展和行業進步的核心動力,也是中國品牌實現從追隨者到引領者轉變的關鍵。在全球化競爭中,誰掌握了核心技術,誰就擁有了話語權。中國品牌在經歷了價格競爭的困境后,紛紛加大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在多個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引領了行業變革。
在通信技術領域,華為的科技創新成果令人矚目。早期,全球通信技術市場被愛立信、諾基亞、思科等國際巨頭壟斷,中國企業在通信技術領域的研發能力相對薄弱。華為從成立之初就將科技創新作為企業的核心戰略,投入大量的資金用於研發。每年,華為的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的比例都在 10% 以上,截至 2023 年底,華為的研發投入累計超過 9000 億元。
通過持續的研發投入,華為在 5G 技術領域取得了領先地位。華為的 5G 技術具有高速率、低時延、大容量等優勢,能夠滿足未來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的發展需求。華為的 5G 基站不僅在技術上領先,還具有成本低、部署靈活等特點,在全球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截至 2023 年,華為已在全球部署了超過 150 萬個 5G 基站,為全球 170 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了 5G 服務。華為的 5G 技術不僅推動了全球通信行業的發展,還為中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贏得了一席之地。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比亞迪的科技創新引領了行業的電動化轉型。比亞迪從電池研發起家,在電池技術領域積累了深厚的經驗。比亞迪自主研發的刀片電池,採用了獨特的結構設計,具有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長壽命等優點,解決了新能源汽車電池安全的痛點。同時,比亞迪還在電動汽車的電機、電控系統等核心部件上實現了自主創新,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優勢。
比亞迪的新能源汽車產品不僅在國內市場受到消費者的喜愛,還出口到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2023 年,比亞迪的新能源汽車全球銷量超過 180 萬輛,位居全球第一。比亞迪的科技創新不僅推動了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還為全球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人工智能領域,百度的科技創新也走在行業前列。百度的自動駕駛技術經過多年的研發,已經達到了 L4 級別的水平。百度的 Apollo 平臺是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開放平臺,吸引了大量的合作伙伴參與其中。百度的自動駕駛出租車已經在多個城市開展了商業化運營試點,為用户提供了便捷、安全的出行服務。百度的人工智能技術還在語音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推動了人工智能行業的發展。
科技創新不僅為中國品牌帶來了市場競爭力,還創造了巨大的社會價值。通過科技創新,中國品牌在通信、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領域打破了國際巨頭的壟斷,降低了相關產品和服務的成本,提高了社會的生產效率和生活質量。同時,科技創新也為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推動了中國從 「製造大國」 向 「製造強國」「科技強國」 轉變。
- 04 -
品牌發展:文化內涵、IP 與社會責任的軟實力彰顯
如果説產品的品質、創新與科技是品牌的 「硬實力」,那麼品牌所藴含的文化內涵、獨特的 IP 以及積極的社會責任,則是品牌贏得消費者情感認同、實現差異化競爭的 「軟實力」。
1. 文化內涵
文化內涵賦予品牌獨特的個性和魅力,能夠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界限,與消費者產生深層情感共鳴。中國品牌在全球化過程中,越來越注重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品牌建設。李寧品牌就是一個成功案例,它將 「中國李寧」 的字樣與漢字、祥雲等傳統元素融入產品設計,推出 「悟道」 等系列產品,將中國文化與現代運動潮流相結合。在國際時裝周上,李寧的秀場充滿了中國文化元素,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潮流文化,吸引了全球年輕人的關注,讓品牌從一個單純的運動產品製造商,升級為具有文化內涵的潮流符號。
IP 塑造能讓品牌與消費者建立更緊密的情感連接,拓展品牌的商業邊界。泡泡瑪特通過打造 「Molly」「Dimoo」 等潮流玩具 IP,不僅在國內市場獲得成功,還積極拓展國際市場。這些 IP 形象憑藉獨特的設計和豐富的故事性,吸引了大量粉絲,泡泡瑪特通過 IP 授權、主題展覽、跨界合作等方式,將 IP 價值最大化。在海外市場,泡泡瑪特的 IP 產品和主題活動同樣受到歡迎,成為中國品牌 IP 全球化的典範。
社會責任是品牌樹立良好社會形象、獲得社會認可的重要途徑。在全球化進程中,品牌不僅要追求經濟效益,還要關注環境保護、公益事業等社會問題。中國的寧德時代,作為全球領先的動力電池企業,在追求技術創新和產品質量的同時,積極推動新能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其在電池回收利用、節能減排等方面投入大量資源,致力於降低新能源產業對環境的影響,這種社會責任擔當,不僅提升了品牌的美譽度,也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做出了貢獻,增強了品牌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
2. IP打造
在消費分級、審美多元、體驗經濟崛起的今天,IP打造已經成為品牌全球化戰略的核心引擎之一。從好萊塢電影到日韓偶像,從迪士尼樂園到中國泡泡瑪特,IP運營已經遠不止是符號或卡通形象,更是品牌精神、情感聯結與商業閉環的全方位價值體系。對中國品牌而言,想要在全球市場脫穎而出、擺脫「價格戰」泥潭、實現價值輸出,必須走IP化升級與系統運營之路。
(1)IP化的本質與全球趨勢
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識產權/品牌形象資產)打造,本質上是品牌文化、故事、審美、互動與商業的深度整合。優秀的IP具備「自帶粉絲經濟」的特徵,可跨界延展至多個產業鏈環節,不斷吸引用户關注、激發用户二次消費。全球來看,迪士尼、漫威、Hello Kitty、皮卡丘等超級IP,已實現內容、產品、社羣與商業的「全場景滲透」,成為驅動品牌持續增長的重要資產。
中國品牌正加速向這一目標邁進,推動「產品-內容-社區-場景-商業」的全鏈路閉環。以泡泡瑪特為例,Molly、Dimoo、PUCKY等自有IP,已從潮玩產品延展至聯名美粧、服飾、文具、咖啡等行業,形成全球粉絲社羣,IP授權業務和國際巡展讓品牌影響力突破國界。
李寧、安踏則通過「悟道」「龍騰」等系列,將中國書法、國潮、龍鳳等文化元素IP化,用極具辨識度的視覺語言和符號體系對接國際時尚語境,實現「國潮」從國內流行到國際爆火。
(2)IP孵化與運營的全鏈路實踐
第一步,IP定位與文化內核提煉。 IP的生命力在於獨特性和內涵。企業需系統梳理自身文化資源、品牌故事和目標受眾,從中提煉能夠跨文化溝通、具備強烈情感共鳴的元素。例如,泡泡瑪特通過對年輕人孤獨、治癒等情感的洞察,孵化出Molly、Dimoo等富有故事感的形象。李寧結合中國書法、民族精神提煉產品設計語言,賦予IP獨特靈魂。
第二步,內容與產品協同開發。 IP不能只停留在二維平面,更要通過豐富內容和產品體系實現多場景落地。泡泡瑪特的IP形象配合漫畫、動畫、短視頻故事傳播,形成敍事閉環;與美粧、服飾等品牌聯名,拓寬IP消費場景。李寧與藝術家、明星、國際大牌合作,將IP視覺元素轉化為爆款單品,推動品牌從體育向潮流、時尚圈層拓展。
第三步,社羣與用户共創。 優秀IP的生命力源於粉絲的參與。泡泡瑪特、三麗鷗等品牌鼓勵用户共創內容、舉辦粉絲活動,線下展覽、潮玩大會、主題快閃成為IP粉絲的打卡聖地。李寧等品牌積極與潮流社羣互動,利用微博、小紅書、B站、TikTok等社交平臺做裂變傳播,實現用户自傳播和社羣裂變。
第四步,IP授權與商業生態搭建。 IP商業化的關鍵在於多元授權和跨界運營。迪士尼、皮卡丘等IP通過主題樂園、授權產品、聯名活動構建出龐大的IP生態。中國品牌如泡泡瑪特、故宮文創、B.Duck等,已通過與美粧、家居、服裝、文具、食品等領域的大牌合作,推動IP資產變現,提升品牌價值。
(3)IP國際化的本地化策略與團隊協同
中國IP想要真正出海,不僅要在內容上國際化,更要注重本地化團隊的搭建和全球諮詢資源的整合。專業諮詢公司、國際化IP孵化機構為品牌在文化解讀、市場進入、法律合規等方面提供關鍵支持。
以泡泡瑪特為例,其出海之路離不開本地團隊在海外市場的文化適配、活動策劃和市場運營。李寧等品牌則與全球知名設計師和策展機構深度合作,將中國元素用國際潮流語言二次表達,讓「國潮」在歐美、日韓等市場順利落地。故宮文創、三體IP等藉助專業諮詢公司規劃海外授權、品牌合規與跨界營銷,實現了IP的全球傳播與商業化。
(4)IP打造帶來的核心價值與戰略建議
一是構建品牌護城河。擁有獨特IP的品牌,能夠建立起極強的市場壁壘,形成「護城河」效應。獨特的IP形象讓品牌在產品和傳播上具備不可複製性,使其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以迪士尼為例,米老鼠、漫威英雄等超級IP已經成為企業持續數十年保持領先的核心資產。消費者對這些IP形象擁有天然的情感依賴和品牌忠誠度,極大提升了復購率和用户粘性。對於中國品牌來説,泡泡瑪特的Molly、李寧的「悟道」、安踏的「龍騰」系列等,都通過IP化構建了屬於自己的品牌生態,減少了對單一產品線或價格競爭的依賴。IP的獨特性與持續運營不僅提升了品牌溢價能力,還能在同質化和「內卷」嚴重的行業中實現差異化,抵禦價格戰、山寨與低質模仿的衝擊。
二是提升國際辨識度和市場穿透力。IP所承載的文化獨特性和鮮明視覺符號,使品牌在全球市場更易被識別和記憶。獨具辨識度的IP符號能在不同國家、語言、文化背景下跨越障礙,成為連接不同消費者的共通語言。以Hello Kitty、寶可夢、漫威宇宙等為例,這些IP不僅風靡全球,還能根據各國市場的偏好進行二次創作與本地化表達。中國品牌同樣走在這條路上:李寧、完美日記、故宮文創等將中國元素與現代設計相結合,讓品牌視覺體系快速進入國際市場。比如,李寧帶着書法、祥雲等國風元素在巴黎、紐約時裝周亮相,極大提升了國際關注度和品牌號召力。IP的高辨識度幫助品牌打開海外市場、建立國際用户認知,成為全球化過程中最具成本效益的「市場通行證」。
三是推動多元化收入和跨界增長。IP授權、跨界聯名和主題活動為品牌帶來多元化的商業變現機會,為企業打造持續增長的新引擎。傳統企業多以單一產品線盈利,容易陷入市場瓶頸或被新興品牌衝擊。而獨特IP則具備強大的跨界合作和衍生能力。例如,迪士尼通過IP授權,將動畫角色廣泛應用於樂園、服飾、食品、文具、家居等多個產業,實現「內容-產品-場景」全生態佈局,持續貢獻高額收入。泡泡瑪特、B.Duck等中國品牌,也通過與美粧、餐飲、電子、體育等領域頭部企業的聯名,創造出聯名限量產品、主題快閃店、粉絲周邊等新業務模式。IP衍生業務不但拓展了品牌的收入結構和抗風險能力,還為企業帶來更多流量入口和消費場景,助推品牌由單一商品商向「生活方式引領者」升級。與此同時,專業諮詢公司也能為品牌梳理IP資產價值、規劃多元化合作策略,助力企業把握跨界機遇,實現收入與品牌雙重增長。
四是強化用户粘性與社羣共建。用户對IP形象的情感認同,能夠轉化為高復購率和自傳播能力,形成品牌的私域流量池。新媒體和社交平臺為中國品牌文化價值的全球傳播提供了強大助力。李寧、完美日記、故宮文創等品牌,依託抖音、微博、小紅書及TikTok、Instagram等國際社交渠道,策劃互動話題、短視頻挑戰、達人種草,讓中國文化故事快速滲透海外主流消費圈層。線上展覽、H5遊戲等數字體驗進一步加深用户參與和情感共鳴,實現文化認同與品牌影響力的雙提升。
五是促進文化軟實力全球輸出。中國IP不僅實現產品和商業的全球化,更助推中國文化在全球舞臺上的「軟輸出」,提升國家品牌形象。在文化輸出過程中,專業諮詢公司和本地化團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們幫助中國品牌洞察海外市場文化偏好,制定本地化IP孵化和內容傳播策略,協助開展本土化活動與跨界合作,確保品牌故事被精準解讀、有效傳播。例如,李寧和泡泡瑪特在海外市場的成功,都離不開本地化團隊與全球諮詢夥伴的深度協作。 中國品牌唯有系統梳理文化資源,創新表達、精準傳播,並藉助本地化團隊與專業諮詢力量,實現全球用户的情感連接,才能真正讓世界讀懂中國故事、認同中國價值,在國際市場實現可持續的品牌溢價與文化輸出。
總結來看,IP打造已成為中國品牌邁向全球價值輸出、從「價格競爭」到「文化引領」的必經之路。無論是泡泡瑪特、李寧、三體宇宙,還是新興的虛擬偶像、數字藏品IP,企業都應重視IP孵化、內容創新、本地化團隊與專業諮詢的多方協同,才能在國際市場佔據一席之地。
3. 社會責任
隨着全球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價值觀念的提升,社會責任(CSR/ESG)已成為全球品牌競爭和可持續增長的新風口。社會責任不僅是企業道義上的承諾,更關乎國際品牌形象、市場準入和資本青睞,是中國品牌全球化繞不開的重要課題。
(1)社會責任的內涵與國際趨勢
社會責任涵蓋環境保護、員工權益、供應鏈治理、社區共建、公益慈善等多個層面。全球龍頭企業如巴塔哥尼亞、星巴克、宜家等,把ESG理念融入企業戰略,積極推動綠色製造、低碳經濟和社區賦能。資本市場、消費者和政府監管也對企業社會責任提出更高要求,ESG表現直接影響企業融資、招標、國際合作乃至危機公關能力。
(2)中國品牌社會責任的三大路徑
第一,綠色低碳與可持續製造。 中國品牌如比亞迪、隆基綠能、寧德時代、蔚來等,在新能源、節能減排領域持續投入。比亞迪電動汽車不僅在全球減少碳排放,還佈局電池回收、綠色供應鏈體系。格力、美的等家電企業大力推動環保材料、節能技術創新,在歐美、中東等市場贏得環保型用户和國際認證。
第二,員工權益與供應鏈治理。 中國品牌全球化進程中,越來越多企業關注員工福利、工作環境與多元包容。華為、海爾等企業在海外建廠時,重視本地員工招聘和能力培訓,尊重當地勞動法規和文化習俗。安踏、李寧等品牌加強對海外供應鏈的社會責任審計,確保生產環節合規透明,提升品牌公信力。
第三,公益慈善與社區共建。 社會公益是中國品牌建立全球良好形象的有效方式。阿里巴巴「春雷計劃」、騰訊「99公益日」等項目助力弱勢羣體、推動社會創新。泡泡瑪特、字節跳動等品牌在全球疫情期間捐贈口罩、防護物資,展現中國企業的大國責任。 此外,中國品牌還通過「品牌+公益+文化」的方式,支持非遺保護、教育扶貧、文化遺產修復等項目,將品牌影響力轉化為社會價值。
(3)社會責任的數字化與國際溝通能力
隨着信息透明度提升,全球消費者和媒體對品牌社會責任的監督也日益嚴苛。企業應積極利用數字化手段披露ESG信息,發佈可持續發展報告,接受第三方評級。中國品牌如騰訊、比亞迪、海康威視等,都在官網及國際平臺發佈CSR/ESG年度報告,提高與全球利益相關方的溝通效率。
與此同時,專業諮詢公司可協助企業建立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幫助其應對國際ESG法規、合規要求和文化差異,提升品牌的國際公信力和危機應對能力。
總結來看,社會責任已成為中國品牌全球化的新標籤。只有將可持續發展理念內化為企業戰略,深度融入產品、管理和價值鏈,攜手專業諮詢和本地化團隊,才能讓中國品牌在全球市場獲得更持久的信任、尊重與美譽度,實現真正的「價值輸出」與軟實力提升。
亦莘諮詢簡介:
亦莘諮詢是專注於供應鏈領域的諮詢公司,專長於冷鏈物流、中央廚房、農產品供應鏈等行業的市場調研、戰略規劃、出海諮詢等領域。亦莘諮詢積累了豐富的行業數據與諮詢案例,為冷鏈企業、投資機構提供專業的行業建議。
亦莘諮詢的人員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具備全球領先企業的工作經歷,包括埃森哲、安永、波士頓諮詢、騰訊、商湯等,在具備優秀學術背景的同時,也曾服務於華為、德邦、平安、三一、華平資本、貝恩資本等國內外一流企業與基金公司。
我們持續致力於供應鏈與AI產業研究,梳理上下游發展脈絡,助力生態健康發展。我們相信,通過我們的專業服務和深度洞察,能夠為客户創造更大的價值,推動行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