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失温時為何會感受到「熱」

2025-08-31 15:19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李迅雷金融與投資;作者:李迅雷

我曾看過不少關於失温的報道。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叫林肯•霍爾的澳大利亞登山者,他在2006年登上珠峰后的下山途中突發疾病,被同伴誤判死亡,遺棄在海拔8000多米的雪地里。但他在零下30多度且缺氧的環境下度過黑夜,居然還能活着,他在被發現的時候,正試圖脱下上衣。另一起影響較大的失温事件發生在2021年甘肅白銀黃河石林的山地馬拉松百公里越野賽中遭遇極端天氣時,有21位參賽者因為失温而遇難。

所謂失温,一般指人體熱量流失大於熱量補給,從而造成人體核心區温度降低(體温低於35度),併產生一系列寒顫、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狀,甚至最終造成死亡的病症。瑞典的醫學研究者統計了207個致死性低體温病例,其中有63例出現了「反常脱衣」現象。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原來,當核心體温過低時,大腦對温度的感知和控制能力下降,外周血管異常擴張導致血液涌向體表,產生「虛假温暖感」,同時神經信號傳遞異常,讓人誤以為自己很熱。

我當然不懂醫學,只是想探討:當經濟「失温」 的時候,市場是否也會出現虛假的温暖感?這類錯誤信號的傳導對經濟的傷害有多大?

為何體感温度與實際差距那麼大?


經濟數據與經濟「體感」之間經常會有明顯差距。經濟數據中不少是滯后的,因為它是對已經發生過的事件作統計。由於我們觀察宏觀經濟的視野有限,免不了像盲人摸象;同時人又是情緒動物,會對當今數據給予較高的權重,因此往往導致誤判。

我首先想到的案例是日本失去30年。日本經濟自90年代房地產泡沫破滅后就開始陷入到長期通縮之中,如房地產見頂的1991年,其CPI指數為93.1,到2021年纔到年末纔到100.1,30年累計只上漲了7.5%,平攤到每年,則年漲幅只有0.25%儘管在東亞金融危機和美國次貸危機爆發時日本CPI有過短暫的上升,但從泡沫破滅后的30年中,始終在零上下徘徊。

日美1991年至2021年CPI同比走勢

來源:Wind,中泰國際

如果把日本的通縮看成失温的話,那麼,日本經濟失温了30年,即所謂「失去的三十年」。從以美元計價的人均GDP水平看,1991年為28666美元(按當年平均匯率計算,下同),1994年日本的人均GDP則迅速攀升至38467美元。即房地產泡沫破滅后三年,人均GDP水平大幅提升,其原因是日元急劇升值,從1990年的1美元兑145日元,飆升至1995年的94日元。

1994年,日本人均GDP水平高居全球之首,儘管日本當時已經出現了銀行不良率上升、個別銀行和券商破產倒閉,企業盈利大幅下降,經濟疲弱不堪。30年過去了,2024年,日本的人均GDP只有32420美元,若按1994年的不變價格計算,大約只有25824美元,即比30年前還下降了33%

日美兩國人均GDP比較(1994年不變價)

來源:WIND,世界銀行,中泰國際

相比之下,美國1994年的人均GDP為2.8萬美元,按1994年的不變價計算的2024年人均GDP則達到5.7萬美元,比1994年翻了一倍多。

因此,從人均GDP的變化趨勢看, 日本不僅失去了30年,可能比30年前還倒退了若干年。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1989年年底,日經225指數達到38900點,之后大幅下跌,期間雖有多次反彈,但到2012年7月,仍只有8700多點,只是1989年的一個零頭。

日經225指數走勢圖

來源:WIND,中泰國際

可見,日本經濟確實經歷了漫長的失温過程。但有點奇怪的是,為何在如此長的失温過程中,沒有能夠採取有效的舉措讓經濟回升到「常温」呢?

這與當年日本政府對日本經濟的一系列「誤判」有關。例如,日本當局對房地產泡沫破滅對經濟帶來的衝擊估算偏於樂觀。1991、1992年日本企劃廳發 布的《經濟白皮書》都認為,泡沫經濟崩潰對 個人消費、企業投資的負面衝擊非常有限,且 在1993年以后就會消失

同時,日本當局對金融機構將面臨的風險沒有給予重視。90年代出現了一批銀行破產,著名的有大和銀行、北海道拓殖銀行、日本長期信用銀行等,同時大型券商山一證券也破產了,這與日本企業大量倒閉有關。

在宏觀政策方面,貨幣政策沒有及時從緊縮轉向寬松日本央行的降息一直猶豫不決,1990年8月開始,日本央行將官方貼現率維持在6%,直到股市下跌18個月之后的1991年7月,日本央行才轉向降息,到1995年9月才降至0.5%。日本央行降息迟緩是導致日本不能快速走出通縮原因之一。

財政政策方面,日本政府在擴大支出和財政整固(加税)之間來回搖擺,且導致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同性不強。如1997年將消費税税率由3%提高至5%,終止部分減税措施,提高醫療費中個人負擔的比例。宏觀政策的趨向不一致與首相頻換,政策不連貫有關。1991-1998年,日本更換了7位首相,每位首相的解題思路都有差異。

不難發現,當時日本的財政政策針對性不強、前期實際財政支出偏少,且效率偏低。如財政擴張階段執着於生產型投資,並且大量公共資金投向偏遠地區基建未能拉動私人消費和投資,沒有形成可觀的乘數效應。

日本公共工程支出及增速

來源:日本財務省,中泰國際

從上圖中可以發現,1992-1996年日本的公共工程支出大幅增加,但基礎設施投資方面,主要投向人口明顯減少地區的路橋、隧道、大型水壩和治山治水工程投資效益低下。各大還大量新建豪華的市民會館、博物館和體育場,導致政府債務大幅上升。而且,許多設施大量閒置,年輕人繼續流向東京等大都市。

為何要進行這樣的無效投資呢?一是政治利益驅動,因為自民黨長期執政,其重要票倉大部分來自偏遠地區;二是地區平衡發展的傳統理念,以為通路了就可以縮小貧富差距。1996年初組閣的橋本政府,爲了應對遺留的鉅額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問題,提出了「六大改革方針」,實質上就是實行財政收縮政策

長期失温帶來哪些啟示?


2002年一位叫科爾的美籍學者寫了一本書叫《犬與鬼》,這個看似奇怪的書名,實際上來自大家都熟知的中國典故:畫鬼最易。他用這個典故來影射日本面臨的問題——解決現存問題的靈丹妙藥難求,但斥巨資於示範工程卻是易如反掌——日本1995年至2007年的基礎建設預算就高達650兆日元,超過美國同期3至5倍這本書中文版出版時,吳敬璉也作了推薦。

我經常講的一句話是,上山路上有下坡段,下山路上有上坡段,但這都不改變趨勢金融市場有一個關於技術性牛市的定義,在一個顯著的低點上漲幅度超過20%,技術性牛市不代表基本面的根本好轉。那麼,漲幅超過50%算不算作為經濟晴雨表的牛市呢?

日本股市在漫長下跌的途中,也有過三次漲幅可觀的「牛市」。第一次是1995年6⽉,日本銀行出資約2萬億⽇元(平準基金)救市,9月日本央行將政策利率下調從1%下調至0.5%,這意味着日本開啟了零利率時代,實施非常寬松的貨幣政策,日經指數1995年6月至1996年6月,上漲了55%。

第二次是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影響,日元大幅貶值,銀行岌岌可危。日本向銀行注資,日本央行同時大量買入日元,財政投入30萬億日元公共投資:9月至2000年3月,上漲52%;

第三次是2003年4月-2007年7月,指數從7800多點上漲至16800點,漲幅達132%。這次應該與全球新興經濟體繁榮帶動全球經濟景氣度上升有關,期間美股也經歷了一輪大牛市,A股則漲幅更大,上證綜指經歷了從1000點到6000多點的大行情。

但需要深度思考的是,為何日本股市最終又回落到歷史的低點呢?因為日本自1991年房地產泡沫破滅后,就沒有打造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產業。無論是互聯網崛起后的電商、智能手機產業、新能源、電動車,還是無人機、新一代機器人及當今競爭激烈的人工智能等,都沒有全力以赴去參與。沒有新興產業的崛起,傳統產業必然會成為夕陽產業,缺乏令人心動的盈利增長行業或企業,股市自然就缺少了信心和預期。

從日本的信貸投向看,製造業的投資在持續下滑,而房地產仍維持上升趨勢。反映出存在製造業的產業空心化問題,佔信貸余額的佔比,從1977年的35%降至2021年的11%。而房地產的貸款佔比從1993年房地產泡沫破滅后的12.4%,提高到2021年的16.7%。

日本製造業、房地產等貸款余額佔比的波動

來源:WIND,中泰國際

為何日本在製造業的貸款余額比例持續下行呢?這恐怕與90年代初日元大幅升值和中國的改革開放都有一定關係。貨幣升值有利於出海,貶值則有利於出口。90年代上半葉,日元大幅升值,人民幣大幅貶值,日本企業大量投資海外,尤其投資中國。全球資本的流入使得中國工業增加值在全球份額大幅上升,日本則相反。

日中工業增加值的此消彼長

來源:WIND,中泰國際

本1992年的時候,政府債務余額佔GDP比重只有69%,2021則到225%左右債務的高增長並沒有帶來經濟的相應回暖,説明其乘數效應非常低。因此,日本的案例是非常值得深入思考:投資可以用來穩增長,但應該投什麼?

首先,過度投邊際效應遞減的基建是不妥的,導致鉅額浪費,如公路的客流量不足;其次,過多去投偏遠地區,投資流向與人口流向相反,其乘數效應非常差;第三,確實需要有前瞻性的產業政策,政府為製造業的升級換代開展資本投入是必須的,否則就會失去全球的競爭力。

那麼,降低政府槓桿率是否有可能呢?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在房地產的下行周期中,居民部門和企業部門都在縮表,只有靠政府部門加槓桿才能維持經濟的平衡。日本過去的教訓在於政策的反覆多變,以為經濟已經過熱了,或當看到政府槓桿率水平過高、財政預算收入下降的時候,又希望通過增加消費税來減少財政赤字,結果財政政策從積極變為緊縮。

如1996年初組閣的橋本政府,爲了應對遺留的鉅額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問題,提出了「六大改革方針」,實質上就是實行財政收縮政策。1997年將消費税税率由3%提高至5%,終止部分減税措施,提高醫療費中個人負擔的比例。

美國三大部門的槓桿率變化

來源:WIND,中泰國際

從發達經濟體的案例看,當它們步入深度老齡化(老齡化率超過14%)后,政府債務率都無一例外地上升經濟增速均無一例外地下降。所以,降低政府槓桿率只能是一時,長期趨勢都是上行的,關鍵是要把公共支出用好,日本主要用於基建投資,美國主要用於增加居民收入、促消費,美國的模式明顯好於日本。

宏觀經濟是一個大系統,故一定要有系統思考的習慣。如增加投資可以穩增長,擴大消費也可以穩增長,但如果一味地增加公共投資,會導致經濟結構失衡,供大於需。日本在90年代的刺激經濟中,用於促消費的投入不夠,這是導致長期通縮的根本原因。即便2012年安倍提出了2%的通脹目標后,日本仍未走出通縮,因為居民的薪資增長緩慢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