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30 10:12
原標題:半年49筆併購,這個領域憑什麼成最火賽道? 來源:動脈網
自從去年「新國九條」、「併購六條」等政策發佈以來,併購逐漸成為醫療行業關注的重點。諸多券商、研究機構在年初紛紛預測:2025年醫療行業併購將更加活躍,市場整合將提速。
從上半年數據看,這些研究機構失算了。根據醫藥魔方InvestGo數據庫,2025上半年,國內醫藥行業共有49起併購交易,與2024年同期持平;併購總金額約127億元,相比2024年減半。
此種背景下,神經介入行業上半年卻完成了4筆併購交易,是交易數量最多的細分領域之一。
產業併購是行業整合期的典型表現。從2020年爆火到現在不過短短5年時間,神經介入領域就開始高頻併購。行業已經進入整合期了嗎?為更好地判斷,我們梳理了國內神經介入領域發展史。
01
2020-2025,神經介入跌宕五年
2019年,已經在冠脈介入行業工作多年的賈晶竟決定創業,瞄準的正是神經介入領域。暖陽醫療自此成立了。
此前十年,他見證了冠脈介入手術量從2009年的23萬例增長到2019年的近100萬例。他認為神經介入將復刻冠脈介入的發展路徑,決心投入其中。
賈晶是極度幸運的。神經介入過去一直被冠脈介入的高速發展掩蓋鋒芒,直到2020年9月,冠脈介入支架被選定為國家首批帶量採購品種,冠脈介入市場突然啞火。而他剛剛投身的神經介入,成了投資人眼中的香餑餑。
2020年:吸金超15億,投資人瘋搶
回想起2020-2021上半年神經介入領域的投融資盛況,曾經關注神經介入的投資人宋維揚(化名)眼里滿是懷念。「當時,火熱了超10年的冠脈介入突遇集採,投資人們立刻將目光轉向其他領域,尋找新的方向。神經介入則由於可能復刻冠脈介入的增長奇蹟,被投資機構紛紛看中。」
突如其來的,神經介入成了當紅炸子雞。那段時期(2020-2021上半年),紅杉、高瓴、辰德資本、弘暉資本、華蓋資本、濟峰資本等超過60家投資機構押注神經介入。歸創通橋、心瑋醫療、艾柯醫療、沃比醫療、心凱諾醫療等企業則合計完成超15起融資,累計融資金額超過15億元。趁次機會,賈晶創辦的暖陽醫療也完成了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
一位FA機構的匿名人士感慨道:「那段時間,投資人們好像都瘋了。當時聽説有好幾家投資機構爭搶一家神經介入企業的投資份額。還有的投資人甚至願意在高估值基礎上溢價20%投資。」
不過,這種狂熱註定不能長久。畢竟,2020年的神經介入市場,國產企業大多處於研發階段,尚未實現產品獲批,更沒有商業化。國內神經介入市場主要由美敦力、強生、史賽克等外資企業壟斷。
2021年:資本落幕,遭遇集採
隨着心瑋醫療、歸創通橋在2021年*季度遞交招股書,神經介入的火熱也達到了頂峰。熱潮退去之后,神經介入領域的投融資就像坐過山車般急轉直下,迅速沉入谷底。2021下半年,資本市場迅速回歸理性,神經介入領域投融資事件僅4起。從「火爆」轉變到「理性」的投融資氛圍,用時不到半年。
宋維揚表示:「市場迴歸理性是正常的。不過這些企業之前拿到了大額融資,有充沛的資金可以發展。」如他所説,2021年,心瑋醫療研發投入約為7630萬元,歸創通橋研發投入約1.68億元。這些神經介入企業均通過加大研發投入,加速自身發展。
他們的付出沒有浪費。2021年,國內多家神經介入企業在產品端實現突破。血栓抽吸導管、藥物洗脱支架、可解脱彈簧圈、遠端通路導管等國產神經介入產品紛紛獲批上市。
隨着產品獲批、商業化起步,沛嘉醫療、心凱諾、沃比醫療等企業也有了融資之外的收入。其中,心瑋醫療神經介入業務2021年營收0.9億元,同比增長517%;沛嘉醫療神經介入業務營收0.95億元,同比增長145%。
更大的變革來自政策:神經介入領域首次進入集採。而這是冠脈支架走了十年才遇到的「調控大手」。2021年9月,浙江省宣佈將神經介入專用微導管納入集採;兩個月后,河北省也發佈彈簧圈帶量集採的通知。
彷彿是打開了潘多拉魔盒,首次集採后,神經介入領域諸多細分產品開始加速被被省、市或聯盟選中集採。如吉林21省聯盟集採彈簧圈,河北牽頭三明聯盟集採顱內支架,京津冀「3+N」聯盟集採取栓支架、血栓保護裝置……
當時,行業對集採普遍持悲觀觀點。「集採了,市場就完了」是很多人的想法。但是,不參加集採,就失去了參與市場的資格。因此,無論是真心還是假意,神經介入企業都不得不表態:積極參與集採,助力我國腦卒中防治。
事后來看,集採並沒有扼住創新路徑,反而助推了行業發展。2021-2024年,神經介入頭部企業營收增速雖有波動,但整體維持較高水平。
通過集採,國產神經介入產品市佔率從不到10%暴漲到26%,國產化進展顯著。同時,市場份額向頭部企業集中,頭部企業的實力與競爭力越來越強,已能夠與跨國品牌同台競技。
回到2021年,神經介入首次集採時,無法預知未來的創始人們煩悶極了。畢竟,冠脈介入集採后,原有的百億市場變成了10億市場,誰不擔心神經介入的未來呢?這種情況下,微創醫療、歸創醫療、沃比醫療等企業的高管團隊將目光投向了更廣闊的海外市場,決心以出海打破市場天花板,應對集採。
2022年:超120款產品獲批,反攻外資品牌
2022年,神經介入企業開始在產品、商業化上展開較量。此前火熱投資帶來的后果也逐步顯露。
據動脈網不完全統計,2022年,神經介入領域有超120款產品獲批。其中,球囊類24款,中間導管23款,微導管有17款,通路產品共計63款。國產獲批產品已遠遠超越進口品牌。
同時,國產獲批產品類型也愈加豐富,涵蓋了取栓支架、抽吸導管、顱內球囊擴張導管等產品,可基本滿足國內患者需求。
但是,超120款獲批的背后,是產品同質化的難題。當時,以「顱內球囊擴張導管」為關鍵詞在藥監局官網搜索,顯示有32款產品;彈簧圈則有20款,遠端通路導管有21款。更戲劇的是,血栓抽吸在2021年還屬於藍海市場,但到了2022年,就有7款血栓抽吸導管獲批上市,讓這一原本被視為高壁壘的細分市場也變得擁擠。
產品同質化,國內神經介入企業不得不在商業化能力上展開競爭。就像那個段子:「老大、老二打架,老三沒了。」國產品牌的內卷競爭,讓外資品牌感受到了巨大壓力,尤其是產品獲批增多后,國產企業豐富了產品組合,增強了競爭力。常態化開展的集採也使國產頭部企業受益。
面對國產企業的逼近,外資品牌加速了其本土化戰略。如美敦力醫療科技產業基地於2022年11月在臨港啟動。美敦力表示將在「生命藍灣」園區建設心血管高端醫療科技研發和生產本土化基地。強生、史賽克也在中國同步建設研發中心及生產製造基地。
即使如此,壟斷市場的外資品牌,在國產企業的競爭下也不得不釋放一部分市場份額。
2023-2024:國產化率大漲,瞄向海外市場
2023-2024年,國內神經介入產品加速獲批,密網支架、覆膜支架等高技術壁壘產品也完成突破。其中,頭部企業幾乎均實現了神經介入領域「缺血、出血及通路類」三大細分市場的全品類產品佈局。豐富的產品線及重磅產品的上市,為國內神經介入頭部企業快速提升營收奠定了基礎。
同時,這兩年集採提速,越來越多神經介入產品在更多地區集採。這使得神經介入創新產品快速入院,相關中選企業營收也隨之增長。
例如,沛嘉醫療的彈簧圈產品集採中選區域已覆蓋全國超90%的省和直轄市,使其快速完成全國應用;歸創通橋旗下銀蛇顱內支持導管中選的集採項目執行數個月后,該產品在大多數省份的銷售量平均增長約2.5倍。
集採推動下,外資品牌在神經介入領域再不能卡主我們的脖子了:國產神經介入產品市佔率也從曾經的不到10%漲到2024年的約26%,國產品牌終於崛起了。
沛嘉醫療表示:「神經介入領域,集採程度較高的產品,國產化率相對更高,如彈簧圈國產化率已超40%。集採不充分或非集採的產品,國產化率相對較低,還有巨大的放量空間。」
國內市場之外,這些神經介入企業還主動反攻海外市場,並取得成效。2024年,微創腦科學的海外營收7500萬元,同比提升138%;歸創通橋國際業務營收2260萬元,同比增長58.2%;心瑋醫療海外營收839.5萬元,同比增長684%……
賽諾醫療則從2024年開始正式啟動神經介入產品的海外佈局。其已與多個海外市場的經銷商達成合作意向,並迅速啟動神經介入相關產品的海外註冊流程。
在產品商業化、集採助推、加速出海等因素影響下,神經介入領域頭部企業終於在2024年集體扭虧為盈。如微創腦科學實現淨溢利2.49億元(2023年扭虧為盈);歸創通橋溢利約1億元,同比扭虧為盈;沛嘉醫療神經介入業務實現5209萬元利潤,扭虧為盈;賽諾醫療實現歸母淨利潤149.78萬元,扭虧為盈;心瑋醫療的税前虧損從1.03億元大幅收窄至2024年的1200萬元,同比減少88.3%,且其經營性現金流已接近平衡。
隨着神經介入頭部企業順利發展,現金流儲備越來越深厚,其對於產業併購、提升自身競爭力的興趣也越來越大。正是在這種情況下,2025,姍姍而來。
2025年:併購提速,行業整合起步
經過幾年發展,神經介入頭部企業已積累了充沛的現金儲備。截至2025年6月底,微創腦科學的現金及等價物約為5.62億元;歸創通橋可動用的財務資源總額超25億元;沛嘉醫療的現金、現金等價物及定期存款總額約為6.12億元……
2025年2月,遠大醫藥一則公告拉開了神經介入領域併購趨勢的序幕。遠大醫藥宣佈:計劃行使部分認購權,凱尼特醫療的剩余股本權益。此次收購,標的估值3.57億元,遠大醫藥需支付約1.09億元。完成收購后,遠大醫藥將持有目標公司59.91%的股權。
凱尼特醫療主要從事神經介入領域醫療器械的研究與開發。截至目前,其擁有11款獲批產品,包含顱內取栓支架、經橈動脈遠端通路導管、顱內球囊擴張導管、封堵球囊導管等。
之后,邁得諾醫療集團、邁普醫學、信立泰旗下信泰醫療陸續宣佈收購神經介入企業。
梳理神經介入領域併購交易,2020-2023年各有一起,2025年截至目前已有4起。而且,往年的併購交易,主要是爲了擴展技術、產品線或補充市場渠道,如沃比醫療收購德國phenox GmbH、賽諾醫療收購eLum Technologies就豐富了各自的產品線和海外渠道。
今年的併購交易,則是上市公司或資金充沛的大型經銷商集團提升自身競爭力。如遠大醫藥2024年在心腦血管精準介入診療板塊已佈局16款產品,更推出了國產*可調節取栓支架。收購凱尼特醫療是爲了豐富產品組合,加速技術整合,提升神經介入領域競爭力,商業化提速。
信立泰旗下信泰醫療主要從事高端介入醫療器械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佈局涵蓋心腦血管、外周血管、結構性心臟病等細分市場,是信立泰在器械領域的重要佈局板塊。收購神經介入領域企業巴特勒,有助於信泰醫療快速佈局缺血性腦卒中、出血性腦卒中、血管通路等神經介入領域,擴大其產品管線,提升綜合競爭力。
可以看到,神經介入領域的產業併購已經啟幕,頭部企業開始併購同領域企業以增強自身實力和競爭力。
隨着市場集中度繼續提升,頭部企業優勢增加、現金流充沛,預計頭部企業將加速併購,整合市場。現階段,部分中小企業已選擇放棄自主銷售,而是將產品授權給大型經銷商或頭部企業。預計頭部企業的話語權將進一步增強,中小企業則將依託創新產品獲取利潤。只有同質化產品的中小型企業或將被市場淘汰。
行業淘汰賽已經打響,誰將「剩者為王」,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