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羅永浩「熬面」,拯救方便麪的「中年危機」?

2025-08-29 23:38

(來源:伯虎財經)

就把

  「九年磨一面」,到底是什麼味?近日,久違直播間的羅永浩再次現身幕前,在康師傅抖音直播間中端出了TBT這碗「特別特鮮泡麪」。

  過去兩年,羅永浩一直頗為低調,用他自己的説法是要「最后一次創業」。一直到今年,其纔開始重新活躍起來,包括跟百度直播合作、重回播客賽道和李想對話。

  可就在大家以為他要深耕科技賽道時,他卻突然端出了一碗泡麪。更讓人意外的是,這碗和康師傅聯名的泡麪,專屬組合在2小時內被搶購一空,開售1小時就拿下280萬銷售額,外界不得不再一次感嘆羅永浩IP的號召力。

  不過,消費者卻似乎有不一樣的看法。有人質疑羅永浩做面,更像是噱頭;有人調侃羅永浩是行業冥燈,做啥啥不行。

  畢竟,當下的方便麪市場不僅非常成熟,甚至已經「熟透」了。曾經風靡一時的方便麪已逐漸被邊緣化,即便康師傅端出了「羅永浩聯名款」,但消費者真的會願意爲了情懷和噱頭買單嗎?

方便麪江湖「大變天」

  根據世界方便麪協會數據顯示,2020-2023年,中國市場消費量鋭減40億包,2025年第二季度,全行業銷售額同比下滑8.9%,衰退速度仍在加劇。

  在這背后,是中國消費者飲食需求與生活方式的變化。2010-2012年間,「百團大戰」打得火熱,美團、聚划算等團購企業通過補貼、廣告戰等方式進行激烈競爭,外賣模式開始萌芽。

  此后,隨着線上外賣的崛起,國人的飲食習慣也被徹底改變,品類眾多、豐儉由人的外賣,開始取代方便食品在大眾心中的位置。根據《方便麪市場消費量的影響因素分析》,外賣市場每擴張1%,方便麪消費量便萎縮0.0533%。

  與此同時,隨着城鎮化率的提高,原本在長途旅程中備受追捧的方便麪,也日漸邊緣化。近期,#廣州東站下架站內商店泡麪#登上熱搜,在此之前,已有多地高鐵站內商店停售方便麪,高鐵是否應該「去泡麪化」一直都是網友爭議的重點。

  畢竟,在以往以綠皮車出行為主的時代,方便食品選擇較少,方便麪憑藉便攜、易泡等特點,幾乎成了長途出行的「標配」。但如今高鐵已經普及,點餐方式也更加便捷,方便麪反而因為味道大、湯汁多等不便因素,漸漸被乘客主動「淘汰」。

  最后,傳統方便麪「不健康」的標籤已經根深蒂固,像「吃一次方便麪,肝臟要解毒32天」之類的謠言時不時在朋友圈熱傳,大眾也早已懶得分辨真假。

  而且,儘管方便麪市場湧入了不少新品牌,但普遍通過代工模式入局,存在產品創新滯后、口感同質化嚴重等問題,消費者索性將目光投向自熱食品、火腿腸、速食粥等其他品類。

  方便麪巨頭的財報也揭示了市場現狀。今年上半年,康師傅依然是方便麪「一哥」,但收入規模同比下滑2.7%,方便麪銷售額同比下滑了2.5%;統一方便麪業務依然保持增長,但近年增速也有所放緩,2022-2024年,統一方便麪業務的增速分別為17.9%、9.6%、2.6%。

(圖:康師傅 2025 中期業績演示材料)

(圖:康師傅 2025 中期業績演示材料)

  「后起之秀」白象躋身市場前三,但今年的增長勢頭也有所放緩。根據馬上贏數據,過去兩年,白象在方便麪類目中的市場份額一直處於上升通道中,但從2024年下半年開始,其市場份額、銷售額的增速開始放緩。

  方便麪市場「前三」尚且如此,中腰部品牌的壓力則更大了。今年上半年,日清食品股東應占溢利為1.57億港元,同比減少7.35%;阿寬食品則出現營收、利潤雙下滑,歸母淨利潤1984.8萬元,同比減少30.54%。

三隻松鼠、麻六記等跨界玩家,雖然憑藉話題營銷掀起了不小的市場聲量,但它們的核心目標並非搶佔方便麪賽道的現有份額,而是對產品生態的補充,在規模上也難成氣候。

  隨着方便食品、外賣代餐的選擇日漸豐富,曾經飄香於綠皮火車、大學宿舍和加班工位的方便麪,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方便麪巨頭之間的競爭也日趨白熱化。

各路玩家「各顯神通」

  過去幾年,方便麪企業開始使出渾身解數,通過產品創新、渠道爭奪和營銷升級等方式,來爭奪有限的市場。

  首先,產品創新成為突破口。一則是口味創新,比如白象的香菜面、折耳根面;康師傅冰紅茶味紅燒牛肉麪;日清的抹茶泡麪等。二則是工藝升級,比如康師傅與羅永浩聯名的「TBT泡麪」使用了單簍煮工藝,通過沖泡就能讓方便麪實現「現煮感」。

  子品牌策略也是常見的打法。康師傅憑藉穩固的品牌認知基礎,以「高端化」為切入點突破增長瓶頸,推出了羅永浩聯名「TBT泡麪」、高端線「御品盛宴」等,單價普遍在10元左右;今麥郎則選擇反向向下,針對低線市場推出「一桶半」、「一袋半」等大份量產品,主打量大價低。

  然而,並非所有創新都能獲得消費者的認可。例如康師傅的高端化之路就不好走,近年,其不僅推出了一系列高端產品,桶裝面的建議零售價也由4.5元調整至5元。但根據康師傅2025年半年報,其高價袋面的業績跌幅最為明顯,銷售額同比減少7.2%。

  在消費者看來,方便麪品牌雖然推出了不少高端產品,但無論是口感、味道都跟傳統產品沒有太大區別,價格卻跟外賣快餐差不多,還不如吃一口熱乎飯。此外,只卷口味,不卷工藝的創新也讓消費者難以接受,甚至吐槽方便麪新口味像「黑暗料理」。

  因此,要讓消費者接受貴价方便麪,品牌必須打破「高端=漲價」的認知誤區,將對口味、工藝、品質等方面的探索作為「長期功課」,真正用價值匹配價格。

  其次,渠道變遷成為改變行業格局的契機。過去十年,方便麪市場的銷售渠道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的交通、校園、工地渠道隨着時代的步伐漸漸式微,短視頻、社區團購、即時零售、硬折扣等渠道則取而代之。

  在線上市場,白象是最經典的例子。其抓住疫情后電商直播、短視頻等新媒體渠道的紅利,通過短視頻、直播、種草推廣等方式,快速觸達年輕消費者。目前,白象抖音旗艦店粉絲數達512.6萬,遠超康師傅、統一等品牌。

  在線下市場,社區團購、硬折扣店等渠道的崛起,使得傳統貨架的話語權被不斷分流。不僅如此,背靠雄厚資本的新興渠道在終端定價上更為強勢,導致經銷商面臨顯著的壓價壓力,不僅渠道價盤的穩定性被打破,其自身利潤空間也隨之大幅縮減。

  今年上半年,康師傅的經銷商數量較去年底減少了3409家。相較之下,三隻松鼠、鳴鳴很忙等零食品牌則憑藉代工模式和價格優勢,成為新興渠道中的 「香餑餑」。

  最后,營銷推廣則成為最大的變量。白象的公益營銷、麻六記的直播營銷恰好代表了兩種極具代表性的「破圈路徑」:前者靠價值共鳴建立品牌長期信任,后者靠場景滲透快速撬動短期銷量,這也折射出當下消費者需求與市場傳播邏輯的變化。

  如今,康師傅聯手羅永浩推出聯名款TBT泡麪,顯然也有打破傳統推廣套路的用意,通過羅永浩的人格化IP,將產品功能與用户日常需求深度綁定,既避免了傳統廣告的生硬感,又能像麻六記一樣快速撬動短期銷量轉化。

羅永浩這碗麪「香」嗎?

  這一次,羅永浩從「科技賽道」轉向「泡麪賽道」,也被視為拉了康師傅一把。8月20日,羅永浩發了一條「泡麪創業」預告片;次日,謎底被揭開,TBT泡麪的廣告視頻正式上線;8月21日,羅永浩直接在康師傅抖音直播間開賣泡麪,整個過程一氣呵成。

  不過,儘管TBT泡麪「首戰告捷」,但在少了羅永浩的加持后,TBT泡麪的銷量增速明顯慢下來了。據《BUG》欄目統計,在22日的直播間中,TBT泡麪三小時僅賣出了3000余單;在京東、淘寶等電商平臺上,最高一家為200單,其余多數為十余單。

  羅永浩「九年磨一劍」,但要將這種爆發性能量轉化為方便麪行業的新動能,恐怕並不容易。

  一則,方便麪市場增長放緩,在短期內將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單憑一款單品想要改變這一趨勢,也並不現實。二則,羅永浩IP的最大價值在於「成長性」,若其無法深度參與到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發展,將難以對產品的持續營銷和價值延伸提供支撐。

  如果説羅永浩只是打了一槍「響炮」,那麼在這個消費者越來越不愛吃方便麪的當下,到底誰才能真正挽救市場?

  從各大方便麪巨頭的轉型動作來看,它們早已察覺市場變化,但要真正觸達消費者需求、實現市場的有效激活,現有策略還需向更細化的層面深耕。

  首先,切入當下消費者更青睞的新消費場景,通過場景化營銷精準匹配不同人羣的細分需求。針對户外露營場景,可以推出方便收納的小袋包裝,比如康師傅mini迷你桶系列;針對健身輕食人羣,可以考慮搭配蔬菜包、雞胸肉料包,提出營養成分更高的產品。

  其次,從消費者口味變化入手。根據《2024-2025年中國方便食品市場發展及消費洞察報告》,健康型產品增速超傳統品類3倍,低脂、低鹽、 高纖維等標籤成為消費決策關鍵因素。

  因此,方便麪品牌也紛紛從原料、配料、工藝等方面着手,通過酶解技術減鹽、天然甜味劑替代蔗糖、用魔芋代替麪條等,實現低脂、低鹽、0油炸等品質升級。比如阿寬推出了主打低脂、低卡的魔芋涼麪、魔芋涼皮;五谷道場的非油炸黑蕎麥麪等。

  最后,渠道創新也不可或缺。目前來看,方便麪品牌也在積極嘗試與新興渠道合作,顛覆傳統的經銷模式。比如康師傅推出的山姆限定牛肉麪、羅永浩聯名版泡麪;白象與盒馬合作推出了渠道定製香菜面等,都是渠道創新的嘗試。

  不難看出,方便麪行業正經歷從「飽腹」到「好吃、健康、有趣」的品類進化,想要真正打動消費者,就要跳出傳統行業產品迭代的邏輯,加入對即時消費場景、不同人羣飲食偏好、新零售消費渠道等維度的創新思考,才能重新定義「即時飲食」的價值。

你多久會吃一次方便麪?

1位的用户

送出一本《思行無界》

找不到

就把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