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30 09:52
原標題:1元的冰露和4元的百歲山差在哪?
瓶裝水到底該賣多少錢?
大家有沒有發現,超市里不同價格的瓶裝水,其實是有區別的?
1元水基本是純淨水的天下,冰露、娃哈哈、康師傅各自有各自的市場。
2元水主力是天然水,農夫山泉是最有代表性的。
3元及以上的檔位,必然都是礦泉水,有許許多多的地方品牌,但*在全國範圍內都很能打的,也就只有水中貴族百歲山。
1元純淨水,2元天然水,3元礦泉水,似乎已經成了天經地義的定價法則。
但是呢,怡寶賣的是天然水,卻能坐穩2元的價位段,甚至能和農夫山泉分庭抗禮。
這期內容,我們來聊聊瓶裝水到底在賣什麼?
01
同樣是水,憑什麼純淨水就比天然水低一等,憑什麼礦泉水就能站在鄙視鏈上游。
水本身不是關鍵,核心在於產業模式不同。
純淨水的模式,更像是製造業。水源來自公共供水系統,說白了就是自來水,然后通過蒸餾法,電滲析法等一系列淨化工藝,加工成能喝的水。
但天然水和礦泉水的模式,更像是採礦業。首先企業要申請開採資格,然后花錢競拍對應取水地的探礦權。取得了探礦權,每年的營收還有4%要上交國家,作為開採公共資源的補償。
只不過區別在於,天然水是從湖泊水庫這些天然水源取水,當然這些天然水源的水質也要符合一定的國家標準。再經過一些簡單的殺菌消毒和處理才能上市。
而礦泉水對水源要求更復雜,必須是從地下深處自然涌出或經鑽井採集的,含有一定量的礦物質、微量元素或其他成分的水。
因此,基本上純淨水,到天然水,再到礦泉水,幾乎每一代,都説自己比上一代更健康,更有利於人體。
當年農夫山泉打着「大自然搬運工」的旗號,直接提出「長期飲用純淨水對健康無益」,還表示爲了不貽誤一代人,停產純淨水(如今打臉了)。
此外還發布實驗對照,幾隻大白鼠分別喂不同的水,結果幾天后喝天然水的那批存活率更高。
后來,農夫山泉還做過不同種類的水澆花,最后用天然水養出來的花*看這樣類似的營銷。
靠着拉踩純淨水,農夫山泉在世紀之交橫空出世,成爲了瓶裝水市場新王,也把價格帶從一塊錢逐漸升級到兩塊錢。
礦泉水呢?相比天然水,它更講究「出身」和「血統」,名山出好水,所以可以名正言順地標榜自己比天然水和純淨水都更健康,價格也可以達到三四五塊錢甚至更高。
02
但這條鄙視鏈,更多都是營銷的話術。
水這個東西,只要保證乾淨,你喝的是瓶裝水或者是自家燒的白開水,是一塊錢一瓶還是五六塊一瓶,其實都沒多大區別。
更重要的是,從成本上看,天然水也並不明顯比純淨水更昂貴,更別提貴一倍了。
農夫山泉在招股書里披露過水的成本。
拿農夫山泉和華潤飲料,也就是怡寶的母公司的招股書做個對比。
550毫升裝農夫山泉的平均出廠價是每瓶五毛四,成本是兩毛一。而在成本中佔比*的「原材料和包材」,也就是水和瓶子,大概接近一毛六,佔比超過70%。
而在各項成本里,農夫山泉還把水的成本單獨列了出來。在出廠價里只佔0.6%,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也就是説,三瓶農夫山泉里面的水加起來,成本也纔不到一分錢。
這是天然水的取水成本,約等於沒有。
純淨水的成本就更好算了,原料就是自來水,按照非居民端的價格來計算,每噸頂多四五元。
怡寶在招股書里披露過小規格包裝水產品(差不多是550ml以下)的售價,大概是每噸水1200元左右。
5➗1200,水的成本在售價中只佔0.4%,比農夫山泉更低,但沒有低太多,一瓶550毫升的水,水的成本也就0.00275元,跟大家的感情生活一樣,也是約等於沒有。
所以到這里,我們就已經可以得出結論了。
從原料端,天然水並不比純淨水高貴多少。
怡寶和農夫山泉賣一樣的價格,*是有底氣的。
03
那為什麼怡寶可以賣得比娃哈哈、冰露、康師傅更貴呢?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已經包含在財報里面了。
前面説到,怡寶和農夫山泉的物料成本,也就是水+瓶子的成本,每瓶大概是一毛六七的樣子,水的成本都不到一分錢,也就是説,物料成本基本就是瓶子的成本。
甚至可以説,瓶裝水賣的壓根不是水,就是瓶子。
這也符合瓶裝水的本質。水本身是不值錢的,我們所購買的,更多是隨時隨地能買能喝,能隨身攜帶的便利。而這個便利性,是瓶子所賦予的,價值的核心,自然是在瓶子上。
一個瓶子的結構,又可以分成瓶蓋、瓶體,標籤。
瓶體的核心指標是克重,同樣大小,用的塑料越重,瓶子就越硬,也就不容易發生形變,不容易出現力氣用大了,瓶子變形,里面的水擠出來弄濕手的事情。
在這方面,冰露非常有發言權。
行業里一般通用的550毫升裝塑料瓶體,克重都是18克,冰露這種脆皮選手,就敢一口氣砍掉將近三分之一,用13克的瓶體,隨便一擰就能擰成麻花。
這一點,收廢品的大爺大媽倒是喜聞樂見。
另一個關鍵的點,在瓶蓋。
一款好的瓶蓋,既要保證夠結實,即使受到壓力不會漏出液體或者氣體,也要保證大部分人都能比較輕松地擰開。而在滿足以上兩點后,*成本還能低。
因此每款飲料在推向市場前,瓶蓋都要經過反覆的扭矩測試,包括機器測試和人工測試,也就是讓公司里的女生坐在那里反覆測試能不能擰開。
而且瓶蓋工藝還會受到飲料的影響。碳酸飲料的瓶蓋,就要比飲用水的成本更高,更結實,擰開也會更難。我個人感受最深的,還是元氣森林氣泡水,氣是真的足,瓶蓋也是真的緊,明顯比可口可樂更難開。
至於標籤,也涉及到材料和工藝,用磨砂質地還是光滑質地,簡單包一圈還是把瓶身整體包起來,或者直接在塑料瓶身上做文章,成本都不盡相同。
不同價位段的水,能花在瓶子上的預算是不一樣的。
怡寶作為2元水,必須承認,它的瓶子的工藝,比起那些一塊錢的選手,算是很好的,和農夫山泉屬於同一梯隊。碾壓娃哈哈、冰露這類經濟適用型瓶體。
當然,從反面來看,怡寶想要賣出2元的價位,也勢必要求它在瓶身工藝上迭代升級,拿出碾壓1元水的質感。
畢竟水這個東西,喝起來沒啥大差異,要體現檔次,要展現產品力,只能在瓶子上做文章。
一元水用軟塑料瓶子,到了3元的礦泉水,瓶子就要很有分量了。如果你賣五元甚至更高,那麼除了質感,造型設計也很重要,要讓消費者喝完了水都不捨得扔瓶子。
再往上,塑料瓶就不夠檔次了,得換用玻璃瓶,才配得上10元,20元飲用水的尊貴地位了。在國外,很多高端品牌也愛用易拉罐裝水,號稱是能避免塑料瓶長時間存放產生的塑料味道。
總之,在飲用水這塊,有一條經久不衰的鐵律:
瓶子越硬,價格就越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