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30 06:09
膠捲業務曾是柯達的利潤支柱,卻也成為阻礙其自我革新的枷鎖。更具諷刺意味的是,數碼相機的發明者是柯達,但真正推動其普及、完成市場替代的卻是競爭對手。2003年,雖然步入寒冬的柯達宣佈全力向數字產品轉型,但市場從不寬容迟到者。當技術大潮奔流向前,舞臺已屬於新的參與者——
近日,柯達公司發佈最新財報,其中一個數據引發市場關注:公司將有5億美元債務到期,而眼下缺乏確定的融資渠道來償還。一時間,「柯達即將倒閉」的傳言迅速擴散。公司隨即發表聲明稱,「有信心化解當前債務壓力,不會輕易退出市場」。然而,輿論並未因此平息,市場仍在反覆追問:一個百年品牌,緣何陷入困境?
疑問的背后,是人們對柯達跌宕命運的複雜心緒。在20世紀,柯達曾是美國工業和文化的象徵,與好萊塢電影、家庭合影和新聞影像緊密相連。但今天,它卻被不斷傳出的危機新聞包圍,成為現實的商業案例。
1879年,攝影愛好者喬治·伊士曼研發出干版技術,簡化了底片處理流程。兩年后,伊士曼在美國小城羅切斯特創立伊士曼干板製造公司,開啟創業之路,這便是柯達公司的前身。此后幾十年,柯達以一個個極具創新性的產品,顛覆了攝影市場。
1900年,柯達推出布朗尼相機,售價僅1美元。同時,柯達還提供膠捲沖洗和打印服務,用户拍攝后將膠捲寄回公司,由柯達完成沖洗和打印再寄回,徹底免去了複雜的顯影過程。這些設計,使攝影從專業技術轉變為大眾日常娛樂,也讓柯達「你按快門,剩下的交給我們」的理念深入人心。布朗尼相機推出第一年就賣出15萬台,后續更新的版本在此后數十年間一直備受市場歡迎。
1935年,柯達推出柯達克羅姆彩色膠捲。它極大豐富了攝影表現力,使攝影作品能夠呈現出更加真實和生動的色彩。這種彩色膠捲迅速被新聞攝影師、廣告公司和好萊塢電影廣泛採用,推動了彩色影像在大眾傳媒和藝術創作中的普及,提升了攝影的商業價值和社會影響力,也鞏固了柯達在全球影像市場的主導地位。
20世紀中葉,柯達在美國佔據約90%的膠捲和85%的相機市場份額,穩坐行業巨頭的寶座,進入最輝煌的時期。
然而,新的技術力量已經在悄然醖釀。1975年,柯達工程師史蒂文·賽尚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數碼相機。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明,本該引領柯達進入另一個輝煌期。然而,柯達管理層卻被自己手中的「金礦」矇蔽了雙眼——因為擔憂新技術會動搖利潤豐厚的膠捲業務,將其束之高閣。
進入20世紀90年代,數碼影像技術逐漸成熟。富士、佳能、尼康等日本企業果斷轉型,推出一系列數碼相機產品,快速佔領市場。此時的柯達仍被利潤誘惑,對於轉型數碼業務缺乏決心。
2002年,柯達的產品數字化率僅為25%,競爭對手富士的產品數字化率已達到60%。這段時間,膠捲市場需求驟減,柯達影像業務利潤下滑超過70%。
2003年,步入寒冬的柯達終於宣佈,放棄傳統的膠捲業務,全力向數字產品轉型。然而,市場從不寬容迟到者,柯達在此后的競爭中極為被動。2004年,公司一次性推出6款數碼相機,卻因缺乏清晰的盈利模式與產品差異,很快陷入低價競爭。2006年,柯達被迫出售整個數碼相機制造業務,核心市場徹底拱手讓人。
為維持現金流,柯達接連出售醫療影像部門和專利資產,但收效有限。與此同時,智能手機的崛起對整個相機產業形成新的衝擊。蘋果、三星等手機廠商不斷提高手機攝像頭性能,逐步取代大眾對獨立相機的需求。數碼影像市場迅速被重構,柯達已無力追趕。
2012年,柯達申請破產保護,經過重組轉向商用印刷、數字成像和新材料領域,但公司已難以恢復昔日的影響力,一直艱難度日。不時傳出的各種關於柯達的新聞,都映照出這家企業的沉淪。
創新的力量不會因某家企業的迟疑而停步,數碼影像和智能手機拍攝的普及是技術演進的必然結果。柯達的膠捲業務曾是利潤支柱,卻也成為阻礙自我革新的枷鎖。企業一旦陷入路徑依賴,往往難以突破。更具諷刺意味的是,數碼相機的發明者正是柯達,但真正推動其普及、完成市場替代的卻是競爭對手。柯達的命運警示企業:今天的優勢可能成為明天的負擔,今天的利潤也可能轉化為明天的障礙。只有勇於否定過去,敢於犧牲短期利益去開拓未來,才能避免被歷史淘汰。
羅切斯特一度是美國最大的工業園區之一,被稱為「柯達城」。如今,那里早已不復當年的繁華,昔日喧囂的廠房多數被拆除或出售。當地居民依舊懷念曾經的「柯達時刻」,因為那不僅代表一張照片的温情,也是城市繁榮與社區記憶的縮影。然而,懷舊無法復現歷史,技術大潮奔流向前,舞臺已屬於新的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