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30 05:17
本版文章由中經記者張靖超採寫
編者按/美國東部時間8月6日,派拉蒙全球(NASDAQ:PARA,以下簡稱「派拉蒙」)以16.91美元/股的價格報收,而后在8月7日,該公司發佈公告,正式從納斯達克交易所退市。
在過去的100多年時間里,派拉蒙一直是好萊塢乃至全球頂級的影視傳媒巨頭,特別是在過去30多年時間里,雷石東家族將派拉蒙帶至一個新的高度。然而這家巨頭近幾年的業績卻每況愈下,2021—2024財年,該公司的營業收入穩定在300億美元上下,但淨利潤卻從2021財年的45.43億美元一路下滑,至2024財年,淨利潤為-61.9億美元。與此同時,該公司的資產規模也從2021財年末的586.2億美元一路縮水至2024財年末的461.7億美元。
最終,派拉蒙也像20世紀福克斯、米高梅、聯美等昔日好萊塢巨頭一樣被收購和退市。在今年7月下旬,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宣佈,批准天空之舞傳媒收購派拉蒙及其子公司,包括派拉蒙影業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等,收購價僅80億美元。作為對比,尚未退市的好萊塢巨頭中,迪士尼(NYSE:DIS)的市值約為2100億美元,華納兄弟探索(NASDAQ:WBD)的市值約為300億美元,康卡斯特(旗下有環球影業)(NASDAQ:CMCSA)市值則約為1200億美元。
派拉蒙的業務主要包括電視媒體、流媒體、電影娛樂。對於派拉蒙的衰落,從表面來看是源於多個主要業務的下滑。其中,環顧華納兄弟探索、迪士尼等好萊塢巨頭,電視媒體業務的萎縮是好萊塢巨頭普遍面臨的困境;流媒體方面,旗下paramount+在與奈飛、Disney+、Prime Video(亞馬遜旗下流媒體)的競爭中,並沒有顯著優勢;而在電影娛樂方面,好萊塢近幾年在全球市場的表現同樣低迷,而派拉蒙在最近十年幾乎沒有推出任何有影響力的IP,全部依靠《碟中諜》《變形金剛》等這些數十年前的舊IP在推出續作。
然而,以上還只是表象,派拉蒙黯然退市的背后,既有公司高層對於控制權的爭奪,還有新舊業務的更替、新老巨頭的對壘。
內部爭鬥:時代轉型背景下的權力更迭
2022年2月,美國第三大傳媒公司維亞康姆CBS正式更名為派拉蒙全球。在這背后,是一場持續數年的家族內鬥與企業權力爭奪戰。這場鬥爭的核心資產是傳媒大亨薩姆納·雷石東創立的娛樂帝國,而最終的贏家是他的女兒莎莉·雷石東。
這場豪門恩怨還要追溯到2000年。千禧年之初,時年76歲的薩姆納擔任維亞康姆董事長兼CEO,該公司控制着派拉蒙影業、CBS等核心資產。他在接受《福布斯》採訪時首次公開討論繼承問題,暗示女兒莎莉·雷石東可能成為接班人。但薩姆納同時表示,他更希望由職業經理人管理公司,而非家族成員。這一表態為后續的繼承權之爭埋下伏筆。莎莉當時已進入國家娛樂公司的董事會,這一雷石東家族企業持有維亞康姆和CBS的多數投票權股份。
在此之后的十余年,派拉蒙表面基本處於相安無事的狀態,不過矛盾卻在暗中發酵。到2015年9月,90多歲的薩姆納的健康狀況惡化,被送往醫院,其身體狀況與心智能力引發嚴重質疑,雷石東家族內部人就薩姆納的監護權問題展開激烈爭奪。與此同時,維亞康姆CEO菲利普·道曼和董事會成員喬治·艾布拉姆斯被薩姆納從信託基金中移除,企業內部矛盾已完全公開化。
此后,經過數月訴訟,在2016年2月,馬薩諸塞州法官最終裁定,薩姆納具備作出醫療和商業決策的能力,並確認莎莉作為其父親最親近的親屬,擁有主要決策權。這一判決為莎莉接管家族資產掃清了首要障礙。
在此番事件中,派拉蒙內部的三大矛盾開始浮出水面。首先是薩姆納對公司的控制權與莎莉繼承權之間的衝突。在患病、治療、康復過程中,薩姆納並未果斷放權,莎莉甚至需要通過法律手段奪取實際控制權。
其次是戰略分歧。財報數據顯示,在薩姆納時代,維亞康姆的有線電視、電影票房等傳統傳媒業務在2015財年貢獻了超120億美元的收入,佔總營收的比例超過90%,且仍有繼續增長的勢能,以道曼為首的職業經理人堅持「有線電視+電影」的傳統業務路線。不過,彼時,奈飛(NASDAQ:NFLX)已開始崛起,引起了一些傳媒行業人士的關注,其中就包括莎莉,在其后來的改革中,她便不遺余力地發展流媒體業務。
最后,是家族企業內部常見的家族繼承人與職業經理人間的衝突。2016年8月,莎莉利用其父親的名義,通過國家娛樂公司主導了維亞康姆董事會的改組。她成功解除了五名董事的職務,包括薩姆納此前任命的CEO道曼和副主席喬治·艾布拉姆斯。道曼最終獲得約7200萬美元的離職補償后離開公司。此舉標誌着莎莉完全控制了維亞康姆。
在掌握維亞康姆控制權后,莎莉開始推動其父親公司旗下另一重要資產CBS與維亞康姆的合併,以應對奈飛為首的流媒體的衝擊。然而,CBS董事會及其CEO萊斯·穆恩維斯強烈反對這一計劃,認為合併會拖累CBS的業績。穆恩維斯甚至發起訴訟,試圖稀釋雷石東家族在國家娛樂公司的投票權。2018年1月,特拉華州法院最終駁回了CBS的請求,但合併計劃也因此被暫時擱淺。
但此番併購重組並未結束,僅僅8個月后,穆恩維斯因多名女性提出的性騷擾指控被迫辭職。他的離開為莎莉重新推動合併計劃掃除了最大障礙。莎莉迅速改組了CBS董事會,並任命了自己信任的新管理層。一年后的2019年8月,莎莉正式宣佈維亞康姆與CBS合併,新公司命名為「維亞康姆CBS」,她擔任新公司的董事會非執行主席。2020年8月,薩姆納去世,莎莉徹底坐穩了權力寶座。
為突出其核心品牌並明確向流媒體轉型的戰略,2022年2月,維亞康姆CBS正式更名為派拉蒙全球(Paramount Global)。莎莉作為董事長,全力支持旗下流媒體業務Paramount+業務的發展,直接挑戰Disney+、奈飛等對手。
事件發展至此,莎莉完成了家族內部的權力更迭,也推動了傳統傳媒巨頭在數字時代的轉型。莎莉試圖為派拉蒙找到新的出路。
然而,就在莎莉忙於整合權利以及派拉蒙的資產的這幾年里,整個影視傳媒市場發生了鉅變,以奈飛為代表的流媒體勢力對電影、電視劇市場造成了巨大沖擊,並徹底改變了整個影視娛樂行業的格局與走向。
「在2016年前后,流媒體的崛起勢頭已經很明顯了,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都是如此。一方面是電影、電視劇的發行與放映渠道變得多元化,上游製片方對下游的話語權在削弱;另一方面是流媒體平臺逐漸吸引了更多傳統影視行業的從業者加入。」在一家長視頻平臺公司從事電影製片工作的金妍這樣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説道。
儘管莎莉很早就關注到了這一趨勢,但派拉蒙直至2021年才正式開啟在流媒體賽道的競逐,推出流媒體平臺Paramount+。可一步慢,步步慢,派拉蒙最終沒能實現換道超車。
流媒體革命:摧毀傳統的盈利基石
2018年8月,在莎莉積極推動維亞康姆與CBS合併之際,一項實行了約70年的法案被擺上了美國司法部的案頭。當月,美國司法部反壟斷部門宣佈啟動對《派拉蒙法案》的全面審查。時任助理檢察長的德爾拉希姆指出:「這些法令實施已近70年,需要評估它們是否仍符合現代市場競爭需求。」
公開資料顯示,在20世紀40年代,以派拉蒙為首的好萊塢八大電影公司不僅控制了電影製作和發行,還擁有自己的院線,可利用產業鏈縱向佈局的優勢強迫獨立影院捆綁購買影片,嚴重限制了競爭。美國司法部於1938年依據《謝爾曼反托拉斯法》對八大電影公司提起訴訟。經過長達十年的訴訟,美國最高法院於1948年5月作出最終裁決,判定大製片廠垂直壟斷非法,要求它們剝離院線業務。鑑於彼時派拉蒙在好萊塢乃至美國電影全產業鏈擁有的如日中天的影響力,此法案也被稱為《派拉蒙法案》。
雖然該法案主要針對電影行業,但在其實行以后的約70年時間里,好萊塢巨頭們都紛紛建立了有線電視網絡業務,並且佔比不低。記者整理了多家好萊塢上市公司的財報發現,到2019財年結束,迪士尼的媒體網絡收入佔比約33.42%,僅次於主題公園業務的37.7%;康卡斯特的有線電視相關業務的收入佔比也在一半以上;派拉蒙的有線電視網絡與電視娛樂業務的合計收入佔比更是高達90%。
然而,流媒體對好萊塢巨頭們的衝擊是全方位的,電影、有線電視業務都受到了影響。
在有線電視方面,融合網&呼麥網創始人兼執行總編輯、廣電產業分析師吳純勇告訴記者,美國有線電視產業整體的衰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流媒體的衝擊。
流媒體的第一個影響是在內容供給上。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奈飛在2014年前后推出的美劇《紙牌屋》系列,這是典型的好萊塢內容製作手法,以及流媒體的產品運營邏輯。奈飛將《紙牌屋》一次性全部上架播出,在當時為創新之舉,短時間內便迅速吸引了大量用户。
「而且當時的大部分流媒體在版權、IP等方面的儲備並不足夠,所以也在倒逼他們不斷創新。並且不同於好萊塢的製片人中心制對項目進展和內容創作的嚴格把控與參與,奈飛在合作過程中,會給予主創團隊很充足的空間,這在上游製作、中游發行方面都為奈飛在業界積累了非常好的合作口碑。」金妍説。
據數據分析與諮詢機構的Leichtman Research數據,在2015年,美國的有線電視用户首次出現淨減少,而流媒體訂閲量同比增長28%。
數據顯示,從2016財年至2021財年,奈飛的營收增速基本都在20%以上,淨利潤增速則保持在50%以上。其財報顯示,截止到2015年年末,奈飛的全球付費用户數量為6670萬,其中,美國付費用户數為4207萬。2018年年底,奈飛的全球付費用户已逼近1.4億,海外市場的付費用户超過8000萬,已高於美國本土的用户數。
相比之下,傳統傳媒巨頭的日子卻不太好過。在此期間,迪士尼、派拉蒙的營收和淨利潤增速均時正時負,表現並不穩定;華納兄弟的營收雖然還在保持增長,但增速已降至5%左右,淨利潤增速時而高達300%以上,時而低至-125%;擁有環球影業的康卡斯特,營收增速在5%—15%區間,但淨利潤增速也時正時負。
此外,新冠疫情也加速了流媒體的發展和好萊塢巨頭的衰落。據消費者研究與零售監測公司Nielsen的數據,在疫情最初暴發的幾個月里,美國有線電視直播收視率下降了約17%,同時,廣告收入鋭減,也使依賴廣告的有線電視網絡雪上加霜。
在電影方面,美國司法部在2019年完成初步評估,認為「市場環境已發生根本性變化」,指出:「全國影院數量從1945年的1.8萬家增至2019年的約4萬家。但迪士尼、環球影業、派拉蒙、華納兄弟等製片廠的市場份額卻從1948年的92%下降至2019年的82%。流媒體平臺已成為新的競爭力量。」
2020年,新冠疫情的暴發,使許多線下影院不得不停業,派拉蒙、迪士尼、華納兄弟等好萊塢公司在最初幾個月,甚至不得不叫停影片的上映計劃。這一年6月,美國司法部收到好萊塢主要製片廠的正式申請,要求終止《派拉蒙法案》。迪士尼、華納兄弟、派拉蒙等公司表示,在流媒體時代,製片廠不再具有1940年代的市場支配力,同時以奈飛為代表的新競爭者卻完全不受這些陳舊規則約束。
最終在2020年8月,美國司法部反壟斷部門正式宣佈終止執行已有72年曆史的《派拉蒙法案》。這項曾昭示好萊塢黃金時代的歷史性法案,最終在流媒體時代畫上句號。
可以説,《派拉蒙法案》的終結,使以派拉蒙為代表的一眾好萊塢巨頭們在電影、電視劇產業的「霸權」走向終結。
轉身緩慢:自我顛覆遭遇兩難困境
從迪士尼、華納兄弟探索、派拉蒙、康卡斯特近五年的財報來看,重新獲得電影產業鏈垂直整合的機會並未帶來再次高速發展的機遇。其中,派拉蒙的營收增長基本停滯,淨利潤持續下滑,在2022—2024財年,淨利潤增速分別為-75%、155.07%、-918.09%。
這些傳統的好萊塢公司,在思維慣性、重資產佈局、產品運營等方面,難以針對流媒體進行及時調整。其中,派拉蒙更是慢了一拍。在上述公司中,迪士尼於2017年率先採取行動,宣佈終止與奈飛的授權協議(每年價值3億美元)。在2019年年末,迪士尼還推出了流媒體服務Disney+。2020年,華納兄弟匆忙將HBO Go與HBO Now整合,推出流媒體服務HBO Max(現已改名MAX)。
然而,此時的派拉蒙仍未徹底完成內部整合,直至2021年,旗下流媒體Paramount+姍姍來迟,正式上線。在這一年年底,尼爾森數據顯示,在美國市場,流媒體觀看時長首次超過有線電視。
派拉蒙財報顯示,2024財年,DTC(直銷部門)業務收入為76.32億美元,同比增長約13%,利潤為-4.97億美元,Paramount+用户數量達到7750萬。在2024財年財報發佈后,派拉蒙的管理層甚至充滿信心地表示,DTC業務有望在2025年實現盈利。
然而,即使DTC業務實現了增長,但派拉蒙此前卻面臨着巨大的財務壓力。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2022年、2023年、2024財年,派拉蒙的淨利潤分別為45.43億美元、11.04億美元、-6.08億美元、-61.9億美元。
面對Netflix的挑戰,巨頭們不得不紛紛推出自己的流媒體服務,但這也帶來了新的問題:首先是巨大的投入成本:打造流媒體平臺需要鉅額的技術基礎設施投資、市場推廣和內容投入,這是一個「燒錢」的無底洞。其次是陷入左右互搏困境:將自己的頂級內容獨家放在流媒體上,意味着放棄了將其授權給奈飛這些第三方平臺所能獲得的鉅額授權費。再次,流媒體市場競爭激烈,除了奈飛,目前只有Disney+等極少數平臺能看到盈利的曙光。大多數平臺的訂閲收入根本無法覆蓋高昂的內容和運營成本,導致鉅虧。
對於利潤下滑的原因,記者翻閲派拉蒙2021至2024財年的財報,以及分析師電話會議記錄,可以歸納總結為:一是流媒體業務在前期的鉅額投入。派拉蒙在流媒體市場為追趕頭部公司,投入巨大。據澎湃新聞報道,派拉蒙每年光是用在《黃石》《塔爾薩之王》等作品上的製作費就高達5億美元,此外還有營銷費用、版權等一系列高額的成本與費用支出,這使得DTC部門長期處於虧損狀態,例如2023財年第一財季,派拉蒙的流媒體業務就虧損5.11億美元。
二是傳統電視業務衰退加劇虧損。派拉蒙的傳統電視業務面臨廣告收入下滑、有線電視訂閲用户減少以及向其他渠道授權的節目數量減少等多重壓力。2021財年,派拉蒙的電視業務收入為226.47億美元,2024財年已降至187.79億美元。三是因傳統有線電視網絡價值下滑,派拉蒙在2024年第二季度進行了高達59.8億美元(另有報道稱為60億美元)的資產減記。這也反映了市場對其傳統電視業務未來盈利能力的悲觀預期。
然而,有線電視網業務的衰落以及流媒體的高投入還在繼續。據統計分析機構Ampere Analysis的數據,在2024年,美國的流媒體全年製作支出已接近500億美元,大約是有線電視製作支出的兩倍。而派拉蒙在退市后不久的8月12日便宣佈,以77億美元總價獲得UFC(終極格鬥冠軍賽)未來7年在美國境內的獨家轉播權,協議自2026年起生效,年均費用約11億美元,在此之前,UFC的版權屬於ESPN,年均費用僅有約5億美元。
「UFC的受眾主要是以Z世代的年輕羣體,以及泛娛樂羣體這個構成,而且這項賽事的造星能力很強,受關注度較高。」關鍵之道體育諮詢創始人張慶表示,「海外流媒體相對比較發達,有成熟的付費觀眾羣體,還有廣告收入。對於有高收視率、高付費意願的賽事版權,即使費用很高,海外流媒體平臺的競購意願整體還是比較強的。」
不過,派拉蒙何時能完成從有線電視、電影到流媒體的引擎更換,仍然是未知數。
於是,在高投入和虧損持續的情況下,莎莉最終選擇了放手。從2023年年底開始,莎莉就已開始了與派拉蒙潛在買家的出售談判。今年7月初,由甲骨文創始人之子大衞·埃里森創辦的天空之舞傳媒宣佈與派拉蒙方面達成收購協議,收購派拉蒙母公司80%的權益。7月下旬,該收購案得到監管部門批准,8月,這一昔日好萊塢巨頭在時代變遷下,最終從納斯達克黯然退場。
觀察
被收購,好萊塢巨頭的宿命?
迪士尼、華納兄弟、派拉蒙、20世紀福克斯、米高梅、聯美、環球影業、哥倫比亞影業,是昔日好萊塢的八大製片廠,也是被《派拉蒙法案》主要針對的對象。如今,華納兄弟被AT&T控制;20世紀福克斯被迪士尼拿下;聯美被米高梅收購,而米高梅又被亞馬遜收入囊中;環球影業歸了康卡斯特;哥倫比亞影業被索尼買下,如今更名為索尼影業;如今,派拉蒙也已退市。
可以看到,唯一獨立自主的僅剩迪士尼。其余七大製片廠基本成了其他公司的子公司、工作室,而且其中的多家公司是被跨界收購。
究其原因,從業務結構來看,迪士尼的業務收入多元化成為公司穩定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其余的公司雖然也精於衍生開發,但衍生業務的好壞往往又與影視劇本身的商業成績、口碑、影響力掛鉤。但如今,好萊塢在全球的影響力正逐漸變小,近幾年推出的電影、電視劇等傳統形式的內容產品,商業收入不夠穩定,且新IP少。而面對流媒體、短視頻的衝擊,好萊塢巨頭或者轉型艱難,或者不屑參與微短劇這樣的新業態。在流媒體行業,互聯網的虹吸效應會更加明顯,這一行業是否還能容下如此之多的玩家是一個巨大的疑問。
在傳統業務下滑的趨勢中,尋找新的發展曲線已迫在眉睫,求變是企業必須做出的選擇。然而,這種變革無疑需要這些傳統巨頭進行一次刮骨療傷,代價高昂、前景未明。在企業還具備一定商業價值時,選擇出售,雖屬無奈,卻也是一個及時止損並退出的選項。而跨界而來的新買家,往往能提供新的資源平臺,充分利用這些好萊塢公司在IP、渠道、內容製作等方面資源,實現整合,例如哥倫比亞影業之於索尼,米高梅之於亞馬遜。
派拉蒙的退市,也意味着好萊塢傳統勢力的影響在逐漸消退,尤其隨着國際化形勢的變化,好萊塢的影響難以回到過去。但同時,也有新的企業在逐漸崛起,也許在未來數年后,當我們討論起美國的影視產業,提到的將不再是好萊塢八大或六大製片廠,而是奈飛、亞馬遜、迪士尼等新老勢力對市場蛋糕的重新分配,以及流媒體、AIGC時代的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