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30 04:37
轉自:中國經營報
中經記者 陳靖斌 廣州報道
60天賬期的節點已經到來,但《中國經營報》記者在採訪多家車企供應商時發現,供應商們對於回款情況大多語焉不詳,甚至刻意迴避。一些企業僅以「情況不清楚」「我們不負責這塊」「不便透露」等迴應搪塞,讓人感覺到,實際的回款進展恐怕並不樂觀。
這與兩個月前的行業承諾形成了鮮明對比。6月10日至11日,17家國內車企曾罕見地集體對外承諾,從當日起將供應商賬期壓縮至不超過60天。這一舉措當時被視為改善汽車供應鏈付款周期、緩解零部件企業現金流壓力的重要信號。
8月11日,工信部公佈了階段性成果:廣汽集團、一汽集團、賽力斯集團已率先兑現承諾,其他車企也在推進中。
然而,當60天期限真正來臨,供應商端的沉默,反而折射出問題的複雜性。為什麼承諾與現實之間存在落差?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分析認為,背后至少有三重原因:一方面,車企自身現金流承壓,不得不優先保障自身資金鍊穩定,從而延緩付款;另一方面,長期以來行業普遍存在較長賬期的慣性,短期內難以完全扭轉;更重要的是,當前承諾缺乏硬約束,落實機制存在缺口,缺乏有效的監督和反饋渠道。
王鵬指出,賬期縮短從長遠看有助於產業鏈健康發展,但要真正落地,還需多方合力。他建議,政府可以通過出台政策引導、搭建溝通平臺、加強監管執法來強化約束;行業協會則應制定規範、組織培訓交流並協調糾紛;而金融機構也可發揮作用,通過提供融資支持、評估車企信用和創新金融產品來減輕上下游壓力。
車企兑現賬期承諾現分化
兩個月前,17家主流車企曾聯合對外承諾:自6月起,供應商賬期不超過60天。這一舉措被視為汽車產業鏈緩解現金流壓力、推動產業生態良性發展的重要一步。然而,隨着60天期限的到來,承諾能否兑現成為供應商最為關切的問題。
《中國經營報》記者近日在採訪中發現,雖然承諾的時間節點已至,但多數供應商在談及賬期執行情況時表現得頗為謹慎。「這個我內部問了財務,他們反饋不方便透露,所以我猜測是不是不太樂觀。」一家千億市值的車企供應商相關負責人直言不諱。另一位同樣規模的供應商負責人則以「這個話題就算了吧」婉拒迴應。還有供應商以「不清楚」作為答覆。
這種諱莫如深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車企兑現承諾的現狀並不明朗。
從記者對車企內部人士的進一步求證來看,目前兑現「60天內付款」的車企仍然有限。廣汽集團已經基本實現現金支付,並保持60天以內的賬期;小鵬汽車宣佈將全面啟動60天內付款的落地流程;比亞迪則在縮短付款周期的同時,仍以承兑匯票或「迪鏈支付」為主要方式,僅部分付款以現金結算。
與此同時,工信部8月11日公佈的《踐行支付賬期承諾,重點車企在行動!》顯示,目前真正率先兑現承諾的,僅有廣汽集團、中國一汽以及賽力斯三家。
換言之,17家承諾車企中,目前只有不足兩成交出了「及時履約」的答卷。其中在已經落地的幾家車企中,廣汽集團的做法具有一定代表性。
「我們深知,準時兑現承諾就好比甘霖降旱,能解供應商的燃眉之急。」廣汽集團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事實上,廣汽集團自成立以來就長期將供應商賬期控制在60天以內,目前實際平均付款周期甚至低於50天。
不僅如此,廣汽集團在支付上還會根據供應商的具體情況進行靈活處理。該負責人透露,如果供應商從事的是原材料生產、生產周期較長、墊資壓力較大的項目,廣汽集團會主動縮短賬期至30天以內,甚至提前支付部分貨款。
「這不僅幫助供應商緩解了資金壓力,也讓他們能集中精力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同時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形成良性互動。」該負責人補充道。
另一家積極執行承諾的車企是賽力斯。賽力斯通過「廠中廠」模式創新解決了賬期執行中的難點。
所謂「廠中廠」,就是將合作伙伴的產線直接嵌入賽力斯的超級工廠。零部件從生產到裝配只需跨越數百米距離,運輸環節大幅縮短,庫存壓力和中間成本顯著降低。
「這種模式使得賬期執行更為順暢。供應商不僅能更快實現產品流轉,還能減少資金佔壓,從而提升整個產業集羣的競爭力。」賽力斯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一模式在行業內堪稱首創,為車企和供應商間的高效協同提供了新思路。
與廣汽、賽力斯已經全面兑現不同,小鵬汽車仍在推進過程中。小鵬汽車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6月以來,我們就開始內部準備。一方面修訂支付制度和合同範本中的賬期條款;另一方面制定配套操作指引,以保證執行過程有章可循。」
7月,小鵬已經陸續通知供應商,並啟動了補充協議簽署工作。近期,這些補充協議正在簽字蓋章階段。換句話説,小鵬已經進入了執行落地的關鍵時刻。
部分車企先行示範 賬期承諾進入實質執行
爲了確保「60天賬期」承諾能夠如期兑現,部分車企不僅在產業鏈模式上強化了保障,也在體制與機制層面不斷優化。
廣汽集團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爲了保證賬期承諾落地,公司搭建了三重保障體系。首先是流程保障,廣汽持續對內部審批和付款環節進行優化,確保資金流轉高效、透明、準確,減少人為操作環節中的不確定性。其次是數字賦能,公司正在構建全鏈路的數字化、智能化管控體系,不僅可以前置資金準備,還能實時監控付款進度,從而降低延誤風險。最后是整零協同,廣汽通過深化與供應商的協同合作,減少庫存積壓與資金佔用,提高整體運營效率。同時,廣汽還建立了貨款應急機制,用於應對供應商的突發資金需求,避免供應鏈出現斷裂。
賽力斯在執行上同樣注重剛性與透明。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賽力斯對所有供應商都統一執行60天賬期的標準,這不是針對個別合作對象的特殊政策,而是公司長期以來堅持的制度。換句話説,從合同簽訂的那一刻起,付款時間就被明確鎖定,成為雙方合作的底線條款。
在執行過程中,賽力斯尤其注重流程的數字化改造。為避免因線下手續繁瑣而導致的付款延迟,公司全面上線了數字化管理系統。供應商可以通過專屬平臺實時查看訂單的驗收進度、掛賬狀態以及即將到來的付款節點。這種全流程的透明化,不僅減少了供應商的不確定感,也為企業自身建立了更加規範的內控體系。
不過,賬期承諾的推進並不是孤立事件,它與整個汽車行業的運行邏輯息息相關。
數據顯示,去年我國汽車產銷量雙雙突破310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首次突破1000萬輛,繼續保持高速增長。但與之相對的,卻是行業利潤率的持續走低,從2017年的7.8%下降至2024年的4.3%。今年以來,情況依然不容樂觀。今年前4個月,國內汽車產銷量繼續攀升,雙雙超過1000萬輛。然而,同期市場價格戰愈演愈烈,超過60款車型宣佈降價,導致行業利潤率進一步滑落至4.1%。
目前,60天賬期的全面兑現仍然面臨挑戰。王鵬向記者指出,目前賬期縮短的實際執行效果仍未完全達到預期。根本原因在於車企與供應商之間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信任缺失。車企擔心供應商過度依賴付款周期管理,供應商則擔心車企在資金緊張時延迟付款,雙方往往陷入一種博弈心態。
對此,王鵬建議,行業需要建立更加透明、可監督的賬期落實機制。具體來説,可以由行業協會制定統一的執行標準,搭建第三方監督平臺,讓供應商能夠公開驗證車企的付款情況。同時,還可以引入車企付款信用評級體系,將履約情況納入企業信用評價,從制度層面倒逼車企按時兑現承諾。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賬期縮短從口號變成切實可行的行業慣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