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30 00:17
本周天氣晴朗、氣温適宜,美國年度規模最大的農業展會如期舉行。然而,參會者的情緒卻與這宜人天氣形成鮮明反差 —— 農產品價格低迷與貿易關税正持續擠壓農業領域的生存空間。
為參加展會驅車超過 300 英里(約 482 公里)的斯科特・梅茨格(Scott Metzger)表示,美國農產品市場正變得 「相當糟糕」。這種低迷態勢也讓本周在伊利諾伊州舉辦的 「農業進展展」(Farm Progress Show)氛圍顯得格外壓抑。
梅茨格在俄亥俄州中部種植大豆、玉米和小麥。他表示,今年農民們面臨太多不確定因素,根本無心考慮購買展會上那些嶄新的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高價設備。這一現象成為美國農業經濟陷入困境的最新信號。
美國農民預計今年秋季將迎來大豐收,但他們完全不清楚這些農產品該銷往何處。中國作為美國大豆傳統最大買家,至今未就將於下月開始收穫的本年度大豆簽訂任何一筆採購合同。唐納德・特朗普總統發起的貿易戰引發的連鎖反應,進一步惡化了美國政府與中國本就緊張的關係。
凱斯紐荷蘭工業集團(CNH Industrial NV)首席執行官格里特・馬克思(Gerrit Marx)指出,儘管歐洲和亞洲的市場環境已開始好轉,但關税緊張局勢仍使北美農產品市場成為全球不確定性最高的市場。該公司在此次展會上展出了多款最新農機設備。美國農業經濟中存在太多未知因素,去年還大規模參與這一年度展會的多家企業(包括種子生產商科迪華公司(Corteva Inc.)和全球最大化肥生產商加拿大鉀肥公司(Nutrien Ltd.)),今年乾脆選擇全面缺席。
「美國農業格局將發生改變,」 馬克思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並指出種植戶正努力尋找適應形勢變化的方法。
「田野終將一片翠綠,但問題在於:種什麼?種來做什麼?能賣什麼價?」 他説,「這些‘棋局’的變動需要時間,而我們如今正處在這個過渡期。」
美國農民是特朗普總統的核心選民羣體,隨着收穫季臨近,他們的擔憂日益加劇。
美國農業部(USDA)預測,從 9 月開始的本生產季,美國玉米產量將創歷史新高。儘管由於農民播種面積減少,大豆產量預計低於去年,但單產有望創下新紀錄。這意味着,就在美國與中國的貿易緊張局勢削弱農產品出口前景之際,農民還將面臨海量的庫存壓力。其結果是農產品價格持續走低。與此同時,關税還推高了化肥等關鍵農業投入品的成本,進一步加劇了農民的財務壓力。
美國大豆協會(American Soybean Association)警告稱,種植戶已瀕臨 「貿易與財務懸崖」,無法承受與中國的長期貿易戰。美國玉米種植者協會(National Corn Growers Association)也對美國農村地區的經濟危機發出警報。堪薩斯城聯邦儲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的一份報告顯示,今年第二季度,農民的信貸狀況 「持續惡化」,農業領域的破產案例也在不斷增加。
本周在伊利諾伊州的農業展上,凱斯紐荷蘭、約翰迪爾(Deere & Co.)、愛科集團(AGCO Corp.)等企業紛紛展出新款農機設備。這些設備搭載了最新技術 —— 例如農民可將拖拉機接入互聯網,在裝有空調的駕駛室里舒適地實現更精準的播種與收穫作業。但問題在於,展會上幾乎沒有農民有購買意願。
來自俄亥俄州的梅茨格是家族第六代農民,與家人共同經營着超過 3000 英畝(約 1214 公頃)的農田。他目前僅在田里安裝一些排水管道,並無更新農機設備的計劃。「我們現在會讓設備比以前用得更久一些,」 他説。
身為美國大豆協會副主席的梅茨格表示:「手頭確實緊張。農產品價格不算高,但投入品價格簡直高得離譜。」
農機制造商還面臨鋼鐵和鋁的關税壓力,這推高了美國國內的製造成本,而市場需求卻依舊疲軟。約翰迪爾已開始在愛荷華州和伊利諾伊州的工廠裁員數十人,同時計劃未來十年在美國製造業領域投資近 200 億美元。
凱斯紐荷蘭的馬克思認為,隨着農民逐步適應貿易形勢變化,農業領域的狀況或從現在開始回升,今年可能成為農機行業的 「低谷期」。
「農業進展展」 活動高級總監馬特・榮格曼(Matt Jungmann)表示,儘管新農機的採購量看似低迷,但部分種植户仍在進行小額投資,比如購買新零件或新輪胎。
「農民們瞭解這些周期規律,」 榮格曼説,「有些活計終究是要做的。」
特朗普政府確實為農民提供了一些支持,例如提高了生物燃料混合比例標準(鼓勵使用大豆和玉米制成的燃料)。此外,在特朗普《一個宏偉美麗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的 「變革性調整」 下,農作物保險保障力度也有所增強。
即便如此,與中國的貿易擔憂仍是懸在農民心頭的一塊巨石。
愛科集團首席執行官埃里克・漢索蒂亞(Eric Hansotia)表示:「今年我們的農產品產量很高,因此我們需要與中國達成協議。一旦達成,將為市場帶來巨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