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上海電氣:H1營收利潤雙增新增訂單破千億 新質生產力引領高質量發展

2025-08-29 23:01

上海電氣發佈2025年中期業績公告。面對複雜的全球經濟形勢與市場競爭壓力,公司圍繞「服務國家戰略、緊貼國家需求、發展新質生產力、形成核心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主線,實現營收、利潤雙增長,新增訂單規模突破千億,核聚變、具身智能機器人新興領域業務發展態勢良好,核心競爭力持續提升。

營收、利潤雙增長,核心經營指標進一步優化

2025年上半年,上海電氣經營業績呈現「穩增長、強韌性」的特點,核心盈利指標均實現同比提升。

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543.0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8.9%,營收規模穩步擴張,公司主業經營發展穩健;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達8.21億元,同比增長7.3%,利潤增長與營收增速基本匹配,盈利能力保持較強穩定性。

從資產負債表與利潤表等關鍵項目來看,上海電氣財務結構持續優化。

中報顯示,貨幣資金378.73億元,較2024年末增加53.04億元,流動性儲備充足,為業務拓展與短期償債提供保障。

2025年上半年「能源裝備、工業裝備、集成服務」三大板塊協同發力,收入結構與訂單結構進一步優化。

能源裝備業務實現營收301.16億元,同比增長22.2%;工業裝備業務實現營收185.98億元,同比基本持平;集成服務業務實現營收82.60億元,同比增長3.8%。

此外,海外收入佔比提升。上半年對外交易收入中,其他國家和地區收入86.96億元,同比增長11.7%;烏茲別克斯坦吉扎克州的扎法拉巴德220千伏數字化變電站項目如期完工,馬來西亞沙撈越SIMILAJAU - BUNUT 500千伏輸電線路工程實現全線貫通,公司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持續提升沿線國家的市場份額。

新增訂單超千億,為公司后期業績增長奠定堅實基礎。

上半年,公司新增訂單總額達到1098.1億元,訂單結構凸顯「高質量發展」導向。能源裝備金額達人民幣600.4億元,工業裝備228.2億元;集成服務金額269.5億元。其中,新能源訂單實現較高增速,綠色能源轉型成效顯著。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研發支出25.46億元,同比增長9.4%,佔營業總收入比重4.7%,公司高度重視技術創新,研發投入強度穩居行業前列,彰顯了其在覈心技術領域的深厚積累與領先優勢。

核能、具身智能 新質生產力引領企業高質量發展

作為全球領先的工業級綠色智能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公司在多領域展現出強勁引領力,始終站在行業發展前沿。

在覈電設備領域,公司已形成從核島設備到常規島設備以及大型鑄鍛件、核級風機、配套電機、備品備件等完整的核能裝備製造產業鏈,技術路線涵蓋二代及二代加、三代壓水堆、四代核電技術以及核聚變大科學裝置。

公司深度參與可控核聚變項目,已承接的多個項目屬於國內外首臺、重大類工程。今年,公司成功交付全球首臺ITER項目磁體冷態測試杜瓦,標誌着我國在超大型核聚變裝置精密製造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后續還將交付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CRAFT項目、緊湊型聚變實驗裝置BEST項目等多個主機系統核心部件。此外,公司參與聯合申報的「EAST大科學裝置千秒級穩態高參數等離子體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項目榮獲安徽省科學進步獎特等獎。上海電氣已發展成為國內核聚變主機系統核心裝備供貨業績最全面的裝備製造企業之一。

在工業裝備領域,公司積極佈局未來產業。

在機器人領域,公司推行「自主研發 + 生態合作」雙輪驅動模式,先后發佈雙臂機器人「靈柯」及人形機器人「溯元」,初步構建起涵蓋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智能機器人等細分領域的產業鏈。依託參與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順勢推動商業化落地,並且已在覈電工業場景中率先開展人形機器人應用測試。

上月,子公司上海機電股份有限公司攜手德昌電機有限公司合資創立動界智控(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憑藉雙方股東在精密製造與電機研發領域數十年的深厚積澱,推出了人形機器人旋轉關節、直線關節及靈巧手指關節,將為新一代機器人賦予精準、流暢、靜音、智能的運動表現。此外,上海電氣通過「AI+精密製造」的跨界融合,正重新定義零件的可靠性標準,助力相關產業實現技術飛躍。上海電氣已在減速器軸承、高精度傳動部件等精密核心部件技術實現創新性突破,為機器人關節提供「鋼筋鐵骨」級支撐。

在固態電池設備方面,子公司贏合科技的固態濕法塗布設備、固態濕法攪拌設備、固態輥壓設備及固態電解質轉印設備,已交付國內多家頭部電池企業,標誌着贏合科技固態電池前段生產全流程裝備已全部通過實際項目檢驗,實現「技術研發—產業化交付—場景應用」的閉環能力。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