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9 18:07
(來源:全球光伏)
2025年8月,美國加州莫哈韋沙漠中,曾被譽為「全球最大太陽能電站」的伊萬帕(Ivanpah)太陽能電站正面臨提前關閉的命運。這座耗資22億美元、佔地5平方英里的巨無霸設施,原本合約籤至2039年,卻可能在2026年就被迫退役,比原計劃提前整整13年。
運行年僅11年,從全球最大太陽能電站到即將淪為棄地,發生了什麼?
清潔能源的雄心象徵
回顧2014年,伊萬帕太陽能電站投入運營時,被譽為可再生能源的突破性項目。當時,光伏電池成本仍處於高位,聚光太陽能被視為更有前景的方向。
伊萬帕採用聚光太陽能技術,通過34.7萬面鏡子將陽光反射至140米高的塔頂鍋爐,產生高温蒸汽驅動渦輪發電。這種技術規模之大前所未有,佔地達到1420公頃,2014年完工時是地球最大的聚光式太陽能發電計劃。
該項目得到了美國政府的大力支持。美國能源部提供了16億美元貸款支持,此外還有5.35億美元的税務補貼。投資者包括NRG能源、亮源能源及Google等巨頭,陣容豪華。
運營數據的殘酷現實
伊萬帕電站的實際運營表現遠低於預期。設計年發電量預估為9.4億度,但第一年運營狀況奇差無比,只發了預期44.6% 的電力。經過多年調整,直到第七年的2020年,完成率才破九成至91.1%。然而2021-2022年發電量又下降,只達78.7%、81.8%,表現極不穩定。
更令人意外的是,伊萬帕計劃的天然氣使用量遠超預期。原本預定一天只需要啟動天然氣鍋爐1小時,實際上發現需要使用4.5小時。
2014年8月,運營商甚至申請要求許可增加使用60%的天然氣。這意味着伊萬帕每年要燒掉15.75億立方英尺天然氣,與其清潔能源的定位形成鮮明反差。
伊萬帕電站不僅面臨經濟困境,還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電站因將強光聚至高塔,導致無辜鳥兒飛過高塔附近時慘成「烤小鳥」。環保組織指出,電站的聚光設備每年導致數千只鳥類死亡,對沙漠龜的棲息地構成了嚴重威脅。沿15號州際公路駛向拉斯維加斯的旅人,也常因鏡面反射的強光而感到不適,甚至面臨失明的風險。塞拉俱樂部代表朱莉亞·多威爾稱該項目為「財務浪費和環境災難」。
光伏革命的犧牲品
伊萬帕失敗的背后,是太陽能技術的迅猛發展。2010-2022年間,聚光式太陽能均化成本從每度電0.31美元降至0.1美元,下降68%。
然而,同期光伏電池的均化成本下降更為驚人,從每度電0.45美元降至0.05美元,下降88.89%。彭博新能源財經預期固定式電網級規模光伏電池發電計劃的均化成本還以每年2%下降。
到2025年,光伏發電成本預計自2024年每度電0.036美元降至0.035美元,只有聚光式太陽能成本的三分之一左右,這種成本差異決定了聚光式太陽能的命運。
電站所有者NRG能源公司曾坦言:「最初,伊萬帕的價格具有競爭力,但隨着光伏和儲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市場出現了更具成本效益的清潔能源解決方案。」
技術迭代的轉型必然
據瞭解,隨着問題不斷暴露,伊萬帕的主要客户開始紛紛撤離。太平洋瓦斯電力公司(PG&E)已與伊萬帕業主有共識提前終止合約。
若加州監管單位覈准,伊萬帕三系統兩座2026年開始關閉,合約原簽到2039年。PG&E認為提早終止合約還能幫客户省錢。另一大客户南加州愛迪生(Southern California Edison),也在與計劃業主及美國能源部討論買斷伊萬帕合約,客户的離場標誌着伊萬帕商業模式的徹底失敗。
面對關閉命運,伊萬帕電站所有者NRG能源公司表示可能會將電站拆除,空出場址,規劃改成光伏電站。
伊萬帕的困境不僅僅是一個項目的失敗,更預示着聚光太陽能技術時代的終結。隨着光伏太陽能成本急劇下降,這座曾經的代表性設施已無法在市場上競爭,而其環境代價和運營困境更是加速了它的消亡。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道路上,技術創新與經濟可行性和生態保護必須找到平衡點,否則更多的「伊萬帕」還會出現。
原創NO.3455,轉載需聯繫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