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英特爾CFO曝光特朗普政府入股內幕

2025-08-29 17:02

當地時間8月29日,英特爾首席財務官(CFO)津斯納(David Zinsner)表示,特朗普政府對英特爾的投資旨在阻止該芯片製造商出售其製造部門。

上周,特朗普政府通過一份協議將拜登政府承諾的89億美元《芯片與科學法案》的聯邦撥款轉為股權,獲得了英特爾10%的股份,成為其最大單一股東。此外,特朗普政府還獲得了一個為期五年的認股權證,若英特爾的晶圓代工業務股份降至51%以下,政府可以每股20美元的價格進一步購買5%的股份。

然而,津斯納表示,公司不太可能放棄對晶圓代工業務的控制權,預計認股權證將不會被行使。「我認為從政府的角度來看,他們與此是保持一致的,他們不希望看到我們將這項業務剝離或賣給其他人。」他稱。

津斯納稱,英特爾已於28日獲得57億美元的政府撥款。剩余的32億美元投資尚未撥付,將視英特爾是否達成美國國防部相關計劃中約定的條件而定。

8月29日,白宮新聞祕書萊維特(Karoline Leavitt)表示,協議正在最后敲定,「英特爾的協議仍在由商務部完善。」

英特爾的晶圓代工業務持續虧損

英特爾一直面臨出售虧損的晶圓代工業務的壓力,該業務在與臺積電(TSMC)競爭中處於困境。根據英特爾2025年初發布的財報,在截至2024年12月底的12個月中,該業務虧損了134億美元。

花旗和美國銀行等分析師一直呼籲英特爾剝離其晶圓代工業務。花旗銀行美國芯片資深分析師丹利(Christopher Danely)持續批評該業務,認為其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並建議英特爾應「退出代工業務」以改善財務狀況。去年末,有報道稱高通公司向英特爾表達了收購興趣。

去年12月,英特爾董事會罷免了首席執行官基辛格(Pat Gelsinger)。董事們認為,基辛格雄心勃勃且成本高昂的計劃並未成功扭轉英特爾在代工業務領域的落后局面。這加劇了人們對該公司最終可能放棄該業務的預期。

津斯納解釋稱,認股權證可以被視為「一種小小的摩擦力,防止我們滑向我認為最終政府不希望我們走的方向」。

他還表示,鑑於英特爾是否能夠完成《芯片法案》中製造補助金所要求的建設規模尚不確定,將政府資金轉換為股權「有效地保證了我們能夠獲得現金」。美國政府的直接股權也可以激勵潛在客户從「不同的層面」看待英特爾。

津斯納還稱,英特爾近期在籌資方面進展良好。該公司最近還出售了10億美元的自動駕駛科技公司Mobileye股份,並且「在幾周內」將完成與私人股本公司銀湖資本達成的協議,出售其可編程邏輯器件生產部門Altera的51%股份。8月18日,軟銀集團表示將購入價值20億美元的英特爾股票。

特朗普的其他計劃

在宣佈與英特爾的交易后,特朗普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發文稱,「關於英特爾的股份交易我一分錢都沒掏,它的價值約為110億美元,所有收益都歸美國。」

他還表示:「我會為我們的國家持續達成這樣的交易。我還將幫助那些與美國達成如此有利可圖交易的公司。」他強調,他「喜歡」看到這些公司的股價上漲,這能「讓美國越來越富有」,並「為美國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德國Ifo經濟研究所國際經濟中心經濟學家希爾里希斯(Dorothee Hillrichs)此前對第一財經記者稱,半導體競爭中的風險在於,如果經濟條件不支持產業的建立,投資可能會被浪費,政府干預政策的關鍵在於衡量「回報」和「風險」究竟有多大。「如果大量資金投入到半導體生產設備上,但該國卻沒有具備必要操作技能的勞動力,那麼這些投資就毫無意義。」她稱。

值得注意的是,本屆特朗普政府採取了一系列對私營部門的經濟干預措施。今年6月,在批准新日鐵收購美國鋼鐵公司時,特朗普政府引入「黃金股」機制,通過國家安全協議賦予美國政府對重大決策的否決權。7月,美國國防部以4億美元的優先股投資美國稀土生產商MP Materials。該交易將使國防部成為該公司最大股東,持股比例約15%。此外,特朗普還成功促成從部分對華半導體銷售中抽取15%收益的分成。

白宮經濟顧問哈塞特(Kevin Hassett)本周表示,收購英特爾的股份「就像是為主權財富基金支付了一筆定金,許多國家都有這樣的基金」。

哈塞特表示,儘管不常見,但美國政府參與大公司並非沒有先例。他舉例稱,金融危機期間,美國政府就持股房利美和房地美。他還補充説,這一行動是政府戰略的一部分,該戰略還包括通過關税鼓勵更多企業將生產遷回國內。

哈塞特稱,英特爾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情況,因為《芯片法案》提供了鉅額資金支持」,但特朗普早在競選期間就明確表示,他認為最終如果美國能建立一個主權財富基金將是一件好事。「因此,我相信未來在某些時候,無論是這個行業還是其他行業,都會有更多類似的交易。」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