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9 16:07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 崔文靜 實習生 張長榮 北京報道
A股上市公司分紅格局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積極變化。隨着2025年半年報披露進入尾聲,推出中期分紅計劃的上市公司在數量、力度和覆蓋面上均實現顯著突破。截至8月28日,已有713家A股公司披露中報分紅方案,總規模達千億元以上,超過去年同期水平,延續了自2024年以來分紅陣營快速擴圍的強勁勢頭。
從昔日每年不足200家公司中期分紅,到如今動輒數百家企業連續派現,A股市場正在監管政策與內生需求的雙重推動下,邁入更加註重股東回報的新階段。越來越多的公司不僅提高分紅金額,更主動制定三年甚至更長期的分紅規劃,增強投資者信心。一批以往鮮少分紅的上市公司也紛紛加入分紅行列,映射出A股生態的持續優化。
行業層面,金融、能源、電信等傳統高現金流板塊依然是分紅主力,但消費、製造等領域的分紅潛力也在快速釋放。一批龍頭企業如中國移動、吉比特等,已形成穩定且可預期的高分紅風格,貴州茅臺則在年報分紅中持續展現極強的盈利分配能力。與此同時,高度掛鉤分紅的ETF基金等產品多數在今年實現淨值上漲,高股息策略日益成為投資者資產配置中的「壓艙石」。
政策層面,新「國九條」將上市公司分紅情況與其再融資、減持等行為直接掛鉤,顯著增強企業分紅動力。信息披露評價機制中對分紅行為設置加分項,也進一步激勵公司提高分紅頻次與比例。展望未來,在市場與制度協同發力之下,A股分紅體系有望朝着更穩定、透明、高效的方向持續演進。
中報分紅陣營擴圍!上市公司派現意願持續提升
隨着2025年半年報披露截止日臨近,披露中期分紅計劃的上市公司數量顯著增加。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Wind數據梳理發現,截至8月28日,今年披露中報分紅計劃的上市公司已達713家,較去年同期的704家增加9家。由於2025年半年報披露尚未截止,而中報分紅計劃往往隨半年報一同推出,這意味着今年進行中報分紅的上市公司數量還將進一步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上市公司中期分紅規模自2024年以來顯著提升。在此之前,A股市場實施中報分紅的公司數量基本維持在200家以內,且每手分紅力度遠低於當前水平。
近兩年分紅力度提升有多明顯?以下三組數據(截至2025年8月28日)可供參考:
其一,中報分紅家數:2022年137家,2023年194家,2024年704家,2025年713家。
其二,中報每手分紅規模超百元的上市公司家數:2022年13家,2023年12家,2024年17家,2025年25家。
其三,中報每手分紅規模在200元以上的上市公司:2022年2家,2023年3家,2024年4家,2025年7家。
數據的變化與監管層持續督促上市公司加大分紅力度密切相關。自2023年年中起,證監會陸續約談上市公司,引導各家增加分紅頻次與力度。當年中報分紅家數有所增加,但尚不顯著。
2024年新「國九條」及配套措施的出臺,將分紅要求從監管引導上升至與上市公司利益直接掛鉤。其中最具影響力的規定是:對多年未分紅或分紅比例偏低的公司,限制大股東減持、實施風險警示(ST)等。規定出臺后,一些多年未分紅的「鐵公雞」紛紛加入分紅行列。
此外,分紅對上市公司亦有多重益處。例如,在信息披露評價體系中,對制定中長期分紅規劃、合理提高股息率、一年多次分紅等行為設置加分項,形成正向激勵。
進入2025年,加入中報分紅隊列的上市公司繼續增多。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8家公司剛剛上市便推出中期分紅計劃,包括廣信科技、肯特催化、博苑股份、新恆匯、賽分科技、永傑新材、浙江華業、太力科技。
A股分紅之王揭曉!誰在真金白銀回饋投資者?
大量上市公司紛紛推出分紅計劃,從投資者回報的角度而言,哪家回報力度更大?
若以2025年中報「每手分紅」規模排序,目前排名前十的公司分別為:吉比特(每手660元)、九號公司(每手423元)、義翹神州(每手400元)、碩世生物(每手340元)、中國移動(每手250.25元)、東鵬飲料(每手250元)、思維列控(每手210元)、濤濤車業(每手150元)、安井食品(每手142.5元)以及邁瑞醫療(每手131元)。
縱觀近年分紅表現,中國移動與吉比特兩家公司表現尤為突出。中國移動自2022年1月回A上市以來,始終維持高額中期分紅,金額連年上升:從2023年中報每手222.47元、2024年237.89元,提高至2025年中報的250.25元。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移動是目前市場上極少數自上市以來連續實施中期分紅的公司,其分紅比例也相當可觀。2024年其派息率已達73%,並承諾到2026年逐步將這一比例提升至75%以上,顯示出對未來盈利和現金流的充分信心。
而被不少投資者稱為「分紅誠意之王」的吉比特,從2023年起啟動中期分紅,當年即以每手700元的分紅水平高居榜首。2024年雖略降至450元,仍遠超同期其他公司。2025年中報,其再度以每手660元分紅領先市場,超出第二名237元,持續展現強烈的股東回報意願。
當然,部分企業雖未開展中期分紅,卻憑藉年度分紅彰顯實力,以貴州茅臺最為典型。該公司已連續多年蟬聯年報「分紅王」,2024年報每手分紅高達2767.30元,超出同期第二名逾1600元,2023年甚至達到3087.60元,顯示出極強的盈利分配能力。
目前,如茅臺這類企業尚未推行中期分紅,也反映出A股分紅生態仍存進一步優化的空間。市場人士普遍認為,在監管持續引導和上市公司盈利改善的雙重推動下,未來A股分紅力度、頻次和覆蓋範圍有望繼續提升,進一步增強A股市場對中長期資金的吸引力。
分紅新風向:頻次力度雙升,長期規劃與行業分化凸顯
近年來,A股上市公司分紅行為呈現出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新趨勢。不僅現金分紅的頻次明顯增加、總額持續擴大,更多企業在分紅結構、長期規劃和行業特徵方面也展現出重要變化。市場分析指出,這一轉變既反映出監管政策對股東回報的積極引導,也體現了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和股東意識不斷提升。
值得關注的是,越來越多公司不再侷限於傳統的年度單次分紅,轉而制定並公佈清晰的中長期分紅計劃,主動向投資者傳遞對未來盈利能力和回報水平的信心。例如,邁瑞醫療制定了三年分紅規劃,計劃2025~2027年每年以現金方式分配的利潤不少於當年實現可供分配利潤的65%;中汽股份也修訂相關管理辦法,承諾在任意三個連續會計年度內,現金分紅總額不低於該期間年均可分配利潤的30%。這類承諾顯著增強了分紅政策的可預期性和市場信任。
從行業分佈來看,金融、能源、電信服務等傳統高現金流行業仍是分紅的主力,其中銀行業憑藉其穩定的盈利和充足的資本,分紅比例尤為突出。與此同時,消費、製造等行業的分紅潛力正在快速釋放,部分龍頭企業通過提高分紅率吸引長期投資者,逐步改變以往「重擴張、輕回報」的形象。
上市公司分紅理念的轉變同樣引人注目。越來越多企業將分紅視為主動回報股東、構建良性投資生態的重要方式,龍頭公司更是發揮出明顯的示範效應。這一變化也直接帶動了紅利相關金融產品的出色表現。根據Wind數據,2025年以來,高度掛鉤分紅的ETF基金等產品多數在今年實現淨值上漲。在低利率市場環境和政策鼓勵分紅的多重助推下,高股息資產吸引力大幅提升,成為投資者資產配置中穩定現金流的「壓艙石」和長期持有的重要選擇。
在這一背景下,如何進一步優化A股分紅機制,以吸引更多中長期資金入市?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提出,應綜合施策,不斷優化分紅制度。他建議,監管層應引導上市公司結合自身經營狀況和長期戰略,制定清晰、穩定的分紅政策,並加強執行情況的披露。在具體措施上可突出差異化,例如鼓勵科技創新類企業將更多利潤用於研發投入和長期成長,而對處於成熟期、盈利穩定的企業,則應支持其提高分紅頻率和比例,增強股東回報。只有如此,才能形成分紅與再投資的良性循環,共同推動資本市場邁向更加健康、穩定、透明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