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9 13:32
原標題:快手侵權被愛優騰連番起訴「爆金幣」,為什麼放不下二創的流量生意? 來源:奇偶派
快手,要被版權官司告「麻了」?
不久前,快手因未經許可傳播騰訊視頻《德雲鬥笑社》第 一季和第二季、《長相思》第 一季侵權糾紛兩案,被兩地法院分別判賠6000萬元和2910萬元,且再指控其侵權熱播劇《大奉打更人》,此次索賠金額高達6000萬元。
事實上,快手因版權侵權已屢次被處高額賠償。
2023年愛奇藝就快手未經授權,傳播熱播劇《狂飆》提起訴訟,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全額支持了原告3000萬元的賠償請求,引發行業廣泛關注,同樣因無版權提供中超聯賽相關視頻,快手被法院認定構成故意侵權,依法判處其承擔2倍懲罰性賠償,賠償金額超過2400萬元。
此外,優酷也曾為快手平臺大量傳播《甄嬛傳》的侵權短視頻一事,將其訴至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最終獲賠160萬元,該案還被列入當年上海市高院通報的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十大典型案例。加上騰訊視頻起訴快手侵權《夢華錄》、《慶余年》影視劇,兩案合計判賠1275萬元。
據不完全統計,這一系列版權官司,讓快手賠了1.57億元。
這不僅反映出司法機關對著作權保護的強硬態度,也凸顯了快手在內容版權治理方面的嚴峻挑戰。
長期以來,短視頻平臺上UGC內容迅猛擴張,版權問題也因此成為其發展過程中的「灰色地帶」,抖音、B站、小紅書、知乎都因侵權問題與版權方對簿公堂。
可同樣是被維權,快手身上的傷痕明顯比同行更多更深。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快手始終放不下二創的流量生意?
內容二創,是快手的"流量命脈"
一直以來,短視頻行業普遍存在內容侵權問題,大量未經授權的剪輯視頻如「幾分鍾説電影/劇」等被廣泛傳播,嚴重侵犯了原創版權。電影、長篇劇集以及熱門綜藝節目等影視內容的版權方成為侵權行為的主要受害羣體。
抖音、快手等平臺以短視頻、直播、圖文等內容為核心,而影視內容的引入能夠為用户提供更加多元的選擇,不僅有助於延長用户停留時間、提升平臺粘性,還能拓展會員訂閲、IP衍生開發與授權等多元化的變現路徑,從而有效提升ARPU值(用户平均收入)。
因此,佈局影視內容既是順應用户需求升級和商業變現深化的必然方向,抖音和快手很早就佈局短劇賽道,也是爲了跟長視頻平臺錯位競爭,為流量尋求更多變現方式。
目前,快手平臺上的影視類內容主要可分為三類:搬運、二創和無人播劇,其中以二次創作的內容十分普遍。
搬運和二創視頻的泛濫,一定程度上與快手平臺監管力度不足有關。在平臺上搜「完整版電影」,甚至可以從片頭龍標看到片尾出完字幕,國內外的片源應有盡有。
儘管快手在社區內容規則中心明確指出,對存在版權風險的內容僅進行簡單加工,例如添加字幕、更換背景或調整畫幅,而未在原作基礎上融入個人觀點與原創性表達的,屬於違規的搬運行為,但此類內容仍大量存在。
對於頭部博主而言,由於其影響力大、曝光度高,一旦未經授權發佈影視「二創」視頻,被版權方關注並追究的風險也顯著增加,可能面臨下架、索賠甚至法律訴訟等后果。
相比之下,粉絲量較少的中小博主侵權風險相對較低。即便其內容涉及版權問題,版權方也往往因維權成本高、收益有限,而缺乏動力逐一追責,尤其是在此類創作者數量龐大的情況下,更難實現全面監控和處理。
而在快手搜索「解説」「收徒」等關鍵詞,可發現大量粉絲數萬到數百萬不等的創作者,部分頭部博主的作品獲贊量甚至突破千萬。一些博主還在個人簡介中留下公開聯繫方式,提供收徒教學服務,傳授剪輯技巧與內容運營方法。
還有人曬出自己的賬號收益,作為實力的證明吸引更多「小白」來向其拜師,算是知識付費的一種老套路了。
新識研究所在加了這些博主后,他們往往會收取288-588元的「拜師費」,提供包括剪輯手法、影視資源渠道、投稿注意事項和平臺監管細節等實操內容。但當詢問影視素材是否有版權時,大部分博主都直言「沒有版權」或「不需要版權」,但可以通過剪輯、配音解説等方式來規避審覈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快手平臺中的二創內容,除傳統的影視劇綜外,短劇也是主要對象。
不少博主表示短劇的轉化率更高,更賺錢。經過簡單加工和搬運,就能湊成免費觀看的合集,短劇版權方對侵權的敏感度和反應速度也更慢。
快手對影視內容的「0元購」,其實也是一種無奈之舉。
在版權問題討論氾濫的2022年,快手銷售及營銷開支費用為371億元,成本佔比超30%,獲客成本居高不下。
儘管二創作為一種獲取流量、提升日活躍用户的一種有效手段,也為快手的商業變現創造了可能。但快手過度依賴營銷投入和廣告驅動的增長模式,暴露了其平臺生態的短板——在自身體系內,始終未能孕育出一個真正破圈、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標誌性代表。
反觀抖音,憑藉持續不斷的「造星」能力,從劉畊宏到董宇輝,一輪又一輪的現象級內容創作者接連涌現,形成強大的內容引力。而快手雖斥重金簽下全網獨 家的周杰倫,卻未能有效激活其流量潛能,反被抖音搶了過去,而平臺絕 對頭部主播辛巴光速退網,凸顯快手在用户吸引與長期留存的運營策略上,已有明顯落后之姿。
創作者生態的薄弱與核心主播的流失,不僅削弱了內容多樣性,更將直接影響用户粘性與基本盤的穩定,如果快手不能像抖音儘快建全自己的版權保護中心,也是對平臺的長期發展埋下隱患。
版權走向正規化,但頑疾難根治
對於掌握影視版權的長視頻平臺而言,維護版權是其生存與發展的必然選擇。爲了吸引並留住用户,平臺必須持續投入巨資採購和製作內容,構建豐富的內容庫。
根據愛奇藝財報,其全年內容成本為157.1億元,較2023年同比下降5%,毛利率從2023年的27.5%升至2024年的31.7%,儘管在降本增效策略下公司盈利能力有所提升,但內容投入依然是其成本結構中最主要的部分。
然而,影視「二創」內容的興起,卻對長視頻打造優質原創內容吸引用户付費訂閲這一長期生態,撕開了眾多裂口。
大量短視頻創作者將長視頻內容進行剪輯、拆解、二次創作並廣泛傳播,吸引了海量流量,而這部分流量本可能屬於原平臺。這種內容分流現象,使得以長視頻為核心的平臺與以碎片化內容見長的短視頻平臺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鋭。
2021年4月,包括騰訊視頻、優酷、愛奇藝、芒果TV在內的70余家影視傳媒機構,聯合超過500位藝人共同發佈聲明,強烈抵制未經授權的影視剪輯、搬運和傳播行為,呼籲短視頻平臺加強版權監管。
此后,在第九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上,長視頻平臺的高層集體發聲,將未經授權的「二創」內容稱為「軟盜版」,並批評短視頻內容「反智」「低俗」,認為其嚴重侵蝕了原創內容的價值與產業生態。這場版權之爭,折射出不同內容形態平臺之間在流量、利益與創作邊界上的深層博弈。
其實隨着長視頻平臺進入存量競爭時代,影視作品在宣傳窗口期內,平臺與影視「二創」博主往往有一段合作蜜月期。短視頻平臺各類二次創作內容也因此獲得平臺鼓勵與流量扶持,成為助推影視作品破圈傳播的重要力量,往往被視為高效的宣發陣地。
2024年2月,抖音正式上線影視評論功能,騰訊視頻的《永夜星河》入駐后,很快成為2024年站內影視類評論數量第 一名,該劇還加入了抽卡活動,包括SP卡(主創簽名)、SSR稀有卡、SR超稀有卡等,內容涵蓋角色單人劇照、經典名場面等珍貴素材。
用户在追劇過程中可實時參與抽卡,極大地提升了觀劇的趣味性與參與感。相關活動的訪問量超過1.3億,吸引了超過700萬用户參與,額外帶動了《永夜星河》相關搜索達到3500萬次。
而在宣傳期外,影視「二創」帶來的長尾流量也無法忽視。在b站、抖音、小紅書上搜索「甄嬛傳」,出現的相關二次創作視頻播放量超過百萬的更是不計其數,一部經典電視劇熱度保持十余年,離不開用户自發產出「二創」作品的加持。
甚至於對《甄嬛傳》進行配音講解、鬼畜惡搞、劇情重構、模仿復刻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圈層文化。例如b站up主「小芃路子野」,通過動畫建模的形式更改原劇情,將原本的后宮權謀劇變成修仙動畫片,其創作的「后宮修仙傳」系列視頻已經積累了超過7000萬的播放量。
如今在各大短視頻平臺依然有有不少博主靠臺詞「中譯中」走紅,甚至衍生出各種職場「甄學」去賣課。
平臺對此的態度也是模稜兩可。如優酷一方面打擊過於細節的劇情講解,短視頻平臺上的相關解説基本都被投訴下架;另一方面也在不遺余力地挖掘《甄嬛傳》商業價值,比如2023年優酷與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合作推出IP主題冰雕,《甄嬛傳》與該年的爆款劇《長月燼明》一併作為代表開放。
去年優酷還推出SVIP限免、特 效彈幕、AI聊天、直播盛典等線上玩法,聯動阿里魚出了《甄嬛傳》冰箱貼,年底更是迴應網友熱情舉辦《甄嬛傳小主節晚會》,主創、導演解讀名場面,皇后和華妃合作起《大風吹》,温太醫和眉莊合唱《展眉如初》,甭管是宿敵還是CP都給安排上,持續為經典老IP注入新活力。
2022年,長視頻平臺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芒果TV相繼與抖音就影視「二次創作」(簡稱「二創」)授權問題達成合作,宣佈「握手言和」,並陸續公佈了各自的授權影視片單。
根據協議要求,創作者不得簡單將長視頻內容拆條發佈,而必須進行實質性二次加工,產出具有原創價值的內容。允許的創作形式包括但不限於視頻解説、觀點雜談、創意混剪等,旨在推動「二創」內容向規範化、高質量方向發展。
反觀快手僅與樂視視頻的獨 家自制內容達成「二創」相關授權合作,而以UGC聞名的B站也只有部分平臺部分作品的版權,UP主想要使用版權內容,官方的建議是增加創作程度、減少畫面以及音頻使用時長、獲得版權方授權等,頗有些「出事自己背」的意味。
即便平臺之間達成了合作,也並不意味着「二創」內容就完全高枕無憂。
據上游新聞報道,2024年3月,多名影視「二創」博主在社交平臺發文反映,他們收到了來自版權方騰訊視頻的侵權索賠通知,並已收到法院傳票,索賠金額普遍在10萬元至100萬元之間。
對於在合作達成前在抖音上發佈的「二創」視頻,若時候未獲得單獨授權,只要在合理範圍之外使用切片,即便沒有商業盈利目的,仍被視為侵權行為。
平臺之間圍繞內容版權的博弈由來已久,但在侵權內容的認定與處理上,版權方無預警地大力打擊,侵權方缺乏統一標準和規範流程,即便在法院審判環節也存在尺度不一、處置隨意等問題,導致版權方、創作者與平臺之間的權責關係不清。
很顯然「二創」需要走出灰色地帶,才能讓原創作品不再被壓制,為內容創作者、版權方和平臺各方建立起清晰公平且可循環利用的生態環境,以激發創作活力。
只是這一天到來前,「二創」愈演愈烈的快手們,不知是受益者還是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