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禾賽科技回港上市獲證監會備案:破冰中概股兩年沉寂 仍面臨募資與定價雙重考驗

2025-08-29 12:15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出品:新浪財經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喜樂

      2025年8月26日,激光雷達行業頭部企業禾賽科技(Hesai Group)從美股回港上市的申請已獲中國證監會備案批覆。根據證監會8月26日出具的《關於Hesai Group(禾賽科技)境外發行上市備案通知書》(國合函[2025]1424號),禾賽科技擬發行不超過5123.62萬股境外上市普通股,登陸香港聯合交易所。這一動作並非單純的資本擴容,而是對美股持續風險的 「緊急避險」。中概股回港通道已沉寂近兩年,現釋放出通道重啟的關鍵信號,為后續一批待回港中概股提供了重要參照。

      中概股回港近兩年陷停滯 禾賽備案獲批破冰或引回港小熱潮

      回顧中概股回港歷程,2018年至今共有31家中概股回港上市,但近兩年來的進程卻明顯放緩。上一單中概股回港項目是2023年4月的陸控,且採用「介紹上市」模式未募集資金;而此前最后一單實現融資的回港項目,是2022年的奇富科技,其募資規模僅3.2億港元——自此之后,中概股回港路徑陷入停滯,市場對通道通暢性的期待逐漸降温。

      此次禾賽科技備案獲批,打破了這一沉寂態勢。若公司成功上市,禾賽科技或成為「風向標」,帶動更多中概股推進回港計劃。事實上,已有多家中概股在觀望中醖釀動作——據此前市場消息,小馬智行、文遠知行、滿幫集團、愛奇藝、亞朵等企業均在探討回港上市的可能性,其中不乏滿幫(135億美元市值)、小馬智行(53億美元市值)等市值超20億美元的企業(詳見下表)。可以預見,若禾賽科技回港進展順利,有望形成一波中概股回港的小熱潮。

      3億美元目標募資額劍指近三年中概股回港最大規模 港股融資市場資金分流加劇募資難度

      在回港通道重啟的利好背后,禾賽科技此次設定的募資目標面臨不小壓力。根據市場消息,禾賽科技本次回港計劃募集3億美元(約23.4億港元),若能達成,將成為2022年至今募資規模最大的中概股回港項目。但回顧近三年市場數據,這一目標的實現難度不容忽視。

      從過往項目表現來看,2022年至今的12單中概股回港項目中,僅5單選擇募集資金,平均融資規模僅4.4億港元,即便其中募資規模最大的知乎,也僅募集8.3億港元(約1.06億美元),遠低於禾賽科技3億美元的目標;其余7單項目均選擇「無募資回港」,這一現象側面反映出當前港股市場對中概股回港項目的吸引力仍較為有限,投資機構的認購意願尚未完全回暖。

      此外,港股市場IPO資金供需問題已逐漸顯現,為禾賽科技大額募資蒙上陰影。2025年至今港股IPO及再融資募資合計高達3551億港元,其中上半年寧德時代港股IPO、小米再融資、比亞迪再融資等重磅項目持續分流資金,下半年港股IPO及再融資募資速度明顯較上半年放緩,且還有多家A股巨頭亟待港股上市,而禾賽需在有限資金池中 「搶份額」。

      從發行比例維度進一步分析,以禾賽科技當前約34億美元市值計算,在未考慮IPO發行折扣的情況下,3億美元募資對應的發行比例約為8.1%。而2022年至今5單有募資的中概股回港項目中,平均發行比例僅3.6%,其中發行比例最高的知乎也僅8.0%——這意味着禾賽科技的發行比例已接近歷史高位,不僅對現有股東的權益稀釋壓力較大,也對市場資金的承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折扣率成募資關鍵變量 9月快節奏上市防美股股價波動

      美股與港股的估值差,讓禾賽陷入「要麼折價募資、要麼發行遇冷」的困境。折扣過高可能影響原股東利益,折扣過低則難以吸引港股投資者認購,導致發行遇冷。歷史中概股回港平均IPO折扣約3.2%,但2022年至今受市場風險偏好下降影響,折扣率已升至4.5%,其中2022年7月上市的諾亞控股折扣率更是達到10.1%——這意味着禾賽科技可能需要接受更高的折扣,才能撬動港股市場的資金。

      折扣率的不確定性還可能引發短線機構的套利操作,進而加劇美股股價波動。事實上,在禾賽科技獲得證監會備案的當天,其美股股價已上漲14.1%,短期獲利盤的拋壓與機構價差博弈的可能性,都可能在定價前干擾股價穩定性。為規避這一風險,市場消息稱,禾賽科技計劃於9月完成港股IPO,通過「快節奏」縮短定價窗口期,最大限度減少股價波動對發行定價的衝擊。

      面臨涉軍清單及做空報告雙重絞殺 回港成唯一退路

      禾賽科技選擇回港上市,本質上是中概股應對地緣政治風險、保障資本通道安全的縮影。這一趨勢的起點,可追溯至2020年5月美國《外國公司問責法案》的通過——該法案對外國公司在美上市提出額外信息披露要求,直接推動2020-2021年出現中概股回港熱潮,期間17家中概股合計募資達2284億港元,核心目的便是在「美股若強制退市」的極端情況下,保持港股交易的連續性。

      儘管2022年中美達成審計監管合作協議,緩解了部分緊張情緒,但中概股面臨的地緣政治風險並未徹底消除。最典型的案例便是極氪:2024年5月,成立僅3年的極氪「閃電」登陸美股,然而上市不足1年便宣佈退市;2025年5月,吉利更是宣佈計劃以過去30個交易日均價溢價20%收購極氪全部股份,推動其徹底從美股私有化,成為中概股「短期上市-快速退市」的典型案例,也讓更多中概股意識到「多市場佈局」的重要性。

      禾賽科技自身在美股的遭遇,更讓其回港需求顯得迫切。2024年1月,美國國防部將禾賽科技列入「涉軍企業清單」,凍結其在美國境內的投資與交易,這一舉措直接導致禾賽科技股價單日暴跌31%,市值蒸發超15億美元;此后,禾賽科技雖三次起訴美國政府,指控其違反《行政程序法》與《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但2025年7月美國哥倫比亞特區聯邦地區法院仍判定禾賽科技「敗訴」,美方堅持以「助力中國國防工業」「威脅國家安全」為由維持限制措施。雪上加霜的是,2025年3月,美國沽空機構Blue Orca Capital發佈做空報告,質疑禾賽科技盈利真實性、毛利率合理性及客户合作真實性,儘管禾賽科技迴應稱「指控毫無依據」,但仍對投資者信心與股價穩定性造成衝擊。正是這些持續的外部壓力,讓回港上市成為禾賽科技分散風險、保障融資渠道的必然選擇——港股市場的「本土屬性」可有效降低地緣政治干擾,為公司后續的研發投入、產能擴張提供更穩定的資本支撐。

      對禾賽科技而言,此次回港上市不僅是應對美股風險、拓展資本空間的關鍵一步,更承載着中概股回港通道「重啟驗證」的重要使命。后續其9月IPO的定價結果、募資完成情況,不僅將直接影響公司自身的發展規劃——包括數字激光雷達技術研發、產能擴張等核心業務推進,更可能成為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等待回港中概股的「決策參考」,進而牽動整個中概股回港的節奏。

責任編輯:公司觀察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