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智飛生物首虧,一個時代的落幕

2025-08-29 11:42

原標題:智飛生物首虧,一個時代的落幕 來源:錦緞

自2010年9月上市起,智飛生物已經實現連續15年盈利。憑藉代銷進口疫苗的紅利,智飛生物一路發展順風順水,故而給投資者留下了「疫苗行業得市場者得天下」的認知。

然而,在智飛生物2025年中報披露后,這一認知被徹底粉碎。整個上半年,智飛生物的總營收僅為49.19億元,僅相當於去年同期營收的27%。營收下降的同時,智飛生物還破天荒的錄得5.97億元的虧損,而2024年同期則取得淨利潤22.34億元。

從不可一世的「疫苗之 王」,到嚴重虧損的「落魄貴族」,智飛生物僅用了一年時間。從表面看,這是智飛生物盲目擴張的惡果,但更深層次則是疫苗產業「舊邏輯」的崩塌。

巨輪觸礁

「泰坦尼克號」擁有當時世界上最 先進的設施,曾被譽為「永不沉沒」的巨輪。可就是這樣一艘巨輪,卻在首次航行時即觸礁沉沒,背后的原因在於巨輪雖然堅固,但過大的船身導致轉彎的速度很慢。

與「泰坦尼克號」類似,擁有超7000名員工的智飛生物也是以規模龐大而聞名業內。按2024年報披露的數據,智飛生物超67%的員工為銷售員工,技術人員的佔比不足15%。這些數據已經足以表明,智飛生物的核心競爭力正在於其龐大的銷售團隊,其他國內的疫苗公司甚至無法望其項背。

覆盤智飛生物銷售人員增長軌跡,不難發現與默沙東間的合作高度相關。

雖然早在2011年,智飛生物就與默沙東間開展代理合作,但銷售的品種主要為23 價肺炎疫苗、麻腮風疫苗,並沒有完全的行業統治力。直至2017年5月,默沙東四價HPV疫苗在國內獲批,智飛生物才真正擁有了現象級產品。2018年,智飛生物與默沙東合作升級,代理產品又增加了五價輪狀疫苗、九價HPV疫苗等獨佔品種,

可以看到,從2017年開始,智飛生物銷售人員數量迅猛增長,當年就暴增52.9%。除2020年疫情因素外,智飛生物銷售人員的增速始終不低。由2016年的712人,至2024年的4562人,8年間淨增3850人。默沙東HPV疫苗之所以曾經「一針難求」,除HPV龐大的需求外,更與智飛生物迅猛擴張的銷售團隊密不可分,可以説默沙東與智飛生物之間屬於互相成就。

圖:智飛生物銷售人員及增速,來源:錦緞研究院 圖:智飛生物銷售人員及增速,來源:錦緞研究院

在9價HPV疫苗沒有對手的情況下,智飛生物這種激進的擴張模式無疑能夠將默沙東產品的優勢最 大化。可當挑戰者出現時,智飛生物龐大的銷售團隊反而成為其轉身的絆腳石。2025年6月,萬泰生物9價HPV疫苗馨可寧獲批上市,成為第二款國內上市的9價HPV疫苗。而且馨可寧的最終售價僅為499元/針,僅為默沙東產品的40%。

在極 致性價比面前,智飛生物的銷售渠道優勢蕩然無存。今年上半年,智飛生物九價HPV疫苗的批簽發數量僅為423.88萬支,較去年同期下降76.8%,而四價HPV疫苗的批簽發數量更是降為0。

批簽發數量可以減少,但銷售人員想要縮減卻並沒有那麼容易。在HPV疫苗戰略收縮后,智飛生物曾經引以為傲的銷售團隊反而成為冗余資產,這也是拖累其業績虧損的核心原因。

在總營收驟降73.06%的情況下,智飛生物上半年的銷售費用僅同比下降6.4%,其中職工薪酬更是較去年同期增長14.7%。如何消耗這部分冗余的銷售能力,其實正是智飛生物急需考量的問題。

孤注一擲的轉型?

對於九價HPV疫苗遭受的衝擊,其實智飛生物是有所預料的,只不過他們把事情想的過於樂觀了。

在2023年10月的時候,智飛生物曾未雨綢繆的與GSK開展獨 家合作,而合作的核心標的正是大苗種帶狀皰疹疫苗。當時,智飛生物是希望帶狀皰疹疫苗能夠複製當年HPV疫苗的奇蹟,希望將GSK變成第二個默沙東。

爲了彰顯自身強大的銷售能力,智飛生物與GSK簽下框架協議,約定2024年至2026年,智飛生物採購GSK帶狀皰疹疫苗的總金額不低於206.4億元,這妥妥的又一個潛在大爆款。基於智飛生物的自信,投資者在合作簽訂的次日就用「20CM」的股價漲幅給出了正面迴應。

但誰也沒有想到,僅一年之后,智飛生物就與GSK修訂了合作條款。智飛生物的獨 家銷售權利期由2026年延伸至2034年,合作金額也有三年206.4億元調整至六年216億元,這使得市場對於帶狀皰疹疫苗的預期幾乎砍去一半。誰也無法肯定,雙方會否繼續調整合作條款,這也使得帶狀皰疹疫苗大賣的預期落空。

按照智飛生物曾經的設想,帶狀皰疹疫苗可以填補九價HPV疫苗留下的空缺,從而有效利用自身的銷售能力。只可惜帶狀皰疹疫苗主要為中老年人羣接種,國內市場教育嚴重不足,致使這款國際大苗始終水土不服。今年上半年智飛生物帶狀皰疹疫苗批簽發數量僅為57.47萬支,同比驟降64.24%。

GSK填補銷售空缺未果的的情況下,智飛生物只得另想辦法。今年3月21日,智飛生物宣佈用5.93億元的宸安生物進行增資,並獲得其51%的股權。宸安生物並非疫苗企業,而是一家圍繞GLP-1製劑的藥物公司。目前,其核心管線為利拉魯肽和司美格魯肽的仿製藥,臨牀進度行業居前。

圖:宸安生物臨牀進度一覽,來源:公司財報 圖:宸安生物臨牀進度一覽,來源:公司財報

智飛生物收購宸安生物,顯然是想用GLP-1藥物來消化自身銷售能力的冗余。不過,GLP-1藥物競爭已然十分激烈,就連諾和諾德的司美格魯肽也已經初現頹勢,何況是宸安生物的仿製藥產品。

同時,宸安生物還是智飛生物的關聯公司,由智睿投資平臺投資孵化。股權結構顯示,智睿投資持有宸安生物85%的股份,張高峽持有剩余的15%。而智睿投資則由智飛生物實控人蔣仁生持股 90%,智飛生物持股 10%,也就是説蔣仁生也是宸安生物的實際控制人。

或許在收購宸安生物后,智飛生物能夠轉型成為兼具疫苗和藥品的綜合性醫藥公司,但此時智飛生物的腳已然挪到了「懸崖邊」。

一個時代的落幕

當下智飛生物的窘境,其實正是行業邏輯切換的真實寫照。

在過去,中國自研的疫苗產品競爭力不強,重量級產品基本都來自於海外進口,像極了曾經的中國製藥業的「銷售為王」邏輯。現如今,在集採的衝擊下,製藥業的邏輯正從仿製藥向創新葯過渡。在這個過程中,仿製藥曾經的溢價不在,想要獲得溢價唯有足夠創新。

同樣的,隨着默沙東九價HPV疫苗的隕落,智飛生物過去依仗的引進紅利也不復存在,銷售能力固然還是疫苗企業很關鍵的一項能力,但卻將不會再成為疫苗企業發展的核心。對於未來的中國疫苗產業而言,創新或將是唯 一的發展之路。

現階段的內卷,只不過是創新不足而導致的階段性現象,隨着創新疫苗產品逐漸獲得應有的溢價,疫苗行業的主旋律亦將逐漸向創新傾斜。智飛生物首虧背后,正是「銷售為王」舊時代的落幕。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