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8 11:25
終端不斷加持下,eSIM產業能否如願駛入快車道?
近日,彭博社記者馬克 古爾曼(Mark Gurman)《Power On》通訊中透露,蘋果正在開發的摺疊屏iPhone將搭載四顆攝像頭,該機型將搭載蘋果第二代自研C2基帶芯片,支持蜂窩網絡,全面推行eSIM方案,不會配備實體SIM卡槽。無獨有偶,博主@數碼閒聊站發文,透露小米將推出一款LTE智能手錶,支持獨立eUICC芯片的eSIM技術。
今年以來,從GSMA聯合中國聯通推出首屆eSIM專題展,到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對eSIM業務相繼「解凍」,再到各大終端廠商相繼推出eSIM產品,沉寂了兩年的eSIM突然又火了。
隨着近年來AI崛起帶來物聯網的繁榮,正推動中國eSIM產業駛入爆發性增長的「快車道」。根據GSMA Intelligence預測,至2025年底,全球預計將有約10億eSIM智能手機連接,2030年將增長至69億;據Jupiter Research測算,到2026年,全球使用eSIM技術的物聯網連接數量將從2023年的2200萬增長至1.95億。
在AIoT爆發與全球eSIM商用進程加速的雙重催化下,eSIM產業能否突破技術與市場的障礙,真正駛入快車道?《通信產業報》全媒體研究組從技術與商業利益、用户權益與安全管控,拆解eSIM重啟的邏輯與困局。
eSIM是什麼?有何優勢?
eSIM,全稱為Embedded-SIM,即嵌入式SIM卡,簡單説,eSIM就是將傳統SIM卡電子化,而不是作為獨立的可移除零部件加入設備中,無需再插入物理SIM卡也可激活運營商提供的蜂窩號碼。
相比傳統SIM卡,eSIM卡具有體積小巧、成本低廉、安全可靠且使用便捷等特點。它能減少終端設備內部佔用的空間,給予產品設計更多創新可能。在當下消費電子不斷追求小型化以及物聯網產業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eSIM卡的市場需求有望迎來顯著增長。
從eSIM 卡小巧體積最直接的影響是減少了終端設備的空間,國內絕大部分用户Nano-SIM 的物理規格是12.3 毫米×8.8毫米×0.67 毫米,相比之下,eSIM佔用空間僅為Nano SIM卡的1/3,且以貼片形式直接焊在主板上,免去了卡槽與托盤,不僅提升了整機的密封等級和防水防塵能力,還把省下的空間讓給電池、相機模組等部件,進一步幫助設備做薄做輕。
從成本端來看,如果把結構簡化帶來的物料節省、配置文件的訂閲管理費用以及對電池續航的正面影響一併計算,eSIM的「總擁有成本」已具備優勢,足以滿足對價格高度敏感的物聯網終端。Transforma Insights 的數據顯示,在整個生命周期內,eSIM方案比傳統可插拔 SIM 低約 8%;若進一步把eSIM直接封裝進通信模組,這一差距可擴大到 11%。
在MWC上海展期間,紫光同芯常務副總裁鄒重人從運營商獲客成本進一步解讀eSIM了優勢,他表示,「對於運營商來講,eSIM的產品能夠幫助運營商更方便地獲客,降低運營商獲客的成本,因為傳統意義上來講,我們運營商獲客是通過線下的門店、網點,通過實體SIM卡發展用户。有了eSIM產品之后,運營商可以通過線上的渠道發展用户,不用再去為發展用户寄送SIM,節約成本。」
尤為關鍵的是,eSIM能夠給予用户更好的產品體驗,其允許運營商切換自由,用户無需繁瑣地註銷舊號再重新開户;在國際旅行中,出國后也不必承擔高昂的國際漫遊費,直接接入當地網絡即可。
在鄒重人看來,從用户體驗成本視角看,傳統SIM切換屬於「高摩擦操作」:用户需承擔物理開卡、插針取卡、遺失風險等多重交易成本,尤其對老年羣體形成顯著負效用。eSIM將該流程數字化、零接觸化,實質是將運營商選擇與套餐更換的邊際成本壓縮至接近於零,顯著降低了用户在不同網絡間的切換門檻,從而提升運營商之間的價格發現效率與用户剩余價值。
緣何進入發展緩慢期?
eSIM並非新鮮事物,早在2011年,eSIM的首份專利由蘋果申請,在申請中蘋果稱該技術可以告別傳統的插拔SIM卡,僅使用通信設備就可以直接使用運營商提供的無線網絡服務。2014年,蘋果在iPad Air 2上首次應用eSIM卡,開啟了eSIM技術在智能設備上的應用先河。
2016年,eSIM迎來關鍵轉折點,逐步從最初的概念開始走向標準化,同年2月GSMA宣佈完成eSIM規範的制定,適用於iPad等可穿戴設備,意味着全球eSIM技術應用擁有了全球統一的標準規範。
2018年9月,蘋果iPhone XS/Max加入eSIM雙卡;2022年9月美版iPhone 14徹底取消實體卡槽,帶動美國eSIM滲透率由2020年的12%躍升至2024年的38%。
從國內來看,2018年,中國聯通開啟了六個城市的「一號雙終端」eSIM卡業務試商用,並在同年4月成立了eSIM產業合作聯盟,2019年,中國移動也啟動了七個城市的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非物聯網設備)試商用。
2020年開始,國內相關政策正式「開閘」。2020年10月,工信部批覆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在物聯網領域開展eSIM技術應用試點;2021年11月,工信部就正式印發《「十四五」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推動嵌入式SIM卡(eSIM),新興技術應用,深化新技術新業務在垂直行業和領域的拓展」。
從國內三大運營商對待eSIM態度來看,中國聯通在eSIM上最為積極,2022年,中國聯通建成國內首個自主知識產權的eSIM管理平臺,具備一號雙終端、獨立號碼雙業務能力。
就在外界普遍認定eSIM即將全面鋪開之際,三大運營商卻在2023年不約而同地貼出通知:以「系統維護升級」為由,暫停接受一號雙終端的智能手錶eSIM和獨立eSIM卡的申請,eSIM就此走向了長達2年的沉寂。
外界不禁要問,為何就在行業正走向繁榮的時候,突然被叫停?Omdia資深首席分析師楊光對《通信產業報》全媒體研究組表示,對於叫停的原因,在行業內的普遍推測,主要源於對安全的擔憂。彼時的技術平臺許存在一些漏洞,尚不夠完善,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
正如楊光所説,真正的紅線是安全。eSIM的數字化身份用偽造證件批量開卡,這些「隱形號卡」成為電信詐騙和垃圾短信的新彈藥。此外,一旦手機原生支持eSIM,理論上可以一鍵開通全球任意運營商的號碼和流量套餐,相當於把「國際漫遊」做成了「本地套餐」,增加了監管難度。
捷德MS事業部總經理張曉東對《通信產業報》表示,市場上對「eSIM安全性」的誤解實際上更多地源自eSIM被惡意、非法、灰色使用后所導致的諸如電信詐騙等不良現象,與eSIM技術本身無關。但的確給監管機構、運營商管理帶來不小的挑戰。近年來,國內運營商通過不斷完善業務流程、監控手段、以及一些技術手段非常有效地遏制了eSIM產品的非法使用。
另外,一旦用户可以像換App一樣換運營商,運營商強綁定的存量用户將瞬間解綁。eSIM的「一鍵換網」把原本需要線下跑營業廳、層層審批的攜號轉網,壓縮到幾分鍾就能在線完成,競爭門檻瞬間被砸成平地。更棘手的是「一號多終端」手錶、平板都來吃手機套餐的「大鍋飯」,誰多用誰少用、超額怎麼算、漫遊怎麼拆,計費系統都需要重新設計。
緣何在這個節點爆發?
《通信產業報》全媒體研究組觀察到,從2025年3月,中國聯通在巴塞羅那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 2025)期間與 GSMA 聯合發佈 「AI全時空連接」 行動計劃,聚焦 AI、5g-A和eSIM技術的融合發展,到6月在上海MWC期間GSMA聯合中國聯通推出首屆eSIM專題展並舉行eSIM峰會,再到7月11日OPPO宣佈旗下Watch X2系列成為首批支持中國移動eSIM服務的智能手錶,產業端在eSIM領域重新開始活躍起來了。
「從2025年開始,中國的eSIM將進入快車道。」聯通華盛通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豐偉在今年MWC上海展上也直言。
捷德(G+D)MS事業部總經理張曉東表示,聚焦中國市場,尤其在過去的兩年中,由於之前因 eSIM被非法濫用引發的電信詐騙等現象較多,運營商確實對某些eSIM應用場景實施了嚴格管控。然而,運營商對eSIM技術的應用前景依然保持信心,並未輕言放棄。相反,他們通過持續優化業務流程,積極防範eSIM的非法或灰色使用風險。
種種跡象都在標明,eSIM重啟的信號已經越發明朗,為何在運營商叫停兩年之后,又突然「熱」了起來?相關業內專家在接手《通信產業報》採訪時都提到了兩個關鍵詞—AI+物聯網。
GSMA產品總監李浩然在今年MWC上海展上表示,「下一個爆發點,我們看重的是IoT(物聯網),最近幾年,GSMA正積極推進IoT相關標準的制定,我們預測,到2030年,IOT應用中將有超過50%會調用到eSIM。」
「如果在AI時代不想失去AI,就必須實時在線。」在中國聯通終端公司陳豐偉看來,AI對於終端鏈接的需求是極大增強的,但現在的終端只有WIFI的鏈接,因為很多場景脱離了手機使用場景,它不能依賴於手機,互聯網時代失網就是失聯,AI時代失網就是失智。因此,eSIM恰好符合AI終端的特性,未來的終端都將可能嵌入到eSIM,給eSIM領域發展帶來極大的空間。
Omdia電信戰略分析師楊光也對《通信產業報》全媒體研究組表示,由於物聯網設備通常對體積、功耗和維護成本有較高要求,eSIM的嵌入式特性使其成為理想選擇。無論是智能家居、車聯網,還是工業互聯網,eSIM都能夠提供穩定可靠的蜂窩網連接,並極大地簡化了設備的部署和管理。
除了AI、物聯網快速發展對eSIM需求的激增之外,eSIM在全球市場的應用已經初具規模,尤其在手機端的發展,正倒閉國內運營商及終端廠商重新重視eSIM的發展。目前來看,包括OPPO、vivo、小米、三星等品牌的很多旗艦機型國際版都支持eSIM技術,但國行版仍未開通。
從手機終端最新的動態來看,今年3月就有消息稱,iPhone 17 Air爲了追求極致輕薄的體驗,徹底移除了實體SIM卡槽,僅支持eSIM技術。6月有科技博主曝出,華為Mate XT的小迭代機型 Mate XTs三摺疊手機也有可能搶下國內eSIM手機商用的首發。
楊光表示,去年市場曾傳聞,蘋果計劃將僅支持eSIM的iPhone手機市場範圍擴大至歐洲等地,而近期蘋果、華為在手機市場對動作釋放了重要信號。儘管因與運營商合作等因素,其市場拓展步伐與預期存在一定差距,但這仍彰顯了蘋果作為手機終端行業頭部廠商的影響力。隨着支持eSIM的手機不斷普及,預計未來此類手機將越來越多,這將促使運營商積極籌備、應對策略調整。
張曉東表示,在全球視野下,eSIM技術的應用呈現出持續增長的態勢。聚焦中國市場,近兩年來,由於部分不法分子利用eSIM進行非法活動,導致電信詐騙等安全問題頻發,使得運營商在eSIM業務拓展方面採取了更為審慎的態度,對相關應用場景進行了嚴格管控。
「不過,這一舉措並非是對eSIM技術全面否定或放棄。相反,運營商依然對 eSIM技術的應用前景充滿信心。為有效解決eSIM安全隱患,運營商積極完善業務流程,例如優化實名認證流程,確保用户身份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強化內置證書的申請及使用管理,提高證書發放和使用的安全性;在技術層面也不斷發力,通過機卡 + 三碼(EID/IMSI/IMEI)綁定技術,增強 eSIM與設備的關聯性和安全性,同時利用電子圍欄技術,對eSIM的使用範圍進行精準限制,防止其被非法或灰色使用,為eSIM技術在中國市場的健康發展築牢安全防線。」張曉東進一步表示。
對運營商影響幾何?
從目前國內來看,儘管各大終端廠商在eSIM領域均有所佈局,但應用場景主要集中在智能穿戴設備和物聯網設備,手機端的應用尚未解禁,可見,手機端大規模的普及應用是eSIM破局的關鍵。
反觀國際市場,中國信通院泰爾終端實驗室發佈的《eSIM產業熱點問題研究報告(2025年)》顯示,截至2024年6月,面向消費者的eSIM設備已增長至271款,其中智能手機佔63%。同時,全球提供eSIM手機服務的國家和地區數量也大幅增加,從2018年底的24個增至2024年年中的123個(不含漫遊服務)。同時,開通eSIM手機服務的運營商數量也增長至441家。
事實上,eSIM的全面應用遠不只是捨棄實體卡那麼簡單,其背后還涉及一系列複雜的工作,尤其手機端eSIM的應用將對運營商帶來深遠的影響。
楊光表示,目前,手機端用户仍為運營商收入的核心來源,且消費者已習慣傳統的模式,此類模式歷經多年趨於固化。若引入eSIM模式,消費者更換運營商的便捷性將顯著提升,為運營商帶來不確定性,用户能夠便捷地在線完成運營商切換,這將對運營商傳統的依賴「用户粘性」的商業運營模式帶來重大沖擊。
「一方面,消費者可能因資費因素從大型高價運營商轉向小型低價運營商;另一方面,部分消費者或為追求更優質的網絡服務,從小型運營商流向大型運營商。這一變化將迫使運營商重新審視並調整其市場策略與服務模式,以應對潛在的用户流失與市場份額變動風險。」楊光進一步解釋稱。
除了運營商競爭格局的衝擊外,eSIM還將對運營商營業廳服務、用户粘性變化、用戶數據管理、收益模式等一系列環節都造成一定的影響。例如,在用戶數據管理方面,因涉及更多數據傳輸和存儲,運營商需強化數據安全管理,防止信息泄露、篡改或濫用,同時滿足更嚴格的隱私法規。成本上,雖節省實體SIM卡制卡、包裝、物流等成本及線下營業廳部分業務辦理成本,但需投入資金建設eSIM系統和平臺,加強網絡安全和數據管理,培訓客服人員,短期內可能增加運營成本,長期有望隨業務規模擴大和技術成熟實現成本優化。
收益模式上,傳統SIM卡銷售和流量套餐模式受衝擊,運營商需通過提升服務、創新業務、拓展用户等增加收入,如推出增值服務、聯合營銷活動、精準營銷等。用户關係方面,eSIM使用户更換運營商更便捷,削弱了傳統SIM卡與運營商的綁定關係,降低用户粘性,但運營商若能提供優質網絡體驗、個性化服務和有競爭力的資費,可增強用户歸屬感,重建關係。
總的來看,eSIM再度走到聚光燈下本質是技術演進(AIoT爆發、終端智能化)倒逼產業變革,但其全面落地,尤其是撬動運營商核心腹地—手機端用户,仍深陷於「用户自由」與「運營商掌控」的根本矛盾漩渦之中。它雖為物聯網鋪就高效通路、為用户提供無縫體驗、並降低全鏈路成本,卻也徹底動搖了運營商賴以生存的用户粘性壁壘和傳統業務模式。安全紅線、存量利益分配難題、以及運營商如何在用户高頻切換時代重構競爭力,成為橫亙在eSIM通向真正繁榮之路上的最深溝壑。能否在安全與市場找到平衡點,化解運營商的「用户流失恐懼症」,將是決定eSIM能否從「技術可行」邁向「商業普及」的關鍵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