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83歲佛山首富,第10個IPO來了

2025-08-28 21:02

  來源:財通社

美的集團(000333.SZ, 0300.HK)創始人、83歲的佛山首富何享健,正衝刺家族第10個IPO。

  8月27日晚,美的集團子公司安得智聯供應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安得智聯「)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主板上市申請,同時任命中金香港證券、摩根士丹利亞洲和中信里昂證券為整體協調人。

  這家由美的物流業務孵化而來的公司,邁出了衝擊資本市場的關鍵一步。

  01 

  安得智聯的成長路徑

  安得智聯的前身是2000年成立的安得物流,最初專職集團物流業務。

  隨后經過三年沉澱,安得物流便嘗試拓展至B2C、C2C等多元化物流領域。

  2017年,美的集團宣佈轉型,並將安得物流更名為安得智聯,戰略定位提升至智慧物流。

  自那之后,安得智聯試圖走出美的,向外部市場擴展。

  到2022年,公司已為超過3000家大中型企業提供一體化供應鏈解決方案,並推出「1+3」供應鏈服務模式:端到端物流能力結合生產物流、一盤貨統倉統配、最后一公里送裝一體三大核心解決方案支柱。

  灼識諮詢的研究顯示,在中國前五大綜合型一體化供應鏈物流解決方案提供商中,安得智聯在2022年至2024年的收入複合年增長率最高。

  且按2024年收入計,安得智聯是2024年中國綜合型一體化供應鏈物流解決方案提供商中收入排名第一的生產物流解決方案提供商,也是中國家電行業最大的一體化供應鏈物流解決方案提供商。

  據招股書,2022年至2024年,安得智聯收入從141.73億元增長至186.63億元,複合年增長率14.8%;同期淨利潤從2.15億元升至3.80億元,複合增長率高達33.0%。

  2025年上半年,公司實現收入108.85億元,同比增長20.2%;淨利潤2.48億元,同比增長21.7%。

  安得智聯披露其客户規模持續擴大,合作三年以上的客户在2024年已達2388家,客户羣覆蓋家電、快消、汽車及零部件等多個行業。

  過去三年及今年上半年,安得智聯前五大客户貢獻收入佔比分別為49.8%、48.6%、52.1%及49.7%,約佔公司一半營收。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收入仍有較高比例來自母公司美的。2022年至2024年,來自最大客户美的的收入佔比分別為37.7%、36.6%、41.1%。

  到了今年上半年,這一比例則為40.4%,和過去三年一樣,始終超過36%。

  高度依賴關聯方的結構,也是其A股上市未能成功的關鍵原因。

  對於上述問題,美的在4月底的一份分拆預案中直接表示:「安得智聯對本集團關聯銷售產生的收入及毛利佔比較高。「

  與此同時,美的還預計安得智聯在未來一定時期內仍將與其保持較大規模的合作。

  02 

  IPO之路曲折,十六年三次闖關

  安得智聯謀求獨立上市的歷史可以追溯至2009年。

  彼時,公司計劃登陸深交所創業板,但因與母公司關聯交易比例過高被否。

  2013年,美的集團完成整體上市后,安得智聯獨立上市的計劃再次擱置。

  2017年,就在官宣集團重要轉型階段的這一年,美的曾表示要推動安得智聯獨立上市。

  直到2023年7月,美的董事會通過了啟動分拆子公司安得智聯在深交所主板上市前期籌備工作的議案。

  2023年12月,中金公司代表安得智聯向中國證監會安徽監管局遞交上市前輔導備案。

  不過,在今年1月中金公司發佈第四期上市輔導工作進展報告后,有信息顯示安得智聯撤回了IPO輔導備案。

  今年4月29日,美的在發佈一季度業績報告的同時宣佈,擬分拆安得智聯至港交所主板上市。分拆完成后,美的仍將維持對安得智聯的控制權。

  值得注意的是,這並非美的首次嘗試分拆子公司上市。

  在謀求安得智聯獨立上市的同時,美的也曾費盡心思為子公司美智光電謀劃。

  然而,在2023年12月,專注於照明及智能前裝產品設計、研發、生產和銷售的美智光電第二次撤回深交所創業板IPO申請。

  自那之后,美智光電再未傳出重啟上市計劃的消息。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安得智聯已然超越美智光電,成為何享健家族第十個IPO最有希望的選手。

  放眼行業,海爾的物流部門日日順同樣走過一段坎坷的上市之路。

  自2018年從母公司合併報表範圍剝離后,日日順的上市申請材料於2021年5月獲深交所創業板受理,歷經三年才成功過會。

  然而,過會一年多后未能提交註冊,日日順在2024年10月撤回發行上市申請。

  或許是看到美智光電和日日順在A股IPO的坎坷經歷,安得智聯才轉道香港IPO吧。

  03 

  第10個IPO?

  何享健家族的資本版圖

  若安得智聯順利上市,何享健家族將直接或間接控股10家上市公司。

  據不完全統計,過去十年間,何享健家族已控股9家上市公司,包括美的集團、合康新能(300048.SZ)、萬東醫療(600055.SH)、科陸電子(002121.SZ)、美的置業(3990.HK)、盈峰環境(000967.SZ)、百納千成300291.SZ)、顧家家居(603816.SH)和會通股份(688219.SH)。

  這其中既有通過收購納入的企業,也有何享健獨子何劍鋒、以及何享健長女何倩嫦分別控制的資產。

  這樣看來,何享健家族在資本市場不僅控制着5000億家電巨頭,還涉足環保、醫療、家居等多個行業。

  而這一資本擴張路徑的背后,是何享健長期堅持的多元化佈局。

  現年83歲的何享健,早在1968年便在家鄉順德北滘創辦塑料廠,1980年製造風扇進入家電業,1993年實現美的電器上市,成為中國首家由鄉鎮企業改制的上市公司。

  2012年,何享健交棒職業經理人方洪波,美的進入新階段。

  2024年9月,美的在港交所上市,成為又一家「A+H」股上市公司,募資310億港元。

  近年來,美的營收增速有所波動,2020年至2024年分別為2.9%、20.92%、1.16%、8.59%、9.44%。

  在家電主業趨於成熟的背景下,美的積極孵化旗下業務IPO。物流作為其中一條重要賽道,被寄予分拆上市、獨立融資的厚望。

  在2025年6月完成一系列融資后,安得智聯還引入了除美的之外的其他股東,包括海信集團、天津順和等。

  招股書顯示,安得智聯在上市前的股東架構中,美的全資子公司美的智聯持股52.94%,為控股股東。

  除了數家安得和美的的持股平臺外,其他投資者包括海信全資擁有的海信電子技術,持股22.03%,天津順和持股2.90%,鍾鼎晟觀持股1.45%,隱山致能持股0.72%,美科啟信持股0.43%。

  未來通過港股市場融資,安得智聯將有望拓展國際化供應鏈服務,並推動端到端的數智化升級。

  04 

  很多「美的人」

  作為美的子公司,安得智聯的核心團隊幾乎清一色來自美的。

  招股書顯示,安得智聯董事會由9名董事組成,包括2名執行董事、4名非執行董事以及3名獨立非執行董事。

  2名執行董事分別是:48歲的梁鵬飛,安得智聯董事長及總裁;以及43歲的馬良,安得智聯財務總監兼董事會祕書。

  梁鵬飛於2019年7月加入安得智聯擔任董事、董事長兼總裁,並於2025年8月獲調任為執行董事。

  加入安得智聯前,他在美的任職約20年,曾深度參與美的集團」T+3「產銷模式及全渠道」一盤貨「業務改革。

  馬良於2019年12月加入安得智聯擔任財務總監,目前主要負責公司的整體戰略規劃、財務戰略相關事宜及董事會事宜。

  加入安得智聯之前,馬良在美的集團任職逾10年,曾擔任美的集團多個部門的財務管理負責人及財務部部長。

  跟梁鵬飛和馬良一樣,非執行董事駱文輝是一畢業就加入了美的,她於2006年6月獲得華中科技大學漢語言文學學士學位。

  非執行董事陳麗紅也一樣,在2005年3月獲得武漢理工大學會計學碩士學位后,就入職了美的。

  另外,段躍斌同樣是這個路徑,在2003年7月獲得太原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士學位后,就入職了海信。

  統計來看,安得智聯執行董事全來自美的,非執行董事席位中,美的佔了3席,海信佔1席。

  這種美的人才鏈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戰略一致性,但一定程度上仍會導致安得智聯與母公司的獨立性受到質疑。

  而招股書顯示,過去三年獲取最高薪酬的兩位僱員是安得智聯兩名執行董事。

  2022年至2024年,安得智聯為梁鵬飛支付的酬金分別為972.7萬元、713.0萬元以及878.5萬元。

  同期,安得智聯為馬良的支付酬金分別為246.1萬元、234.9萬元以及238.8萬元。

  開出近千萬的年薪,美的確實是對領導安得智聯的梁鵬飛寄予厚望。

  05 

  總結

  根據灼識諮詢的資料,中國一體化供應鏈物流解決方案市場規模預計將由2024年的約3.10萬億元增長至2029年的4.67萬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8.5%。

  隨着製造業向高效、智能化演進,生產物流及終端配送的升級需求日益迫切,行業面臨可觀機遇。

  安得智聯的優勢在於依託美的集團深厚的製造背景,形成從生產端到消費端的全鏈路解決方案。

  但公司同樣面臨挑戰:

  其一,客户集中度高,過度依賴美的仍是資本市場關注焦點;

  其二,行業競爭激烈,日日順、京東物流、菜鳥等玩家同樣在供應鏈物流領域深耕多年;

  其三,服務成本高企,過去三年毛利率維持在7%左右,盈利能力不算突出。

  對何享健家族而言,安得智聯衝刺IPO不僅是一次資本運作,更是一場戰略博弈。

  若能成功登陸港交所,安得智聯將為美的集團進一步優化產業佈局、增強資本運作空間。

  但若仍未能解決過度依賴母公司的問題,市場對其獨立價值的認可將受限。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