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華安醫藥】博安生物(6955.HK)公司點評:25H1經營穩健,創新管線進入驗證期

2025-08-28 21:07

(來源:譚談Health)

華安證券醫藥團隊】2025年8月27日發佈博安生物(6955.HK)公司點評:《25H1經營穩健,創新管線進入驗證期》,歡迎與我們交流

作者:譚國超

SAC:S0010521120002

作者:任婉瑩

SAC:S0010525060003

I 事件:

2025年8月27日,博安生物發佈2025年半年報,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3.93億元,同比+8.39%;歸母淨利潤0.21億元,同比-66.74%;截至報告期,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6.60億元,同比+231.86%。歸母淨利潤同比有所下滑,為上年同期集中確認授權收入所致。

I 點評:

l 毛利率及費用率合理浮動,整體經營穩健

上半年,公司整體毛利率為71.83%,同比-6.04個百分點;期間費用率67.27%,同比-3.56個百分點;其中研發費用率14.89%,同比-8.75個百分點;銷售費用率40.62%,同比+3.63個百分點;行政費用率5.89%,同比-0.81個百分點;財務費用率4.96%,同比+1.49個百分點;研發費用總額0.59億元,同比-31.73%。費用合理控制,地舒單抗新產品上市導致毛利率短期有所降低,研發費用率短期動態減少,銷售費用率合理浮動,公司目前現金充裕,支持創新葯管線快速推進。

l 四大平臺底層賦能,IO+ADC技術持續迭代

博安生物依靠多年大分子平臺的分子發現-臨牀開發-生產質控全鏈條開發經驗,已搭建四大技術平臺——全人抗體轉基因小鼠平臺、雙特異性TCE技術平臺、ADC技術平臺、AI應用平臺,佈局新一代IO+ADC療法。其中公司的BA-huMab®全人抗體轉基因小鼠平臺,包含30個人抗體κ輕鏈可變區基因、及110 個人抗體重鏈可變區基因(IgM 及IgG1),可實現快速引發免疫反應,並在免疫后產生高抗體滴度,已在大量抗體項目上獲得驗證。ADC平臺上,公司從差異化毒素及適應症的CLDN18.2 ADC、到差異化靶點的CD228 ADC再到下一代雙抗ADC,以及雙毒素ADC,持續平臺升級。

I 在研管線佈局具巧思,逐步進入臨牀驗證期

公司具有深厚的抗體藥物開發及生產經驗,基於其三大平臺——全人抗體轉基因小鼠及噬菌體展示技術平臺、雙特異性TCE技術平臺、ADC技術平臺,圍繞IO+ADC持續創新管線。其臨牀期FIC管線穩步推進:

·         BA1106:首創非IL-2阻斷型CD25單抗(FIC),通過ADCC效應選擇性消耗Treg細胞,增加效應T細胞比例,同時不會阻斷IL-2信號通路,對Treg細胞進行特異性、適度殺傷,目前正在開展一線聯用PD-1用於實體瘤的1b/2期臨牀試驗,正在積極進行患者入組,其單藥具有顯著腫瘤抑制作用;

·         BA1302:首創CD228 ADC抗體(FIC),PDX結果顯示CD228 ADC在10余種腫瘤中均顯示廣譜治療潛力,目前正在進行1期劑量遞增研究,其美國臨牀試驗已獲得FDA批准,即將開展。

同時公司在臨牀前持續儲備潛力管線:

·         PR201(PD-1/IL-2):針對IO2.0的PR201具有免疫抑制和免疫激動協同作用的機制,PD-1抗體阻斷PD-1/PD-L1信號通路並能特異將IL-2導向腫瘤組織,對IL-2進行遮蔽和腫瘤特異性激活設計,降低潛在的系統毒性風險;特異性激活腫瘤中的T細胞,增加對「冷腫瘤」的抗腫瘤效果。有望在26Q2遞交中國IND申請;

·         PR203(TL1A/IL-23):針對下一代自免靶點的PR203有望在IBD及其他適應症發揮其長效優勢,「1+1」分子結構平衡TL1A及IL-23的結合,並阻斷Th17和Th1炎症通路,有望實現更長半衰期,實現季度給藥,減少給藥次數,目前正在臨牀前準備階段;BA1304(EGFR/B7H3雙抗ADC):基於公司下一代ADC平臺進行的全新毒素偶聯技術升級,「1+1」結構設計,減少單靶結合效率,降低潛在的毒性風險;雙靶協同結合,增強內吞活性,協同阻斷信號通路;糖定點偶聯,保留抗體ADCC活性,增強對腫瘤細胞的殺傷效果,有望在26Q3陸續在中美申報IND。

I 投資建議

我們預計2025-2027年博安生物營業收入分別為8.57億元、9.49億元、12.85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18%、11%、35%;預計2025-2027年歸母淨利潤為1.10億元、1.09億元、1.90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50%、-1%、74%,對應估值分別為89X、89X、51X 。我們看好公司生物製藥平臺全鏈條能力,FIC創新管線的大市場潛力。維持「買入」評級。

I 風險提示

藥品審批進度不及預期風險;銷售不及預期風險;BD談判進度等不及預期的風險;醫藥行業政策風險。

               重要提示              

重要提示:本文內容節選自華安證券研究所已發佈博安生物(6955.HK)公司點評:《25H1經營穩健,創新管線進入驗證期》(發布時間:2025年8月27日),具體分析內容請詳見報告。若因對報告的摘編等產生歧義,應以報告發布當日的完整內容爲準。報告發布機構:華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已獲中國證監會許可的證券投資諮詢業務資格)。

分析師:譚國超(SAC:S0010521120002) 郵箱: tangc@hazq.com

分析師:任婉瑩(SAC:S0010525060003)  郵箱: renwanying@hazq.com

       華安證券醫藥團隊       

譚國超:研究所副所長、醫藥首席分析師;中山大學本科、香港中文大學碩士;曾任職於強生(上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和君集團、誠通證券和華西證券研究所,主導投資多個早期醫療項目以及上市公司PIPE項目,有豐富的醫療產業、一級市場投資和二級市場研究經驗。受邀產業投資機構、產業峰會、上市公司、主流財經媒體等交流演講。曾獲得Wind金牌分析師、2023中經醫藥大健康產業深具影響力分析師等。(SAC:S0010521120002)

李嬋:分析師,主要負責醫療器械和IVD行業研究。對外經貿大學金融碩士,具備五年二級市場工作經驗。(SAC:S0010523120002)

錢琨:分析師,主要負責醫療器械行業研究。上海交通大學醫學本碩,曾任職於美敦力(上海)管理有限公司、某國產結構性心臟病公司。(SAC:S0010524110002)

任婉瑩:分析師,負責創新葯及製劑。武漢大學藥理學本科,香港大學藥理碩士,6年心血管藥理科研經歷,曾任醫藥行業一級投資經理及產業BD戰略經理。(SAC:S0010525060003)

楊馥瑗:分析師,主要負責CXO行業研究。復旦大學保險碩士,醫藥+經濟複合背景,曾任職於國金證券。(SAC:S0010524080001)

熊驥溟:研究助理,主要負責中藥和醫藥商業板塊。倫敦大學學院藥劑學碩士,1年醫藥行業研究經驗。(SAC:S0010123070085)

李雨涵:研究助理,主要負責生物製品、醫療服務研究。湖南大學本碩,生物技術+金融碩士複合背景。(SAC:S0010123070090)

           歷史相關報告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