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核心業務大漲、戰略佈局見效,中國平安在危機感中再進化

2025-08-28 17:09

「2025年,也是平安成立37年來危機感最強、戰略推進最深入、服務升級力度最大的一年。」在近期披露的2025年中報致辭中,中國平安(601318.SH)董事長馬明哲如是表達。

中報數據顯示,中國平安上半年營業收入5000.76億元,同比增長1.03%;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營運利潤777.32億元,同比增長3.7%。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上半年,中國平安最核心的壽險及健康險業務新業務價值同比大增39.8%,平安產險原保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長7.1%至1718.57億元。

中國平安繼續以實際行動踐行回報股東的承諾。中國平安擬向股東派發中期股息每股現金0.95元,同比增長2.2%,派息總金額超172億元,這已經是中國平安連續10年保持分紅水平上漲,上市以來分紅總額已超過4000億元。

面對這樣一份韌性十足、穩中有進的業績報告,致辭中為何提到「危機感」?爲了應對這種危機感,中國平安的戰略推進如何深入,又對服務進行了怎樣的升級與創新?

佈局好手:多渠道策略成效初顯,雙輪驅動策略增強客户黏性

中報致辭中指出,2025年上半年,外部環境仍然複雜嚴峻,中國國民經濟頂住壓力、迎難而上,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向好,但中短期仍面臨內需不足等諸多挑戰。

在這些壓力與挑戰下,作為歷經37年風雨的國際領先綜合金融集團之一,中國平安以核心業務的強勁增長,顯示出自己穿越周期的韌性。

2025年上半年,中國平安壽險及健康險業務新業務價值達223.35億元,同比增長39.8%。上半年,中國平安13個月保單繼續率同比上升0.3個百分點,達96.9%;25個月保單繼續率95.0%,同比上升4.1個百分點。

在財險業務上,2025年上半年在平安產險原保險保費收入1718.57億元,同比增長7.1%;保險服務收入1656.61億元,同比增長2.3%;整體綜合成本率95.2%,同比優化2.6個百分點。

「在過去連續十幾個季度保持NBV(New Business Value,新業務價值)雙位數增長的前提下,能取得39.8%的增速確實來之不易。」在8月27日舉辦的中期業績報告會上,中國平安副總經理兼首席財務官付欣感慨道,同時她也指出,業務模式的改革是中國平安取得這一成績的關鍵。

具體來説,中國平安突破了高度依賴代理人渠道的單一渠道模式,數年來在銀保渠道、社區渠道等多渠道進行深度佈局,如今收穫了多渠道的改革紅利。今年上半年,中國平安實現了多渠道量質並舉的躍進式發展,代理人渠道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長17%,人均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長21.6%;銀保渠道新業務價值同比大增168.6%、社區金融渠道新業務價值同比大增159.9%;銀保渠道、社區金融服務及其他等渠道,貢獻的新業務價值超3成。

此外,中國平安的「綜合金融+醫療養老」雙輪驅動戰略,也在今年上半年結出碩果,實現了客户規模與價值的雙增長,形成了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截至2025年6月末,中國平安個人客户數近2.47億,同比增長4.6%;客均持有合同數達2.94個,同比增長0.7%;客均營運利潤247.32元,同比增長0.6%,形成「量增質優」的良性發展格局。

今年上半年,持有集團內4個及以上合同的深度客户達6554萬,佔個人客户總數的26.6%,這部分客户的留存率高達97.8%,充分體現綜合金融生態對客户黏性的強大賦能。服務年限5年及以上的客户佔比73.8%,留存率達94.6%,長期客户基礎持續穩固。

醫療養老生態圈的建設成為客户價值提升的重要引擎。醫養權益客户貢獻壽險新業務價值佔比近7成,其中居家養老權益客户佔比較年初增加25%,居家養老權益客户壽險新單件均提升3.5倍。居家養老權益客户保單繼續率超過99%。這充分體現了醫療、養老服務的巨大客户粘性和附加價值。

投資能手:科學投資策略為收益保駕護航

中國平安作為長期資本的代表,如何在變幻莫測的資本市場中獲得穩定的投資收益,一直是市場關注的焦點。

截至2025年6月30日,中國平安保險資金投資組合規模超6.2萬億元,較年初增長8.2%。今年上半年,中國平安保險資金投資組合的非年化綜合投資收益率達3.1%,同比提升0.3個百分點,近10年平均淨投資收益率5.0%、平均綜合投資收益率5.1%。

希望大家不要孤立地看我們的投資策略,因為平安投資考量的核心是如何跟前端的負債業務進行有效地資負匹配。」在中期業績發佈會上,中國平安聯席首席執行官兼副總經理郭曉濤詳細分析了中國平安科學的資產配置思路。

郭曉濤表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平安大約13%的資產配置了權益類產品,且按照「經營可靠、增長可期、分紅可持續」的「三可」標準選擇優質企業,以追求長期超越市場的穩健投資收益。

同時,中國平安在負債端持續推動傳統險向分紅險轉型,以此降低自身負債成本;同時,有效的資產配置又賦予分紅險十分有市場競爭力的結算利率,有利於提升客户的分紅利益,這兩重因素共同推動中國平安負債壓力持續降低。

郭曉濤提出:「未來,我們會在價值股與成長股之間進行進一步的動態的匹配,讓我們的資產配置能夠有效跟上資本市場的發展,為客户帶來更好的投資回報。」

中國平安總經理兼聯席首席執行官謝永林也表示,相比其他國家市場,中國市場當前估值水平仍處於合理區間,平安對未來有信心。未來將會着重關注代表新質生產力的成長股和高分紅的價值股,希望所投企業越來越好,可以分享他們的發展紅利。

科技舵手:夯實AI技術底座,充分發揮垂類優勢

「如何在更高的起點上推進改革創新,為社會民生提供更高品質、更具性價比的金融、醫療、養老服務?」這是平安一直思考的問題,似乎也是其危機感的主要來源。

馬明哲給出的答案是:夯實AI技術底座,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等先進技術手段突破傳統金融、醫養服務「時間、空間、成本、效率」限制,進一步優化金融、醫療、養老資源配置,從而實現從「小眾低頻服務」到「大眾普惠服務」的躍遷,讓近2.47億個人客户「省心、省時、又省錢」。

從中報披露的數據來看,經過十余年在數字化、AI等方面的持續大量投入,中國平安已經具備了行業領先的科技能力,構建起了AI護城河。

一方面,中國平安的金融庫、醫療庫、公司經營庫等各類數據庫沉澱數據30萬億字節,覆蓋近2.47億個人客户。在此基礎上,中國平安持續深化金融和醫養領域垂直領域大模型建設,現已在醫療、養老等領域有67個自研大模型,2.3萬個智能體在全集團廣泛應用,全集團超過20%的員工在應用智能體。

另一方面,中國平安將AI與各個業務場景相結合,讓AI成為業務發展的驅動力。通過AI賦能車險,平安車險三年運營成本率下降近一個百分點;依託多模態感知與智能推理等人工智能技術的持續突破,平安產險成功攻克新車合格證、關單等大量非結構化、非制式單證的自動化識別與理解難題,應用於車險智能出單場景,實現車代渠道81.2%單件平均一分鍾智能出單。

此外,AI智能體賦能需求分析、個性化推薦、話術支持等業務領域后,2025年上半年實現輔助銷售661.57億元;依託大數據、人工智能,平安搭建保單復效難度評分模型,構建「AI+人工」智能復效派工體系,輔助保單復效提升18%,延續客户保障。

郭曉濤表示,中國平安致力於實現AI賦能實現智能服務、智能運營、智能營銷、智能管理和智能經營的「五智」戰略,「AI in ALL」是其核心邏輯,通過四大核心AI能力,包括「場景、算法、算力、數據」鑄就AI引擎。

分紅「老手」:上市以來分紅已超過4000億元

對於投資者來説,不僅要關心公司業績好不好,更要關心公司能否給自己帶來「看得見、摸得着」的回報。

在這一點上,中國平安也沒有讓投資者失望。其中期利潤分配方案顯示,擬派發中期每股股息0.95元,同比增長2.2%,中期股息派發總額預計將超172億元。

在8月27日的中期業績發佈會上,中國平安副總經理兼首席財務官付欣表示,上市以來平安分紅已超過4000億元,分紅水平連續10年保持上漲。

付欣表示,平安的分紅長期與營運利潤掛鉤,平安對公司的穩健經營和未來的可持續增長非常有信心,將致力於「做好股東的打工仔」,所構建的醫療和養老生態圈將是未來利潤釋放和差異化能力的護城河。

回報股東的同時,平安也在積極回報全社會。截至2025年6月末,平安已累計投入近10.8萬億元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平安保險資金綠色投資規模1444.82億元,綠色貸款余額2517.46億元;通過「三村工程」提供鄉村產業幫扶資金328.09億元。

中國平安的付出,也得到多家權威機構的認可。今年上半年,平安MSCI ESG評級提升至AA級,位列「綜合保險及經紀」亞太區第一;成為中國內地唯一一家入選標普全球《可持續發展年鑑(中國版)》的險企;在2025年凱度華通明略評選的「最具價值全球品牌100強」中獲評全球保險品牌價值第1位,這已經是平安第10年蟬聯中國保險業品牌價值第一。

展望未來,隨着AI技術與實體經濟的進一步融合,以及醫療養老生態的持續完善,中國平安有望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邁出更堅實的步伐,為股東、客户和社會創造更大價值。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