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8 09:02
文章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穩定幣監管元年 美國立法衝擊波
編者按趕在中國香港《穩定幣條例》生效前,《指導與建立美國穩定幣國家創新法案》被美國國會高效通過,並經總統行政令簽署生效。該法案一經出臺,立刻受到全球市場高度關注--美國的戰略意圖何在,是否會加速重構全球資本流動格局,能否推動國際貨幣規則演進,進而影響全球金融治理體系變革,其背后的區塊鏈等基礎設施標準將如何上演大國博弈。對於這些撲朔迷離的問題,中國經濟時報約請該領域的專家為讀者揭開穩定幣的神祕面紗、梳理《美國穩定幣法案》對各方影響的邏輯鏈條。
核心觀點
區塊鏈技術作為穩定幣的底層基礎設施,其標準化進程直接關係到未來數字貨幣體系的格局。
區塊鏈技術的發展面臨着互操作性的根本挑戰。不同的區塊鏈網絡往往採用不同的共識機制、智能合約語言和數據結構,這導致了鏈島效應的出現。對於穩定幣而言,這種分割狀態限制了其作為全球支付工具的效用。
■曾剛
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今天,穩定幣作為連接傳統金融與區塊鏈世界的橋樑,正成為全球金融監管的焦點。從美國國會通過《指導與建立穩定幣國家創新法案》(以下簡稱《美國穩定幣法案》),到歐盟推動實施的《加密資產市場監管法案》(MiCA),再到我國對數字人民幣的積極推進,各國政府都在加緊構建適應數字時代的貨幣監管框架。
這場立法浪潮的背后,實際上是一場關乎未來金融基礎設施主導權的深層博弈。穩定幣的興起不僅挑戰了傳統貨幣體系,更在重新定義什麼是貨幣、誰有權發行貨幣,以及未來全球支付體系將如何運行。
美元霸權在數字時代的維護與挑戰
1.美元霸權的傳統基礎設施
自佈雷頓森林體系以來,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主要依託於三大基礎設施支柱:SWIFT國際電匯系統、美國銀行體系以及美國政府的信用擔保。這套體系使得美國能夠通過控制國際支付網絡來維持其金融霸權。
SWIFT系統連接着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1000多家金融機構,處理着全球大部分的跨境支付。美國通過對SWIFT的影響力,能夠實施金融制裁,切斷特定國家或實體與國際金融體系的聯繫。這種能力不僅是美國外交政策的重要工具,也是維護美元霸權的關鍵機制。
然而,穩定幣的出現為這套傳統體系帶來了新的變數。區塊鏈技術天然具有的去中心化特性,使得資金轉移可以繞過傳統的銀行中介和SWIFT網絡。這為那些希望擺脫美元霸權約束的國家和實體提供了新的選擇。
2.穩定幣對美元體系的雙重影響
穩定幣對美元體系產生了複雜的雙重影響。一方面,以美元為錨定貨幣的穩定幣在全球範圍內擴大了美元的使用場景,某種程度上強化了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據統計,美元穩定幣的總市值遠超其他貨幣錨定的穩定幣。
另一方面,穩定幣也為去美元化進程提供了技術工具。中俄兩國在能源貿易中越來越多地使用本幣結算,而基於人民幣或盧布的穩定幣可能為這種趨勢提供更便利的技術支持。此外,央行數字貨幣(CBDC)的發展也可能削弱美元穩定幣的優勢地位。
美國監管機構對這種雙重影響有着清晰的認識。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曾表示,私人穩定幣可能會削弱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有效性,而美國財政部也多次強調要確保穩定幣監管符合國家安全利益。這表明美國政府既希望利用穩定幣擴大美元影響力,又擔心失去對貨幣體系的控制權。
3.立法策略的戰略考量
美國對穩定幣的立法策略體現了維護美元霸權的戰略考量。《美國穩定幣法案》要求穩定幣發行方必須是受監管的金融機構,儲備資產必須以美元現金或短期美國國債為主,這實際上將穩定幣納入了美國金融監管體系的範疇。
更重要的是,該法案禁止非美國實體發行與美元掛鉤的穩定幣,這一條款被外界解讀為針對潛在競爭對手的防禦性措施。通過控制美元穩定幣的發行權,美國試圖確保即使在數字化時代,美元的貨幣主權也不會受到挑戰。
區塊鏈標準化的全球競爭
1.技術標準背后的權力博弈
在數字經濟時代,技術標準往往決定着產業發展方向和利益分配格局。區塊鏈技術作為穩定幣的底層基礎設施,其標準化進程直接關係到未來數字貨幣體系的格局。
目前,全球主要的公鏈平臺如以太坊、幣安智能鏈、波場等,都在爭奪穩定幣生態的主導權。以太坊憑藉其先發優勢和豐富的生態系統,目前承載着大部分主流穩定幣的發行和流通。然而,其網絡擁堵和高昂的手續費問題也為競爭對手提供了機會。
中國在區塊鏈標準化方面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工信部、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都在積極推進區塊鏈國家標準的制定。特別是在央行數字貨幣(DC/EP)的研發過程中,中國正在探索符合自身國情的區塊鏈技術路徑。
歐盟則通過《數字服務法》和《數字市場法》等法規,試圖在數字領域建立自主的監管標準。歐洲央行也在積極推進數字歐元項目,希望在數字貨幣競爭中不被邊緣化。
2.互操作性與標準統一的挑戰
區塊鏈技術的發展面臨着互操作性的根本挑戰。不同的區塊鏈網絡往往採用不同的共識機制、智能合約語言和數據結構,這導致了鏈島效應的出現。對於穩定幣而言,這種分割狀態限制了其作為全球支付工具的效用。
為解決這一問題,業界提出了多種跨鏈技術方案,包括側鏈、原子交換、中繼鏈等。然而,這些技術方案往往增加了系統複雜性,也帶來了新的安全風險。更重要的是,不同的跨鏈標準背后往往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團,統一標準的制定面臨着巨大的政治和經濟阻力。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電信聯盟(ITU)等機構正在積極推進區塊鏈國際標準的制定,但進展緩慢。各國政府和大型科技公司都希望在標準制定過程中獲得更多話語權,這使得標準化進程變得複雜而漫長。
監管博弈中的利益平衡
1.監管理念的根本分歧
各國對穩定幣的監管理念存在根本性分歧,這種分歧反映了不同國家對金融創新、貨幣主權和國際競爭的不同認識。
美國的監管理念主要基於風險控制和維護美元霸權兩個維度。一方面,美國希望通過嚴格監管防範穩定幣可能帶來的系統性風險;另一方面,美國也希望確保美元在數字貨幣領域的主導地位不受挑戰。這種雙重目標有時會產生內在矛盾,導致監管政策搖擺不定。
歐盟的監管理念則更加註重消費者保護和市場完整性。《加密資產市場監管法案》建立了全面的許可制度,要求穩定幣發行方必須獲得監管許可並遵守嚴格的儲備管理要求。歐盟的監管框架相對更加細緻和全面,但也可能限制創新的空間。
中國對穩定幣的監管態度則更加謹慎。中國人民銀行明確表示,所有與虛擬貨幣相關的業務活動都屬於非法金融活動,嚴厲打擊虛擬貨幣交易和「挖礦」活動。這種嚴格的監管態度反映了我國對金融穩定和貨幣主權的高度重視。
2.跨境監管協調的困境
穩定幣的全球性特徵使得單一國家的監管政策效果有限,需要國際協調與合作。然而,由於各國監管理念和利益訴求的不同,跨境監管協調面臨着巨大困境。
金融穩定委員會(FSB)、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BCBS)等國際組織雖然發佈了穩定幣監管建議,但這些建議缺乏約束力,各國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性執行。這導致了監管套利的出現,穩定幣發行方可能選擇監管相對寬松的司法管轄區進行註冊。
更嚴重的是,大國之間的地緣政治競爭也影響着監管協調的效果。此外,貿易摩擦等也都可能波及數字貨幣領域的國際合作。在這種背景下,建立全球統一的穩定幣監管標準變得極為困難。
3.創新與監管的動態平衡
如何在鼓勵金融創新與防範系統性風險之間找到平衡,是各國監管機構面臨的共同挑戰。過於嚴格的監管可能扼殺創新活力,而過於寬松的監管又可能帶來金融風險。
「監管沙盒」為這一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通過在可控環境中測試新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監管機構可以更好地理解創新業務的風險特徵,制定更加精準的監管政策。新加坡、中國香港等金融中心也採用了類似的監管創新機制。
然而,「監管沙盒」模式也存在侷限性。由於穩定幣具有網絡效應,小規模的測試可能無法充分暴露其在大規模應用中的風險特徵。此外,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監管沙盒」標準不一,也可能導致監管套利問題。
未來趨勢與戰略選擇
1.數字貨幣格局的演化可能
展望未來,全球數字貨幣格局的演化將主要受到三個因素的影響:技術發展、監管政策和地緣政治。
從技術角度看,區塊鏈技術的進一步成熟,特別是可擴展性、互操作性和能耗問題的解決,將為穩定幣的大規模應用奠定基礎。同時,量子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也可能對現有的加密算法和共識機制產生衝擊。
從監管角度看,各國將逐步建立更加完善的數字貨幣監管框架。央行數字貨幣的推出將與私人穩定幣形成競爭關係,可能重新定義數字貨幣市場的格局。同時,國際監管協調機制的建立也將影響穩定幣的跨境流動。
從地緣政治角度看,大國之間的競爭將繼續影響數字貨幣的發展。美元霸權的維護與挑戰、技術標準的制定與推廣、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等問題都將成為國際博弈的焦點。
2.中國的戰略機遇與挑戰
對於中國而言,穩定幣立法背后的基礎設施博弈既帶來了戰略機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從機遇方面看,數字人民幣的先發優勢為中國在數字貨幣領域佔據有利地位創造了條件。作為全球首個大規模試點的央行數字貨幣,數字人民幣在技術成熟度、應用場景和用户規模方面都具有顯著優勢。隨着共建「一帶一路」的深入推進,數字人民幣有望在跨境貿易和投資中發揮更大作用。
此外,中國在區塊鏈技術研發、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投入也為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奠定了基礎。通過推動區塊鏈服務網絡(BSN)等項目,中國正在構建自主可控的區塊鏈基礎設施生態。
挑戰方面,中國需要在維護金融穩定與促進技術創新之間找到平衡點。過於嚴格的監管政策可能限制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影響中國在數字經濟領域的競爭力。同時,如何在開放合作與安全可控之間取得平衡,也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重塑金融秩序的歷史機遇
穩定幣立法背后的基礎設施博弈,實質上是一場關於未來金融秩序的深刻變革。這場變革不僅僅是技術的升級,更是對傳統貨幣體系、支付網絡和金融監管模式的全面重構。
從美元到區塊鏈標準、從央行貨幣到私人穩定幣、從國家監管到國際協調,這些變化都指向一個共同的方向:數字化時代的金融基礎設施正在重新定義什麼是貨幣、誰控制貨幣發行權,以及未來的全球支付體系將如何運行。
在這個歷史性的轉折點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機構能夠獨自主導這場變革的方向。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維護者需要適應數字化時代的新規則,區塊鏈技術的推動者需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各國監管機構需要在創新與風險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
最終,穩定幣立法的成敗不僅取決於技術的先進性或監管的嚴密性,更取決於能否構建一個公平、開放、包容的數字金融生態。只有這樣,數字貨幣技術才能真正服務於全球經濟的繁榮發展,創造更大的價值。
(作者繫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
總 監 制丨王列軍車海剛
監 制丨陳 波 王 彧 楊玉洋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鄒 朵
責任編輯:朱赫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