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為什麼蔚來換電聯盟車企現在沒有聲音了?

2025-08-27 17:56

 

(來源:新能源行業觀察)

 

新能源觀(ID:xinnengyuanqianzhan)原創

全文2632字,閲讀時間6分鍾

 

 

李斌又「封神」了。先是19萬開走大型SUV樂道L90,10天交付4000輛;然后是30萬開走全新蔚來ES8,訂單超過同期樂道L90。

 

好事成雙,蔚來這次是真爆單了。

 

不過,在蔚來和李斌的閃閃發光背面,「蔚來換電聯盟」顯得格外黯淡無光,似乎要被大家忘記了。

 

時間回溯到2023年11月,當長安汽車作為首家合作伙伴與蔚來簽署換電戰略協議時,李斌站在聚光燈下宣告:「換電聯盟將重塑中國新能源汽車補能生態。」

圖/換電聯盟發展

圖/換電聯盟發展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此后,吉利、奇瑞、江淮、路特斯、廣汽乃至中國一汽相繼加入,聯盟車企擴容至8家,簽約儀式上的握手照片頻繁登上財經頭條。

 

時間來到2025年盛夏,一個尷尬的事實浮出水面:除蔚來自家車型外,聯盟內竟無一款量產換電車型上市。那些曾在簽約時承諾「共同推進電池標準化」的車企們,集體陷入耐人尋味的沉默。這場被寄予厚望的行業革命,究竟卡在了哪個隱祕的環節?

 

1.數據背后的戰略斷層:聯盟繁榮的虛幻鏡像

 

截至2025年8月,蔚來對外展示的換電成績單堪稱華麗:全國建成超過3460座換電站,覆蓋高速網絡密度達百公里一座,累計換電服務突破8000萬次。

圖/蔚來官網充電網絡統計

圖/蔚來官網充電網絡統計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李斌更在樂道L90發佈會上強調:「蔚來在充換電領域已是無可爭議的行業第一。」但鮮少提及的是,這些服務量中83%來自非蔚來品牌充電需求,而真正的換電服務幾乎被蔚來獨佔。聯盟車企的集體缺席,使得換電站淪為單向輸出的「能源孤島」。

 

更值得玩味的是車企動作的温差。當智己、小鵬等品牌紛紛接入蔚來充電網絡,換電合作卻始終停留在紙面。以最早簽約的長安汽車為例,其深藍SL03改款仍堅持800V超充路線;吉利旗下極氪007雖預留底盤換電空間,但官方明確表示「現階段以自建超充為主」。

圖/深藍SL03--極氪007

圖/深藍SL03--極氪007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這種戰略搖擺暴露了聯盟的本質矛盾:車企渴望共享補能網絡,卻忌憚交出電池標準控制權。

 

2.沉默的根源:三把懸於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所以也就造成了我們所看到的,簽約時熱熱鬧鬧,簽約后靜悄悄。但互聯網是有記憶的,「逃避」並不是一種長期的解決方案,三把達摩克利斯之劍始終懸掛在「蔚來換電聯盟」車企頭上。

 

這第一把劍是,標準之爭:誰掌握電池規格的定義權?

 

蔚來現有四代換電站均適配其專屬電池包規格,而聯盟車企若想兼容,必須重構底盤設計。一位參與奇瑞換電項目的工程師透露:「蔚來要求電池包尺寸公差控制在±0.5mm,這對量產車成本構成巨大挑戰。」

圖/蔚來第四代換電站

圖/蔚來第四代換電站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更深層的博弈在於數據主權——當電池實時健康狀況、用户充電習慣等核心數據流入蔚來雲平臺,車企擔憂自身將退化為「硬件代工廠」。這種焦慮在寧德時代2024年推出標準化巧克力電池后進一步加劇,后者允許車企保留電池結構設計主動權,導致更多持觀望態度。

 

第二把劍是,財務黑洞:難解的盈利方程式。

 

蔚來十年間為換電投入180億元,單座換電站成本高達500萬元(含土地租金與運維)。

圖/蔚來在充換電領域投入超180億元

圖/蔚來在充換電領域投入超180億元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儘管李斌將換電類比為「亞馬遜雲服務」,但現實是換電站日均服務量需達60次方可盈虧平衡,而當前平均僅35次。

 

對於聯盟車企而言,改造產線的投入產出比更令人卻步:適配換電架構需增加單車成本約1.2萬元,以年銷10萬輛計算即12億沉沒成本,卻無法確保用户會持續使用付費換電服務。

 

這第三把劍是消費者的用腳投票:補能需求的撕裂。

 

市場反饋加深了車企的猶豫。2025年某第三方平臺調研顯示,潛客選擇換電模式的首要考量是電池升級可能性(68%),而非補能效率。

 

但蔚來的BAAS(電池租賃)模式陷入兩難:若開放電池升級,租用75kWh電池的車主更換100kWh電池需月租從728元躍升至1128元,引發大規模投訴;若鎖定電池規格,則喪失技術迭代靈活性。

圖/蔚來Baas服務政策

圖/蔚來Baas服務政策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3.替代路徑的圍剿:聯盟外勢力如何瓦解共識

 

事實上,「蔚來換電聯盟」車企成員的動作迟緩,還與一家電池企業在換電領域的動作頻頻脱不開干係。

 

2024年底,寧德時代祭出換電領域真正的殺手鐗:宣佈推出適配多品牌的20#/25#標準化電池,並規劃2025年建成1000座巧克力換電站。

圖/寧德時代發佈20#/25#換電塊

圖/寧德時代發佈20#/25#換電塊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其商業邏輯直擊車企要害:不要求統一底盤結構,僅通過模塊化組合實現電量擴展。這種「讓車企繼續做主角」的姿態,迅速吸引包括東風嵐圖、上汽飛凡在內的品牌加盟。曾與蔚來接觸的某新勢力高管坦言:「寧德方案保留了我們定義電池包的空間,這是開放與封閉的本質區別。」

 

另一方面,當換電聯盟陷於僵局,超充技術正以驚人速度迭代。理想汽車投入百億資金建設3000座5C超充站,小鵬自營充電樁突破10000根,華為600kW液冷超充更是將充電時間壓縮至「5分鍾200公里」。

圖/理想建設3000+超充站

圖/理想建設3000+超充站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補能效率差距的急劇縮小,使車企更傾向於選擇自主可控的超充路線。尤其當蔚來超充樁80%服務外部品牌的現實被披露,聯盟成員意識到:與其共享換電,不如接入充電網絡——后者無需改變車輛架構即可享受基建紅利。

 

4.靜默背后的戰略轉型:聯盟正在自救

面對困局,蔚來能源正悄然調整策略,其最新融資15億元的用途頗具深意:「重點投入車網互動(V2G)與儲能業務」。

圖/蔚來 20kW V2G 充電樁

圖/蔚來 20kW V2G 充電樁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這暗示着兩條轉型路徑:第一是,從車企聯盟轉向能源服務商。

 

在武漢、蘇州等地,蔚來換電站正接入電網調峰系統,通過谷時充電、峰時放電賺取電價差。某換電站運營數據顯示,單站日均參與電力交易可增收800-1200元,約佔運營成本的30%。這種「換電站即儲能站」的定位,降低了對車企合作的依賴。

 

第二則是分層次構建補能朋友圈。

 

最新合作模式出現明顯分層:初級層(充電互通):智己等8個品牌僅接入充電網絡;進階層(聯合開發):奇瑞星途計劃2025年Q3推出換電車型,採用蔚來電池包但自建專屬站;核心層(生態共享):僅長安深藍將共享部分高速換電站。

圖/星途與蔚來合作

圖/星途與蔚來合作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這種梯度合作實為務實的退守——當全面標準化遇阻,先以混合模式維持聯盟存在。

 

5.殘局啓示錄:能源基建背后的產業權力重構

 

換電聯盟的集體失聲,本質是新能源汽車產業能源主權爭奪戰的縮影。

 

當車企意識到補能網絡藴藏着比車輛銷售更持久的價值鏈條(如BAAS租用、電網交互、數據服務),便難以接受蔚來主導的標準化體系。

 

正如某機構分析師指出:「特斯拉超充網絡的成功在於其封閉生態的完整性,而蔚來換電聯盟試圖在開放架構中建立標準,必然遭遇傳統制造巨頭的抵抗。」

圖/特斯拉新能源生態閉環體系架構

圖/特斯拉新能源生態閉環體系架構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未來的破局點或許在於金融工具的介入。蔚來BAAS模式已展現出資產證券化的潛力——租約收益權可打包為金融產品,例如用户月付700元電池租金形成的穩定現金流,理論上能支撐百億級REITs發行。若車企能通過電池資產證券化提前收回改造成本,合作僵局或將迎來轉機。

 

當行業將目光聚焦於李斌「3400座換電站」的豪言時,那些簽約后靜默的車企,或許正在實驗室里研發兼顧標準化與差異化的模塊化底盤,或在談判桌上要求數據分成的比例。

圖/模塊化底盤

圖/模塊化底盤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