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羅永浩對談何小鵬:49個信息首次披露

2025-08-28 00:01

來源:YOUNG財經漾財經

AI製圖。

羅永浩對談何小鵬:49個信息首次披露

徐愛之

8月26日星期二,羅永浩上線更新了他與小鵬汽車CEO何小鵬先生,約三小時的對談視頻播客。YOUNG財經從本次對談中,發現一些此前未曾公開談及和展開的信息。

01.

創業、投資、財富

1、何小鵬1999年大學畢業出來工作,兩三年內轉過十幾個崗,干過軟件工程師、軟件測試、軟件運維、客服、方案策劃、售后、售前、產品、創意。

2、何小鵬那時候認為實現財務自由有四個路徑:買彩票、買房子、到好公司拿期權以及創業。何小鵬第一次買彩票中了500塊,之后就沒有再中過這麼多,房子當時雖然不貴但他沒錢,而比較幸運的是他畢業第二年入職亞信,公司給了他1000股的股票但也只夠買當時廣州兩套房。

3、最初創業時,何小鵬還犯了一些融資方面的錯誤,被同行的宣傳放衞星的障眼法欺騙。很多同行在拿投資后,會對外界放煙霧彈,誇大自身估值,這導致何小鵬在融資時產生落差,認為投資人給其估值太低,以至於錯過好幾家應該拿的投資。

4、何小鵬因為不懂融資,所以要找懂行的朋友,於是找到了俞永福。

5、創業初期,何小鵬和夥伴們名片上印的頭銜,只有副職位,比如VP、副總經理之類,而不印CEO、總經理等正職。何小鵬解釋説,因為當時「社會經驗少」,為避免現場拍板決策風險,給自己跟團隊留有商量空間而如此設計。只有當投資人問及、或者后續深入合作后,纔會承認誰是拍板者。

6、曾有老闆請小鵬一對一吃飯,包了個一千方的廳,只擺一桌、有幾十道菜,要求何小鵬當場籤什麼合作協議。何小鵬説當時如果腦子一熱,簽了這個協議「很可能就掛了」,而給自己副總這樣的頭銜,可以避免現場決策。

7、外界可能知道何小鵬創業做UC初期得到網易丁磊80萬元的借款。但這件事情最初是丁磊想投資何小鵬做移動郵件業務,何小鵬在過程中發現瀏覽器用户量比郵件的用户量大得多,便放棄了郵箱轉做UC瀏覽器。不過丁磊的這筆借款還是支持UC過了兩年,后來小鵬還清了這筆錢。

8、賣掉UC瀏覽器何小鵬拿到了紙面上的財富。他認為這種感覺是「既興奮又不知道該怎麼辦」,管理鉅額財富成了難題。他經歷了一些失敗的投資,之后反思要科學看待財富、控制人性。兩三年之后,他纔開始穩定自己的財富觀和投資觀。

9、何小鵬認為自己創業能成功,是因為找對合夥人和投資人,但有運氣成分。他認為合適,意味着合夥人可以「共患難、共成功、共成長」;他們至今仍然保持着良好關係,每年都聚會。

10、在創業做UC瀏覽器之前,何小鵬還成立過一個公司叫做龍園,是個小而美的公司。

11、何小鵬自曝性格暴躁,創業漸漸磨平了他的稜角。第一次跟隨創業期間,他在自己的工位上放着個條子:「如果你想罵人,你明天再罵。」因性格不好、説話簡單、常得罪人,何小鵬后來自我反思、控制,才形成外界認為的好脾氣形象。

12、何小鵬認為,創業者最重要的是把節奏感做好。

13、投資做新能源汽車並不是何小鵬的主動選擇,而是朋友提醒告訴他:每次提及造車的時候你眼睛里有光芒閃爍。

14、何小鵬給出的創業建議是:最好不要做太大。但他也發現矛盾,即有時做到中型的時候,又被逼着往大走,所以創業是很痛苦的事。

02.

關於小鵬汽車

1、何小鵬透露如果今年四季度能盈利,那麼會是小鵬汽車的第一次盈利,儘管只是「季度盈利」。

2、2024年二季度的時候小鵬汽車銷量慘淡,他跟幾十桌人的核心員工吃了幾十頓飯,給大家打氣「四季度我們會變好、為什麼會變好、要做哪些事情能變好、你們要做哪些事情會幫助企業變好」,但吃歸吃,軍心還是散了,大約30%的重要員工離開了小鵬。

3、何小鵬認為小鵬汽車的至暗時刻是2019年和2022年底。前者是因為沒錢,后者是因為自己,他的思考邏輯有很多錯誤。

4、何小鵬不喜歡在公開場合發聲、不喜歡運營自己的社媒,但不得不營業,小鵬不強制公司高管運營個人社媒。

5、何小鵬辦公室的門是錄音室用的雙層隔音門,因為喜歡罵人的王鳳英坐在他隔壁,她罵人很大聲、時間又長,小鵬不想被她影響。同時他也擔心自己在辦公室對下屬發脾氣,可能影響到外面員工的情緒,於是安裝了隔音門。

6、何小鵬透露他們有一個「質量運營中心」,是專門關注過程檢核或者子目標檢核的部門,他認為大型互聯網科技類公司都應設立一個此類部門。

7、何小鵬剛回一線接管小鵬業務時,花了一年多時間調整公司人力架構,90%左右的一級部門都被換掉了。

8、在處理人事變動時沒有引發內外較大震動,是因為何小鵬對人性多了理解,決策和時機都比較合適。很多人主動退休甚至有些拿到榮譽頭銜,主僕盡歡。

9、小鵬汽車最初叫「橙子汽車」,但這個品牌名和商標被一個洗車房註冊了,對方開價兩三百萬轉讓費,小鵬沒錢,於是提交了一些別的品牌名稱,最終「小鵬汽車」獲得了審批。

10、何小鵬説雷軍的小米汽車給了他啓發。譬如小鵬內部一直在説「設計造型,顏值很重要」,但這句話很空。現在,何小鵬認為,「顏值重要」真正體現,是重視「投入」而非説口頭説説,要花時間,花資源,花過程,最后才能產生結果。

11、在新車造型設計方面,何小鵬不是主要拍板人士。為設計出時髦的汽車,他們在設計流程中,增加了用户反饋、採用產品經理負責制、給設計師足夠大的資源和權力,並修改了產品設計決策邏輯,將原來前置的「約束」改為「配合」。

12、最近一年多,何小鵬開始思考、佈局時尚和品味,在科技之外把設計造型做得時髦好看前衞。

13、小鵬P7上市前設計團隊大換血,何小鵬透露造型設計團隊投入非常大,規模差不多有四百多人,其中有很多是海外員工,設計團隊一號位就來自歐洲。

14、何小鵬剖析小鵬汽車品牌定位走過彎路,最開始定位做「有技術基因的公司」,但這個在汽車品牌上缺乏鋭化,也就是沒有聚焦説明是什麼技術,因為技術有太多方面,后來小鵬把品牌鋭化在把自己科技核心告訴外界:自動駕駛技術。

15、現在小鵬把品牌核心收窄到「科技+時尚」,主打年輕用户羣。小鵬説自己不喜歡在品牌定位的長板上給出明確的提法,但想做邊界上的減法、定位鋭化。

03.

關於AI、機器人和飛行汽車

1、何小鵬認為未來的自動駕駛分為:有人開的L4和無人開的L4,這個技術上實現的過程理論上大概要2-5年,用户的接受度大概5-20年。

2、談及AI戰略,何小鵬認為現在很多汽車企業都是「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因為他們只說不做、是假重視,只是單純表態而做得不夠。

3、在一個跟AI相關的行業會上,小鵬現場調查發現幾百個企業中只有三四家會做預訓練,他懷疑這些企業甚至連后訓練都不做。

4、未來五年,物理世界最大的機會是自動駕駛和人形機器人。小鵬想要造機器人的動機是考慮到年邁父親的健康,他希望將來機器人可以替代人類來照顧老年羣體。

5、何小鵬每周都會聽公司內部和外部AI專家對相關論文、研究做報告和解讀,並討論;他對看不懂、聽不懂的內容,會請這些專業人士為他解釋。

6、何小鵬沒有想過退休后的生活。

7、何小鵬認為汽車淘汰賽在五年后就會水落石出,大概有五家國內車企可以勝出,而目前沒有一家企業可以説「拿到了船票」,就算放眼全球特斯拉也面臨新的挑戰。

8、何小鵬認為:中國有很多國產新能源車企有「迷之自信」。

9、何小鵬要做飛行汽車的時候曾邀請過羅永浩,為此還想幫助羅永浩還債,但被老羅拒絕了,理由是如果合不來會不好意思離開。小鵬邀請羅永浩的理由中,有一點是羅做過硬件、遇過挫折還能爬起來。

10、何小鵬的飛行汽車公司,每天要向相關部門申請幾千次公開區域內的產品飛行,每個月試飛產品大概一萬多次,但小鵬坐過的次數有限,也就10次。

11、小鵬飛行產品在研發過程中沒有人犧牲過,只是創始人趙德力摔下過三次並住過院,他們把飛行汽車的安全係數定在電動汽車的3000倍。

12、今年四季度,何小鵬會親自開飛全新的飛行汽車產品。明年會售賣第一批飛行汽車,每台售價100萬左右。

13、小鵬認為自己離做出無人駕駛不遠了,但他只想做硬件軟件,並不想做無人出租車那種運營業務。

14、何小鵬認為小鵬汽車是未來無人駕駛的引領者,其AI算力比別的新勢力公司強大3到10倍。

15、何小鵬非常看重AI,他認為這是未來行業重要趨勢,計劃在AI方面保守估計要每年投入500億:300億元投入在AI上,200億在硬件和其它相關軟件上。如果這樣算,最起碼每年要有5000億元的收入,而且這個數字還僅限於自有公司而非合資公司的,小鵬管這個數字為「淨重」數值。因此小鵬要做高利潤的生意,而非低利潤大規模的生意。

16、何小鵬做AI的思路是,有取捨地做。數字世界的基座不做,而是選擇做物理世界的基座、應用和Infra,比如汽車自動駕駛、汽車的VLM(即汽車大腦)還有機器人。

17、何小鵬認為發展AI的核心不能靠融資,而是自我賺錢。他認為就算融資幾十億美金,研發費一年就花掉了,有自我賺錢能力才能在AI領域快速發展,否則絕無可能。

18、何小鵬對新技術出現兩三年就被顛覆的態度是,這很困難,因為「數字產業十年能做到就很好了,實體世界需要數倍的時間」,車的新技術之所以會快是因為汽車這個事情商業價值太大了。

19、何小鵬對通用人工智能到來后人類跟AI的命運,持悲觀態度。

20、最后何小鵬説哪怕汽車做得圓滿了,還有很多別的事情要做,「這個社會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或立場,不代表新浪財經頭條的觀點或立場。如因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需要與新浪財經頭條聯繫的,請於上述內容發佈后的30天內進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