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7 22:29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高江虹 實習生蔣中陽
在國內酒店行業復甦動能放緩、核心指標承壓的2025年,亞朵集團(NASDAQ:ATAT)憑藉「住宿+零售」雙輪驅動模式,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第二季度財報。
8月26日晚間,亞朵披露2025年第二季度業績:淨收入同比增長37.4%至24.69億元,調整后淨利潤增長30.2%至4.27億元,調整后EBITDA增長37.7%至6.1億元。加上第一季度的業績,2025財年前六月亞朵集團累計收入43.74億元,較去年同期32.65億元增長33.96%。累計淨利潤6.68億元,較去年同期的5.62億元也增長了19.02%。
亞朵財報中最醒目的增長數據來自零售業務,第二季度零售收入為9.65億元,同比增長80%。不過,主營住宿業務RevPAR的持續降低為其業績前景蒙上陰影。
中高端賽道的差異化競爭
2025年第二季度,國內酒店行業步入理性復甦。
根據STR數據,2024年中國內地酒店RevPAR、ADR和OCC分別同比下降6%、4%和2%,反映出供需失衡壓力。亞朵與華住在這一背景下采取截然不同的戰略:華住依託規模優勢和下沉市場擴張,亞朵則深耕中高端市場,憑藉零售業務構建多元化收入壁壘。
亞朵二季度財報顯示,其在營酒店數量達到1824家,同比增長29.2%,客房總數21.3萬間,同比增長30.7%。管道內待開業酒店816家,顯示其擴張勢頭不減。亞朵3.6版本優化商旅場景便捷性與舒適度,首批酒店已開業;4.0版本通過空間美學與屬地文化融合,首店RevPAR超710元,目前已開業超30家,管道項目超60個。高端品牌薩和酒店深圳旗艦店5月28日開業,首月RevPAR超800元,未來將聚焦一線及新一線城市核心商圈。
亞朵首席執行官王海軍在業績分析會上表示「儘管行業承壓,亞朵通過產品迭代和零售業務創新保持營收增長,但RevPAR下滑反映了市場競爭加劇和消費降級的雙重挑戰。」
據悉,亞朵集團住宿業務核心指標承壓,平均可出租客房收入(RevPAR)降至343元,同比下降4.4%,日均房價(ADR)降至422元,同比下降4.1%,入住率(OCC)降至76.4%,同比下滑2個百分點。亞朵集團副總裁吳健鋒預計三季度RevPAR仍將承壓,但降幅會收窄。
相較之下,行業龍頭華住集團(NASDAQ:HTHT;01179.HK)則憑藉規模優勢展現更強韌性。華住第二季度收入增長4.5%至64億元,歸母淨利潤增長44.7%至15億元。在營酒店總數達12137家,同比增長18%,客房總數118.5萬間,同比增長18.3%,新開業595家酒店,經濟型和中檔酒店佔比分別達44%和42%,中高端佔比提升至7.3%。華住第二季度 RevPAR同比下降3.8%至235元,ADR下降1.9%至290元,OCC下降1.6個百分點至81%。
華住首席執行官金輝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華住通過全季、桔子酒店等品牌迭代和下沉市場佈局,確保了入住率優勢。規模化帶來的供應鏈效率和數字化工具是我們應對挑戰的關鍵。」金輝進一步指出,華住通過精準商圈規劃和數據驅動選址,在強一線城市可實現單一百店規模,如全季在上海已超200家,桔子酒店近日在京規模也突破了100家。
零售成就「第二曲線」
零售業務成為亞朵業績的最大亮點。二季度零售GMV達11.44億元,同比增長84.6%,其中「618購物節」GMV達5.78億元,同比增長86.1%。
自2022年以來,亞朵零售業務佔比快速攀升,2024年三季度零售收入已達自營租賃酒店收入的2.5倍,毛利率高達52.7%,遠超主營業務的毛利率。2025年第二季度亞朵零售收入為9.65億元,上年同期為5.37億元,同比增長近80%。
零售業務的爆發式增長不僅彌補了住宿業務的疲軟,還通過場景營銷強化了品牌文化。2025年一季度,亞朵註冊會員數突破9600萬,同比增長35.4%,CRS渠道銷售間夜佔比達65.1%,顯示出強大的用户黏性和品牌力。
與行業內其他酒店集團嘗試的多元化服務如餐飲、咖啡等相比,亞朵的零售業務在規模和盈利能力上更為突出。華住的多元化嘗試如酒店+文旅服務尚未形成亞朵零售業務般的規模效應。而亞朵通過「場景+零售」模式,將酒店體驗延伸至家居消費,構建了高口碑的品牌生態。
例如,西安大雁塔亞朵酒店通過「盛唐文化IP」改造,RevPAR提升至680元;新加坡烏節路亞朵酒店第二季度開業,採用「新中式美學+智能客控」模式,入住率達85%。通過海外倉向東南亞出口枕頭、牀墊等產品,Q2跨境GMV達1200萬元,毛利率較國內高8個百分點。這種多元化收入結構不僅對衝了住宿業務的RevPAR下滑,還為亞朵估值邏輯從傳統酒店企業向消費科技平臺轉變提供了支撐,為資本市場普遍看好。
中高端市場也成紅海
無論是華住集團還是亞朵集團,RevPAR的下降意味着行業將走向更深的紅海。
同程研究院首席研究員程超功指出,相比較2019年底的33.8家酒店,2024年底我國酒店門店數量達34.87萬家,酒店客房數量也從不到1762萬間攀升至1764萬間,幾年內增加了1萬多家酒店,2萬多間客房。酒店供給大幅增加,必將帶來更為殘酷的競爭與廝殺。
中高端市場也早已從藍海轉向紅海,各酒店集團為吸引加盟亦各出奇招。華住通過收購城際酒店等國際品牌和推出桔子水晶、漫心等本土化中高端產品,並以強悍的供應鏈低成本高性價地搶佔市場份額。華住首席運營官沈怡均向記者表示,「消費者越來越追求‘好而不貴’。華住聚焦核心需求,通過規模化降低造價至11萬元/間,確保投資回報。」
而亞朵集團除了零售業務的突圍,其「療愈酒店」主題房融合冥想課程和助眠香薰,入住率較普通房型高15%,溢價達20%。不過,亞朵的挑戰在於如何平衡「精品化」與「規模化」。
其4.0版本酒店雖然在高端市場表現亮眼,但高投資成本可能讓加盟商望而卻步。另外亞朵的零售業務雖為其業績注入強勁動力,但過度依賴零售可能使其偏離酒店行業的核心業務。
此外,其快速擴張帶來的管理挑戰在此前杭州「醫院枕套」事件中已經充分暴露,王海軍表示會將會對在營門店的經營、體驗不同維度進行動態評估,主動淘汰不符合標準的酒店。他透露今年上半年已經關店34家,預計全年關店70-80家。「這個行業最終要從規模轉向質量的競爭」,王海軍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