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險資入市的「陽謀」:去年看懂的都發了

2025-08-27 22:36

(來源:藏金洞)

洞主江湖説我説的可能都是錯的,但值得你去探索和反思。

親愛的藏金洞友們:

我有個專買銀行股的朋友老張,從去年 9 月行情爆發后,在飯局上已經不是「揚眉吐氣」那麼簡單了,簡直快被捧上神壇了。

為啥?

因為那幫最聰明的「大鱷」——保險公司,今年的動作已經不是「猛」和「狠」能形容的了,簡直是「瘋」!

我跟老張説:「你真的是運氣好,你那點倉位,跟人家比就是毛毛雨。你知道嗎?

到今年8月份,險資對銀行股的舉牌就干了10多次,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在香港!

光是8月,平安兩周之內就連續增持了農行和郵儲的H股!這頻率,簡直是機關槍掃射!」

#洞見 #險資 #資產配置 #銀行股 #價值投資

老張聽得兩眼放光:「乖乖,這是什麼打法?」

你看,當普通人還在為A股的三千點糾結時,資本的巨輪早已鳴笛起航,駛向了更廣闊的「價值窪地」。

這背后,已經不是簡單的「資產配置」,而是一場疊加了會計準則、跨境套利和宏觀預期的立體化戰爭。

狂潮再起:從A股到H股的「大遷徙」

回顧歷史,險資對銀行股的愛,由來已久,但打法卻在悄然進化。

2015年,「萬能險」野蠻生長,險資手握重金,加上監管把權益投資上限從25%提高到30%,於是發動了第一次密集衝鋒。

那時的戰場,主要還在A股,銀行股因其盈利穩健、牌照稀缺而備受青睞。

2020年,疫情疊加「資產荒」,監管又把權益投資上限放寬到45%。

險資們發現,港股的銀行股簡直是「價值窪地」,平均股息率高達5%-7%,農行H股更是高達7.0%!

於是,國壽二次舉牌農行H股,開啟了南下的序幕。

到了2024年,畫風又變了。A股的無錫銀行杭州銀行被舉牌的同時,更多的險資把目光投向了估值更低、舉牌成本更低的港股銀行。

而今年,2025年,則徹底演變成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大遷徙」,主戰場已經全面轉向了香港!

數據不會騙人。

今年以來,險資對銀行股的舉牌中,有90%都發生在港股市場!

平安人壽把招商銀行H股買到了持股超15%,8月7日增持郵儲銀行H股,8月18日平安資管又加倉農業銀行H股;

弘康人壽更是把鄭州銀行H股的持股比例從15.27%一口氣買到了20.10%!

瑞眾人壽、新華人壽也紛紛下場,分別舉牌了中信銀行H股和杭州銀行A股。

為什麼如此瘋狂地涌向H股?

三個字:太香了!

  1. 股息更高

    :同一個爹媽生的,待遇卻不一樣。比如農業銀行,H股的股息率能到7.0%,A股才5.8%。

  2. 税收優惠

    :只要持股滿12個月,股息收入能免繳企業所得税。這是國家給長線資金的「大紅包」。

  3. 成本更低

    :H股的盤子相對小,用更少的錢就能達到舉牌線(佔H股股本5%即可),四兩撥千斤。

你看看這個數字就明白了:當前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已經跌到了可憐的1.78%。

而H股銀行股,就像一個遍地是黃金的價值窪地,正敞開懷抱。

這已經不是簡單的投資,這是戰略級的資產轉移。

規則之變:「利差不夠,股票來湊」

光便宜還不夠,險資之所以敢這麼明目張膽地大舉買入權益資產,還得感謝一個「神助攻」——新的會計準則(IFRS9)。

這玩意兒,簡直是為險資量身定做的「祕密武器」。

怎麼説呢?

以前,保險公司買股票,最頭疼的就是股價波動。

今天漲明天跌,利潤表就像坐過山車,年底沒法跟股東交代。

但新的會計準則給他們開了一個「后門」。

他們可以把像銀行股這種以收取股息為目的的長期投資,放到一個叫「FVOCI」的科目里。

説人話就是,這部分股票的日常漲跌,不影響我的利潤表!

只有每年收到的白花花的現金分紅,纔會計入當期利潤。

這一下,就等於給險資穿上了一件「金鍾罩鐵布衫」。

他們可以忽略短期的股價波動,心安理得地當一個「包租公」,每年坐等收租(股息)。

「利差不夠,股票來湊」,這句行話,就是當下最真實的寫照。

藏寶圖4.0:獵殺範圍正在擴大

好了,洞友們,現在邏輯鏈條已經非常完整了。

險資的「藏寶圖」也已經升級到了4.0版本。

他們的獵殺範圍,正在從我們熟知的領域,向更深處蔓延。

他們的打法,是一套精密的「組合拳」:

首先,是「靜態高股息」的重裝部隊。

這是主力,專門配置那些當前股息率就很高的大型銀行、水電、運營商。

工行、建行、郵儲、農行,都是他們的重點目標。

這部分資產,是壓艙石,是基本盤,保證了組合的穩定現金流。

其次,是「動態高股息」的特種部隊。

這部分倉位,會去精選那些分紅比例還有提升空間的消費、製造板塊,甚至連港股的煤炭、油氣、港口這些周期股,因為估值被打到了地板上,也進入了他們的狩獵範圍。

而最新的動向是,他們的觸角已經開始伸向兩個新領域:

  1. 優質區域性銀行

    :比如蘇州銀行、常熟農商行這類,股權分散、資產質量紮實,是下一個可能被「圍獵」的目標。

  2. 保險同業股

    :自己人也買!比如平安舉牌太保H股。這傳遞了一個強烈的信號:我們自己最懂這個行業的價值,現在就是地板價,不買等何時?

魯迅先生曾説:「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在投資的江湖里,險資正在走出一條全新的路。

這波舉牌潮,已經從過去的周期性行為,演變成了一場深刻的、長期的戰略配置。

這是監管引導、資產荒壓力和新會計準則三股力量匯合在一起,共同催生的一場資產配置的深刻變革。

我預判,這個趨勢至少還會持續兩到三年,而且標的會越來越多樣化。

當然,世界上沒有穩賺不賠的買賣。

最大的風險,在於宏觀經濟。

如果經濟超預期下滑,銀行的資產質量惡化,那麼所謂的「高股息」也將成為無源之水。

但無論如何,在這樣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尋找確定性,本身就是最大的智慧。

險資用萬億資金告訴我們:與其在迷霧中追逐虛無縹緲的風口,不如迴歸常識,擁抱那些能持續為你創造現金流的核心資產。

這,或許纔是穿越迷霧的唯一燈塔。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