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國海油2025年中期淨利潤695億元 天然氣產量大增12%

2025-08-27 22:15

8月27日,中國海油(600938.SH;00883.HK)發佈2025年上半年業績報告。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總營業收入2076.08億元,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淨利潤695億元;油氣淨產量達到384.6百萬桶油當量,成本維持26.94美元/桶油當量;天然氣產量實現146.4億立方米,同比大幅增長12%。

在布倫特原油期貨均價同比下跌15.1%的背景下,中國海油通過增儲上產的確定性、成本管控的穩定性與綠色轉型的前瞻性,歸屬於母公司淨利潤僅下滑13%,好於多數國際同業公司,交出了「逆周期穩健發展」答卷。

逆周期韌性凸顯 產量與成本形成「雙支撐」

2025年上半年,國際原油價格震盪下行,WTI、布倫特原油期貨均價分別跌至67.52美元/桶、70.81美元/桶,同比跌幅均超14%,行業整體面臨「量價齊壓」的挑戰。但從中國海油的核心數據看,其抗風險能力已形成明確支撐,核心體現在產量與成本的雙重穩定上。

產量端實現歷史同期突破,油氣淨產量達384.6百萬桶油當量,同比增長6%,國內外產量均創同期新高。這一成果並非偶然,而是公司「穩定老油田、加快新油田、拓展低邊稠、強化天然氣」核心戰略的落地兑現。其中,渤中26-6油田開發項目(一期)、文昌9-7油田開發項目,以及巴西Buzios7、Mero4等10個重點油氣田順利投產,不僅為產量增長提供了直接支撐,更充分展現了公司卓越的項目執行與落地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油氣產量整體突破的同時,公司天然氣業務表現尤為亮眼:天然氣產量146.4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2%,顯著跑贏行業平均增速,成功塑造第二增長曲線。具體來看,東方29-1氣田開發項目、東方1-1氣田13-3區開發項目先后投產,深海一號、渤中19-6等在產大氣田產量持續攀升。隨着深海一號二期天然氣項目全面投產,「深海一號」大氣田高峰年產氣量有望超過45億立方米,未來將成為中國最大海上氣田,進一步強化公司天然氣供應能力。

成本端則保持國際競爭力,桶油主要成本穩定在26.94美元/桶油當量,略低於去年同期,為公司維持盈利空間築牢了基礎。中國海油堅持「成本領先戰略」,一方面以油氣田全生命周期管理為核心,將「花錢必要效」原則深度融入項目開發、生產運營的每一個環節;另一方面主動對標國際一流企業,不斷迭代提質增效措施,推動效益最大化目標落地。尤為關鍵的是,科技創新為降本提供了核心支撐——高效開採技術、高效勘探技術大幅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有效控制了桶油成本。

業內人士指出,從行業視角看,這種「產量增長+精益化成本控制」的組合,打破了傳統油氣企業「靠油價吃飯」的單一盈利邏輯。與去年同期相比,公司歸母淨利潤降幅小於油價跌幅,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淨利潤695億元,展現出「以量補價、以本穩利」的成熟經營模式。

增儲上產、科技創新、綠色協同 構建增長邏輯

對於能源企業而言,長期戰略是發展的核心支撐。中國海油圍繞增儲上產、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多維度搭建可持續發展框架,長期發展價值凸顯。

上半年,中國海油增儲上產步伐持續發力,勘探方面,中國海油已獲得5個新發現,成功評價18個含油氣構造:國內海域斬獲錦州27-6、曹妃甸22-3、潿洲10-5南等新發現,順利評價秦皇島29-6、陵水25-1等含油氣構造;在海外,圭亞那深水立體勘探持續增儲,公司首次簽署哈薩克斯坦勘探新區塊石油合同,進一步拓寬了國際資源佈局的邊界。

中國海油已在戰略展望中明確披露,2025年擬投入資本開支1250億至1350億元。不僅為全年產量目標提供了堅實保障,也提前為后續產量增長預留了空間,為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上半年公司資本支出完成情況良好,達人民幣576億元。

在增儲上產築牢根基的同時,科技創新始終是中國海油穿越行業周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中國海油不斷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全力培育海洋能源新質生產力,助力「聚力攻堅戰略性新興產業」目標落地。

科技創新與數智化層面,中國海油通過推廣先進地球物理技術提升深層地震資料品質,規模化應用智能注採技術控制中國海上油田自然遞減率至9.5%,全面推進優智鑽完井建設實現示範項目提速26%。這些技術突破不僅直接降低開採成本,更持續提升儲量動用率與採收率。同時,「深海一號」智慧氣田獲評中國首批卓越級智能工廠,AI+衞星遙感+無人裝備的組合實現對溢油的精準溯源和對臺風災害高效應急響應,進一步強化了安全生產與運營穩定性。

為實現從「海洋油氣」向「海洋能源」的產業升級,中國海油將油氣與新能源融合發展,並積極探索海上風電和海洋油氣相關全產業鏈條,推動綠色轉型邁出堅實步伐。生產端,公司通過規模化應用永磁電潛泵、精益用電管理(如秦皇島32-6油田節電約1800萬千瓦時)、綠電替代(上半年綠電發電量超9億千瓦時,「海油觀瀾號」為文昌油田羣供綠電)等措施降低碳排放;產業端,公司落地中國海上首個CCUS項目(恩平15-1平臺),並規劃在渤海油田建成中國北方海上最大CCUS中心,推動二氧化碳產、注、儲一體化運作;加快開發近海優質海上風電項目,積極儲備遠海優質資源,為行業綠色發展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實踐樣本。

這一系列動作與國家戰略形成深度契合。《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範行動,推動深海科技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分析人士指出,這一表述標誌着深海科技從科研探索向產業化應用的戰略升級。政策的推進將為公司持續深化科技創新、加速綠色轉型,進一步聚焦海洋能源開發、培育新質生產力創造有利發展條件。

從短期回報到長期成長 雙維度凸顯投資價值

業內人士表示,基於短期業績表現與長期戰略佈局,從資本市場視角評估,中國海油的投資價值可拆解為「短期確定性回報」與「長期成長性空間」兩大核心維度,綜合吸引力顯著。

短期來看,公司的股東回報機制具備較強吸引力。公司一貫重視股東回報。分紅層面,2025-2027年將支付率提升至不低於45%,進一步增厚股東收益;董事會擬派發2025年中期股息,每股金額為0.73港元(含税),股息支付率達45.5%;根據上交所倡議要求,公司從提升經營質量、增加投資者回報等六個方面制定了年度「提質增效重回報」行動方案,將提質增效與投資者回報納入常態化經營管理。對於保險、社保基金等追求穩定現金流的長線資金而言,能夠在市場波動中有效對衝風險,具備較強的配置吸引力。

長期來看,公司的成長邏輯清晰,機構認可度持續攀升。光大證券在研報中明確指出,看好公司高質量「增儲上產」的潛力與優異的成本控制能力,認為公司業績有望穿越油價周期實現長期增長,並維持「買入」評級。長江證券研報指出,中國海油油氣淨產量穩步提升,成本優勢顯著。對比國內同行業非國企以及海外同行業企業,中國海油估值仍有較大提升前景,估值或將持續修復。

分析認為,從產業趨勢看,全球能源安全需求仍在上升,中國海油作為國內海上油氣開發的領軍企業,將直接受益於這一趨勢;同時,做強做優做大油氣基本盤的前提下,公司積極佈局科技創新、加速探索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將為公司打開新的成長空間。

中國海油在2025年上半年交出的業績答卷,不僅充分印證了企業應對市場挑戰的綜合實力,更為中國海洋能源產業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面對下半年的發展,公司董事長張傳江表示:「公司將保持戰略定力,持之以恆抓好安全生產,確保完成全年工作任務,奮力推動海洋能源事業高質量發展邁向新臺階。」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