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7 19:47
(來源:鋼鐵冶金)
2024年,中國粗鋼產量10.05億噸,在全球佔比53.38%,連續5年成為十億鋼鐵大國。產量榜TOP10中,中國鋼企獨佔6席。在產量這塊,中國鋼鐵恐怖如斯。
這還是全國到處在抓過剩產能、落后產能的大環境下實現的。不過中國鋼企也同時存在大而不夠強、產量多而不賺錢的阿喀琉斯之踵。
在淨利潤這塊,中國最掙錢的四家上市鋼企(寶鋼、中信特鋼、南鋼、華菱鋼鐵),24年的淨利潤加在一起,卻還沒有日本排第一的日本製鐵高。
上世紀末,日本製鐵也曾遇到過產能過剩的情況,2018年甚至出現嚴重虧損。但短短几年,日本製鐵就成功扭虧為盈、大賺特賺,還出資149億美元收購了美國鋼鐵(USS)。
日本製鐵24年粗鋼產量3964萬噸,而中國寶武集團的產能則高達1.3億噸,但日本製鐵的淨利潤竟然如此之高,究竟是咋搞的呢?
日本之石,可以攻玉?
在戰后的1946年,彼時的日本不説是回到石器時代,那也是徹底去工業化和城市化了。當年,日本鋼產量只有56.4萬噸,而美國同期則高達6600萬噸。
不過,日本鋼鐵產業很快就吃到了朝鮮戰爭爆發、國內工業化城鎮化推進,以及全球化的紅利,在1946~73年間迎來爆炸式增長。到1973年,日本鋼鐵產能達到巔峰,產量高達1.19億噸。
順便説一句,1950年,日本製鐵(現在日本製鐵的前身)被美國強制拆分為八幡制鐵與富士制鐵兩家企業。二戰期間,日本製鐵的八幡制鐵所,是日本重要的鋼鐵生產基地,説是軍國主義的戰爭引擎也毫不為過。
到了1970年,八幡制鐵和富士制鐵又重新合併成新日本製鐵。今天的日本製鐵官網上,隻字不提自己二戰期間干了啥,正如很多戰前就成立的日本企業那般。
彼時日本比較強的鋼鐵企業共有5家,分別是新日本製鐵、NKK(日本鋼管)、川崎制鐵、住友金屬和神户制鋼。其中NKK與川崎制鐵在02年合併爲JFE,2012年,新日本製鐵跟住友金屬合併,后於19年更名為如今的日本製鐵。
從73年開始,一直到2003年,日本鋼鐵產業歷經兩次石油危機、廣場協議簽訂和泡沫經濟破裂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也曾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
三十年間日本社會風貌掠影
(圖:壹圖網)▼
面對經營條件惡化,日本鋼鐵企業發了這麼幾招:
首先是從上游鐵礦石入手,因為鍊鋼的成本里,光鐵礦石就佔了約40~50%,用量還特別大。只要能買到便宜的鐵礦石,鋼鐵生產成本就能降下來。
日本鋼鐵企業的辦法,是深度介入鐵礦資源的投資與控股,成功以低成本搞到長期供應鐵礦石渠道。
當前全球鐵礦石供應,主要被力拓、淡水河谷、必和必拓、福德士河四大礦商控制的。資源匱乏的日本,每年都必須要進口大量鐵礦石。
因此,早在04年,新日本製鐵就跟必和必拓、力拓簽訂了合作協議,06年又搞定了淡水河谷,成功解決了鐵礦石成本問題。
日本製鐵名古屋制鐵所的夜景
(圖:dai@LandscapePhotoGallery)▼
其次則是集中主要資源搞產業升級,增產諸如電工鋼、鍍鋅板、鍍錫板等高附加值鋼材,減少如建築用鋼等低附加值鋼材的產能。
日本製鐵名古屋制鐵所
(圖:ins@star_roman_)▼
一年內扭虧為盈
2019財年,日本製鐵虧損高達4061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94.5億元)。面對鉅額虧損,日本製鐵拿出了「開源節流」的改革方案。
第一板斧先揮向自己,關停高爐4座、讓高爐提前進入檢修階段、給員工放無薪假,還有就是調整、重組生產線與企業,從而降低成本。
高爐是用來將鐵礦石煉成生鐵的設備,往高爐里加入鐵礦石、焦炭和石灰石等原料,在高温下,鐵礦石發生還原反應,融化為鐵水,而鐵礦石中的雜質如二氧化硅、磷、硫等雜質,則會與熔劑石灰石一起融化為爐渣。
日本製鐵關西制鐵所的高爐
(圖:X @moonstarsteel)▼
高爐有個特點,一旦燒起來了就不能輕易關停,必須24小時連軸燒,關停往往比持續燒下去經濟損失要更大。由此可見,日本製鐵的改革決心不可謂不大。
在人員成本這塊,1992年日本製鐵共有3.73萬名員工,到了2015年就只有1.43萬人了。員工規模降低意味着勞動生產率上升,人均粗鋼產量從約677噸/人,增加至約2000噸/人。
在生產車間上班的甜妹
(圖:nikkei)▼
第二板斧還是揮向自己,即「以盈利為導向生產」,優先生產高附加值、高利潤率的產品訂單,同時降低利潤率低的鋼鐵產能。
舉個例子,常規薄板鋼材的價格是2萬元/噸,而1噸厚度僅為0.015毫米的「手撕鋼」則高達150萬元。
特殊鋼就是具備特殊的化學成分、使用特殊工藝生產、具備特殊的組織與性能、可以滿足特殊需求的高性能合金鋼。
比如説碳素工具鋼、合金工具鋼、高速工具鋼、軸承鋼、彈簧鋼、耐熱鋼等等,就是比較常見的特鋼。特殊鋼附加價值高,賣得多,掙得就更多。
2020年,日本粗鋼總產量為8318.65萬噸,其中含特殊鋼1743.62萬噸,特殊鋼產能佔比約20.96%;相比之下,同年我國粗鋼總產量則是106476.65萬噸,其中含特殊鋼13107.16萬噸,特殊鋼產能佔比僅為12.31%。
至於第三板斧,則是揮向客户,就是跟客户協商,提高長期協議銷售的鋼材價格。這招雖然會引起豐田等長期合作大客户的不爽,卻實打實地提升了收入。
日本製鐵九州制鐵所的厚鋼板
(圖:city.oita.oita.jp)▼
三板斧下來,日本製鐵僅用了1年時間就扭虧為盈,利潤達到113億日元(約合人民幣5.61億元)。
到了2021財年,利潤則直接起飛到8409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02.75億元),僅僅2個財年就實現了從鉅虧到大賺。
日本製鐵的復興,背后其實是日本鋼企在面對中國的產能優勢時,着重在中高端鋼材領域發力。
中國鋼企,路在何方?
中國四大巨頭,加起來比不過日本製鐵,憑什麼?中國四大鋼鐵巨頭(寶鋼、中信特鋼、南鋼、華菱鋼鐵)淨利潤總和不及日本製鐵,主要有以下原因:
原料成本優勢日本製鐵通過參股或控股全球鐵礦石巨頭(如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鎖定長期低價鐵礦石供應,有效控制成本。而中國鋼鐵企業高度依賴進口鐵礦石,國際礦價波動直接影響利潤。
產品結構差異日本製鐵專注於高附加值鋼材(如電工鋼、鍍鋅板、特殊鋼等),佔比超20%,產品單價高、利潤率高。中國鋼鐵企業仍以建築鋼材為主,低附加值產品佔比大,利潤空間有限。
產能與市場集中度日本製鐵在國內佔據絕對市場份額,通過整合資源、淘汰落后產能,實現高效運營。中國鋼鐵行業集中度低(前十大企業集中度僅40%),企業間低價競爭激烈,內卷嚴重。
技術創新與高端化日本製鐵長期投入技術研發,掌握高端鋼材生產技術,為豐田等車企提供核心材料。中國雖在部分領域取得突破(如寶武的LNG船用殷瓦鋼),但整體高端產品佔比仍較低。
國際市場策略日本製鐵通過出口消化過剩產能,且注重穩定價格。中國鋼鐵出口量增價跌,面臨貿易摩擦(如越南、韓國反傾銷),利潤空間被壓縮。
啟示:中國鋼鐵行業需加快產業升級,減少對低附加值產品的依賴,加強鐵礦石資源佈局,提高行業集中度,同時加大高端技術研發投入,提升國際競爭力。
近期,日本製鐵CEO橋本英二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中國鋼鐵企業的利潤只有日本製鐵的幾分之一,並稱「由於中國的低價攻勢,鋼鐵製造商目前正處於非常困難的境地」。
據第一財經報道,根據中日主要鋼鐵企業2024年的財務報告,日本製鐵在去年一年的歸母淨利潤為3502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69億元);而中國最賺錢的前五大上市鋼鐵企業,淨利潤分別為73.62億元(寶鋼股份),51.26億元(中信特鋼),22.61億元(南鋼股份),20.32億元(華菱鋼鐵),14.9億元(久立特材)。這意味着,中國前四家最賺錢的上市鋼企2024年的淨利潤之和,不敵日本製鐵一家。
在2021年,寶鋼股份曾是全球最盈利的鋼企,當時淨利潤高達236.32億元。但最近幾年,寶鋼雖依然是中國最賺錢的鋼企,但利潤卻在逐年下滑,2024年的淨利潤只有日本製鐵的四成。
從粗鋼產量看,《世界鋼鐵統計數據2025》顯示,2024年,中國寶武集團以超過1.3億噸粗鋼產量位居榜首,鞍鋼集團居第二,此外,中國的鋼鐵企業河鋼、沙鋼、建龍、首鋼也位列世界前十。
日本製鐵2024年的粗鋼產量達3964萬噸,在今年6月完成對美國鋼鐵的收購后,其最新的粗鋼產能達到5782萬噸,在鞍鋼集團之后,位列全球第三。
為何日本製鐵的淨利潤高於中國的鋼鐵企業?蘭格鋼鐵網研究中心副主任葛昕認為,這與日本製鐵在原料成本,產品結構等方面的優勢有關。日本的鋼鐵企業早年間通過參股或控股海外高品位的礦石資源,在原料成本上佔據很大的優勢,而更多生產高端鋼材,也讓企業獲得更高的利潤率。
早在1990年代初,日本房地產泡沫破滅,建築用鋼需求大幅下降,日本的鋼鐵企業就開始調整產品結構,增加厚板、結構鋼、不鏽鋼、高強鋼等品種鋼產量,通過技術升級,專注於生產高強度、耐腐蝕的特種鋼材,包括汽車用高強鋼和電子設備用精密鋼材等。如今,日本製鐵不僅是日本最大的鋼鐵企業,也是眾多高端製造企業的鋼材供應商,包括豐田、本田等在內的汽車廠商所需要的高端鋼材,大都由日本製鐵供應。
雖然中國的鋼鐵企業近年來也在調整產品結構,但依然有大量的建築鋼材產能,與此同時,中國在1996年突破1億噸,成為全球第一大產鋼國后,粗鋼產量仍在逐年增加,如今已經突破十億噸大關。
相比之下,日本和韓國的鋼廠一直在縮減產量,從去年到現在,日本製鐵的國內產量就砍了三分之一,韓國浦項制鐵在國內的產量也砍了一半,並嚴格遵循有正向利潤才生產銷售的原則。此外,日本製鐵和韓國浦項在本國都已佔據了絕對大的市場份額,而中國的前十大鋼鐵企業2024年的集中度只有40%,可以説目前的國內市場已經到了充分內卷的階段,大多數鋼廠還是在同質化競爭,以前是建築鋼材同質化,現在連板材也快要殺成紅海了,比如高端品種冷軋產品去年就一直在跌價。
面對行業下行等問題,今年上半年國內鋼企堅持「三定三不要」原則,努力踐行自律控產穩市場,鋼企利潤總額同比實現了大幅增長。據中鋼協統計,上半年,會員鋼企營業收入為29985億元,同比下降5.79%;營業成本為28055億元,同比下降6.83%;利潤總額為592億元,同比增長63.26%;銷售利潤率為1.97%,同比上升0.83個百分點;虧損面為23.86%,同比下降18.19個百分點。可以説,今年上半年鋼鐵行業自律控產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對於鋼鐵行業「反內卷」,中鋼協會長,首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趙民革表示,未來一段時期內,鋼鐵行業面臨的主要矛盾仍是總供給與總需求不平衡的矛盾。在產能治理新政尚未系統化、明晰化的背景下,鋼鐵行業應凝心聚力、多措並舉、精準發力,強自律、「反內卷」,促進行業平穩有序、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區域和品種自律。隨着建築業鋼材需求持續下降,鋼筋屬地化銷售趨勢更加明顯,同時鋼筋依然是鋼材市場重要的流通材、鋼材價格的標杆,以省域模式深入開展鋼筋市場自律;着力推進汽車板、船板、無縫鋼管等重點品種自律工作,維護品種市場平穩運行;繼續堅持「三定三不要」原則,號召企業自律控產穩價格。
對於鋼鐵行業下半年發展形勢,趙民革認為,近期在美國發動全球關税戰的背景下,外貿形勢嚴峻複雜,但國內刺激消費的政策力度也可能進一步加大。我們相信,隨着一系列穩經濟政策的落地實施,國民經濟有望繼續實現穩中向好,經濟結構進一步穩中向優。預計下半年鋼鐵行業總體仍將保持平穩運行,鋼材出口形勢下半年或將面臨更多挑戰。鋼鐵業須根據下游需求變化適時進行調整,努力保持合理供需動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