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大美北京|北運河管理處錨定三大關鍵點 持續創新實施精細化水務治理

2025-08-27 20:08

轉自:北京青年報客户端

閘站實現無人化或少人化管理,魚類避難棲息場所在排水口處建立,市民掃碼可走進宋莊蓄滯洪區二期觸摸運河水務的脈搏……隨着大量先進技術被引入水務治理,北京市北運河管理處以「智慧、生態、開放」三大關鍵詞為錨點,打破傳統水務治理的邊界,讓古老運河在精細化治理中煥發兼具「安瀾底氣」與「民生温度」的新生。

北運河水鳥種類已達到200余種

宋莊蓄滯洪區二期濕地內荷花滿池 攝影/本報記者 解麗

宋莊蓄滯洪區二期濕地內荷花滿池 攝影/本報記者 解麗

從「被動響應」到「主動預見」

科技重構水務治理邏輯

今年汛前,軍屯攔河閘在原地「重生」,實現閘站自動化、管理智慧化的提質升級。用北運河管理處科技科郭昊淼的話來講,軍屯攔河閘的拆除重建,讓北運河的「水務大腦」更加聰明。

據瞭解,軍屯閘由攔河閘與進水閘兩座閘室組成,多年來承擔着防洪排澇、水系連通、水資源調配等重要功能。隨着城市水網調度精度和國家水質考覈要求的不斷提高,老閘調控能力不足、設備老化等問題逐漸凸顯。2024年3月,軍屯攔河閘改建工程全面啟動,今年6月改造完成。

改造完成后的軍屯閘,深度融合了BIM(建築信息模型)+GIS(地理信息系統)、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通過構建一套包含河道空間三維模型、工程建築物及構築物模型、工程設施及設備模型的「工程一張圖」,實現對水位、流量、閘門開度等關鍵參數的實時感知與精準調控。「該閘站還構建了水利調度模型,通過該模型不斷優化水資源調配、防汛預案編制和水閘精準控制方案。為實現閘站的少人化,甚至無人化的運行管理模式提供有力支撐。」郭昊淼解釋説。

軍屯閘的改造是北運河智慧水務建設的一個縮影。據瞭解,近年來,北運河管理處以數字孿生技術為核心,持續推進「數字孿生大運河通航船閘」先行先試項目。通過對閘站、河道、水利設施進行高精度建模,融合物理設備與專業算法,構建起一個虛擬與現實互映的可視化仿真平臺,實現工程管理、安全預警、防洪調度和水資源調配的全面數字化。「未來,北運河流域中的閘站,都將智慧水務融入其中,實現閘站的少人化甚至無人化。」郭昊淼表示。

此外,正在推進的「北三河系綜合監測預警防災能力提升項目」中,則將智慧化從「單點閘站」升級為「流域協同」。作為北京市首個數字孿生水網項目,其將整合北運河、潮白河、薊運河流域的水文、工程、環境數據,目標是打造「流域級智慧大腦」:未來,無論是洪水防禦中的「全河段預報」,還是水資源調度中的「動態優化」,抑或是「四亂」治理中的「智能識別」,都能通過統一平臺實現協同,避免了過去「流域分治、數據孤島」的低效困境。這種「全域統籌」的智慧化,正是新時代流域治理「系統思維」的生動實踐。

從「工程優先」到「生態共生」

水務治理展「繡花功夫」

經過多年的生態治理,北運河的水質已經從之前的劣V類水體提升到現在的Ⅳ類及以上。同時,生物多樣性豐富,尤其是水鳥由只有白鷺等少數種類到目前200余種,「鳥中大熊貓」中華秋沙鴨、大鴇等國家保護動物也在其列。

北青報記者瞭解到,北運河的生態治理,始終秉持「水利工程不只是防洪工具,更是生態載體」的理念,在工程建設與河道管護中,將「人的需求」與「自然的需求」統籌考量,實現「功能達標」與「生態友好」的雙贏。在整體向好的形勢下,開始聚焦「微觀生境」的修復,展現了水務治理精細化的「繡花功夫」。

據北運河管理處水環境科副科長吉利娜介紹,考慮到每次泄洪時河道水流加速、水質變差,對於魚類來講也是場災難,於是想到在流域內的三個常排水口處構建魚類避難棲息場所,同時也兼顧了排口的生態提升,「分別加設了消能措施、設置‘淺灘(急流)-深潭(緩流)’生境、植物護坡、礫石島生境、卵石護岸、魚巢等,除植物護坡外,所有措施均具有魚類避難功能。」吉利娜説。

北青報記者在葛渠進水口處看到,由礫石鋪就的「小島」中,種植着一些水生植物,當水面夠高時,就圈出幾個獨立的區域,同時兩邊的混凝土邊坡上還掛着竹筒一樣的魚巢,「魚類在急流中就可以暫時棲息在島內或者進入魚巢。」吉利娜介紹,這種既能改善溶氧環境、又有底棲生境搭建等功能的設計,正是「以自然之道還自然之身」的生態修復邏輯。

同時,精細化的治理還體現在生態補水中。今年4月,鏡河北段通水,考慮到北段原來沒有水,爲了更快速地建立水底生態,北運河管理處並沒有直接用再生水,而是從鏡河南段引水,將南段的生態帶到北段,再通過種植適宜的水生植物來提升水質。「水生植物的種植也是個精細活,不同的水草適宜水深、生長季節不同,要根據河道斷面、季節合理種植,確保種植效果。」吉利娜表示。

從排口的魚類避難棲息場所到鏡河北段的「生境修復」,北運河管理處的生態治理始終圍繞「構建流域生命共同體」展開:水利工程不再是割裂自然的「屏障」,而是融入生態的「紐帶」;治理目標也不再是「工程指標達標」,而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從「封閉管理」到「共建共享」

更多水利工程向公眾開放

在確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北運河管理處推動水利工程從「封閉的設施」轉變為「開放的空間」,不僅是讓市民「看得見水、近得了水」,更試圖搭建一座「水務與民生」的溝通橋樑,讓公眾從「水環境的旁觀者」變為「治理的參與者」。

今年6月,宋莊蓄滯洪區二期的開放,成為「安全與民生平衡」的典型探索。北運河管理處制定《宋莊蓄滯洪區二期對外開放提升工程方案》,明確便民設施保潔標準;配置公眾責任險、安排保安值守,築牢安全防線;完成綠化補植、燈光照明提升、安全防護裝置設置等工程,確保「開放即達標」。更關鍵的是「平急結合」管理機制——平時,這里是市民散步、觀景的濱水空間;汛期,能快速轉為蓄滯洪功能,實現「放得開、管得住、收得回」。這種「一張空間、兩種用途」的模式,既不犧牲防洪安全,又讓蓄滯洪區從「汛期才用的設施」變為「全年可用的民生空間」。

在距北關閘7公里處,就是宋莊蓄滯洪區二期的所在處。大片的水面上有蘆葦盪漾,或紅或白的荷花、睡蓮依然爭艷,不時有飛鳥驚起,所謂「紅蓮睡碧,更有白雲棲」的景緻。因為地處航道之上,時不時還有飛機轟鳴而過。一些市民正在其中或觀花或觀鳥或觀飛機。

宋莊管理所相關負責人介紹説,宋莊蓄滯洪區二期竣工后,每天有8萬立方米的温榆河水引入到項目區的潛流濕地。潛流濕地常年保持水面景觀,水域中及四周種植蘆葦、荷花、睡蓮、水葱等豐富的水生植物,讓曾經的1750畝荒地原地變成了水景公園。6月開放以來,已經接待遊客萬余人。

北運河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説,目前,管理處所轄北關攔河閘、榆林莊閘北側等部分區域也相繼開放,市民得以走進過去「遙不可及」的水務設施,近距離觀察水閘運行、瞭解防洪原理。下一步,北關分洪閘、魯疃閘、辛堡閘等也將對外開放。

實際上,水利工程的開放,也讓管理處的工作人員有了新的責任。負責開放區域的單位專門成立了公共服務班組,「因為智能化而解脱下來的部分人員就化身講解員、維持秩序人員等,他們除了對水務、水環境等知識進行更新外,還要拓展相應的文化、歷史知識等。」上述負責人説,爲了讓開放更「貼心」,管理處做足細節:設置導覽圖、入園須知、一鍵呼救設備,解決「安全與指引」的需求;錄製語音講解、製作導覽二維碼,滿足市民「深度瞭解」的渴望等。

「對於蓄滯洪區的開放遠景,是要凸顯水務特色、展現水務魅力、打造成生態科普教育基地。下一步會對開放區域進行科學規劃,如分割出觀鳥區、水利科普區等,實際上,越來越多的家長、學校都對這種‘玩中學’情有獨鍾,而這是我們的優勢:讓水利工程不再是‘冰冷的鋼筋水泥’,而是充滿‘人文温度’的科普課堂。」該負責人説。

通訊員 彭梓騰

供圖(除署名外)/北運河管理處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