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誰搶佔先機?三大運營商加速數據市場佈局

2025-08-27 17:07

運營商已擁有豐富的數據治理實踐經驗。

清晨的浦江畔,一艘貨輪緩緩駛入洋山港,智能調度系統正根據實時氣象數據規劃最優航線;走進超市,打開小程序就可查詢商品從集採、加工生產、倉儲物流到最終銷售的每一個環節,全程可追溯……這些科技感滿滿的日常場景背后,是運營商以數據能力築基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的實踐經驗。

國務院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指出,充分發揮我國數據資源豐富、產業體系完備、應用場景廣闊等優勢,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使全體人民共享人工智能發展成果。目前,三大運營商以專業公司為立腳點,深耕大數據原創技術,致力於構建高質量數據集,已擁有豐富的數據治理實踐經驗。

中國電信承載數據業務的專業公司是中電信人工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和中電信人工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分別成立於2023年和2025年。

中國聯通數據能力主要以聯通數據智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通數智公司」)和智慧足跡數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慧足跡」)為主要力量。聯通數智於2024年成立,主要聚焦中國聯通大模型和數據業務。智慧足跡為中國聯通控股,京東數字科技和西班牙電信等參股,聚焦「人口+」大數據,連接人-物-企的專業大數據及智能科技公司。

中國移動的數據集業務主要是由中移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來承擔,以及今年新成立的中移九天人工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此外,還包括聯仁健康醫療大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聚焦單一領域大數據應用的子公司。

從數據資源「持有者」向「運營者」躍遷

近年來,國家大力發展數據資源開發,促進高質量數據集建設,而運營商發展數據產業擁有得天獨厚的龐大用户生態和海量數據資源優勢。對於通信業來説,其傳統意義上的數據,都是結構化數據表的形式。而隨着人工智能的發展,對高質量數據集的需求日益增多。運營商高質量數據集建設亦逐步深入。

目前,中國電信突破高質量數據集構建與治理關鍵技術,打造「網絡大模型」和「城市治理」數據集,入選「中央企業人工智能行業高質量數據集優秀建設成果」。打造「星海」數據智能中臺,推進自有數據集、開源數據集和第三方數據集深度融合。匯聚模型訓練數據集超10萬億tokens和14個行業數據集,總量超350TB。

中國聯通打造公共數據+行業數據的數據要素融合智算基礎設施,數據規模已超600PB。在高質量數據集建設方面,聯通數智公司目前已積累高質量數據集超400TB,覆蓋醫療、工業、文旅等行業。參編了《格式要求》、《質量測評規範》、《分類指南》、《數據標註規範》4項高質量數據集國家標準。醫療領域高質量數據集入選國務院國資委首批央企人工智能行業高質量數據集優秀建設成果名單。數據集建設支撐聯通元景大模型訓練與微調,賦能客户運營、經營分析等AI場景應用30余個。

在原創技術攻關方面,聯通數智公司形成了一套業內領先的大數據平臺,支持萬億級數據實時處理。集羣承載能力達7000節點、互聯互通平臺超過3個,圖算法準確率大於62%,在大規模集羣計算、隱私計算開放互聯、向量數據動態生成等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智慧足跡公司作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專注經濟治理、社會治理和企業數字化服務,已打造了7大多源數據主題庫、3個科技平臺、7個應用產品體系,構築了基於數智引擎的數據集成、模型智庫、產品平臺運營優勢,提供「人口+」經濟、消費、就業、民生、社會、企業等服務。深耕行業,服務30+國家部委、100+地方政府。

中國移動大數據加速匯聚,建成覆蓋32個行業、超3500TB通用高質量數據集。上線AI煥新社區,聚合央企和產業鏈力量,打造面向全社會的人工智能開源開放創新載體,匯聚超200個通用及垂直行業大模型,覆蓋13類行業近160個高質量數據集,首批開放來自16個行業共計40個央企戰略性高價值場景。構築智能共創平臺,設立AI訓練、評測、產業創新三大基地,組建國際科學智能聯盟,加速跨產業、跨學科融合創新。

做數據採集的「第一生產力」

數據標註伴隨着AI訓練產生,成為高質量數據集建設的關鍵環節。然而,當前行業仍面臨數據質量參差不齊、標準不統一、標註效率低下等挑戰,制約了AI規模化落地。為此,三大運營商破解難題,建設標註平臺。構建簡單易用的數據標註平臺與科學有效的質量評估體系,才能保障構建的數據集可複用、好複用。

中國電信對「星海」大數據平臺進行升級,發佈全新多模態數據智能標註平臺。包含超50個自動化標準技術和工具,其中較核心技術包括,一是AI輔助的自動化標註技術,通過引入AI輔助人工,使得自動化預標註準確率達到92%,相比純人工方式效率提升了17倍;二是4D全模態標註技術,主要針對自動駕駛場景,在傳統3D空間信息基礎上,結合時序信息進行聯合分析,使得標準精度提升了45%,更好滿足自動駕駛等複雜新興場景需求;三是通過空間感知標註技術,提升多層空間精度與動態目標軌跡擬合能力,使得空間標註精度較人工提升59%,這主要針對低空經濟場景。

中國聯通已服務3個國家級數據標註基地建設。2025年1月,在北京聯合承辦的「第二次數據標註產業供需對接會」上,中國聯通與7個數據標註基地聯合發起共建數據標註產業可信數據空間倡議。目前,已經建設了大同、保定兩個國家級數據標註試點城市的可信數據空間,支持城市公共數據、企業數據的標註。積累多模態類型數據集超70TB,建成網絡運營、客服熱線、辦公、終端等多場景聯通自有的通信行業數據集。中國聯通政務熱線標註實踐入選了相關優秀案例集,並與湖南長沙、河北保定等聯合發佈了數據標註基地。

中國移動打造超200款多模態數據標註治理工具,支撐建設保定、長沙國家級數據標註基地。

做數據交易流通的「第一基礎設施」

數據的流通利用是打造大規模、高質量數據集的基礎。數聯網、可信數據空間等數據流通利用基礎設施建設至關重要。

中國電信打造的靈澤數據要素平臺,主要解決數據確權登記和初始數據交易問題。目前,該平臺已經發布2.0版本,進一步增強了數據確權的等級,並根據數據的重要性和核心性進行不同等級的確定價值。同時,該平臺還具備數據融合、計算可信數據流通和高速數據網等四大關鍵技術,旨在打造平臺型與公共資源型數據的多層次交互,實現基礎設施的建設。

中國聯通打造「聯數網」體系,通過高速、安全、智能的數據交付網絡,進一步提升數據交換效率、降低數據傳輸成本,為數據大規模共享流通提供了高質量的安全通道。

同時,中國聯通匯聚各行業高質量數據集,打造「元景可信數據空間」,其資源管理、數商運營、生產加工、交易流通四大功能,在保障數據主權和安全的前提下,打破跨平臺數據壁壘,暢通「數據加工廠」及「數據融通市場」,促進數據要素流通流轉。截至目前,中國聯通已參與多個國家級試點項目,並支撐深圳、南京等4個數據流通利用基礎設施試點建設。率先在浙江、粵港澳大灣區開展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試點,服務北京、深圳、成都、杭州等16個城市,VIVO、招商銀行、廣東電網、能建集團、義烏商貿等22個企業。

在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國移動聚焦數聯網、可信數據空間等前沿領域。推動「數聯網」(DSSN)產品成為國家數據流通利用基礎設施主流技術設施及實踐方案,被納入國家數據局數據流通利用基礎設施技術路線之一,寫入《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引》。數聯網在全國20個地市進行試點並獲得三項能力認證。

在場景中釋放數據生命力

數據只有被利用,放在場景中才能體現價值。運營商以數據為基礎,不斷探索政務數據與運營商數據融合利用,推動拓展氣象、交通等行業公共數據授權運營,持續提升數據資源價值釋放驅動力

中國電信以數據治理工具「採存管用,標訓推測」全棧功能助力數據要素市場化,「星海大數據」擁有2個自有數據億級收入產品,數據融合產品超過36個。

數據要素市場化方面,中國電信積極佈局,與海南、安徽等地合作,推動數據要素的市場化配置。通過點逐漸形成鏈,助力各省市數據主體實現去中心化的數據流通共享。以海南為例,由海南省大數據局授權監管,中國電信負責建設運營,既有政府安全的監管,又有市場化的運營活力,高效推動公共數據的市場化配置。通過數據產品化理念,加速數據價值的釋放。同時,中國電信還打造了全棧的數據流通交易平臺,提供一體化的數據匯聚、處理、流通、應用、運營安全服務保障,助力數據從資源到資產的價值轉化。

中國聯通積極探索高價值場景,構築「數據-模型-應用」閉環,深入行業各環節中,挖掘在企業、市民服務等場景中的數據價值,形成工業數據集、文旅數據集、經濟數據集、醫療數據集。醫療數據集形成2萬例肺結核高質量數據集、5千例耳部CT高質量數據集和10萬+胎兒心臟多模態數據集,為全世界規模最大。

中國移動高度重視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構建了全球規模最大的通信服務數據集羣——「梧桐」大數據平臺,擁有高質量數據集5萬億tokens,核心數據資產超2000PB,2025年上半年調用量超1100億次。積極推進數據要素廣泛應用在數據治理、應急管理、智慧文旅等各行業各領域,有效發揮數據要素價值。

2025年上半年,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數據資產分別達到1.89億元、2.29億元和4.54億元。中國電信智能收入63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89.4%。中國聯通數據中心收入144億元,增長9.4%。三大運營商積極佈局數據要素建設,加速挺進AI主戰場,賦能行業數智化轉型發展。

數據要素為墨,以人工智能技術為筆,運營商正在萬里江山書寫着「數實融合」的時代答卷。當數據要素的活水涌向千行百業,廣袤的數智土壤中將孕育出無限可能。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