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7 19:41
(來源:企觀國資)
自長安汽車與東風汽車的重組計劃官宣終止、「新長安」升格爲一級央企改寫行業格局后,東風汽車集團的戰略調整步伐顯著加快,一系列密集動作引發市場高度關注。
從整合旗下風神、奕派、納米三大自主品牌資源,成立奕派科技,到果斷出售所持東風本田發動機有限公司50%股權,再到東風集團股份逐步「輕裝」退出,推動高端新能源品牌嵐圖汽車赴港上市接棒資本運作,東風集團的每一步動作都緊扣行業轉型趨勢。可以看到,這家老牌車企正試圖通過業務重構與資本騰挪,在新能源汽車競爭白熱化的當下尋找新的增長突破口。
東風公司此番一系列密集調整動作,是否預示着其已錨定轉型核心策略,以應對當前經營壓力?嵐圖汽車獨立上市后,能否憑藉資本力量突破高端新能源市場的競爭困局?在行業整合加速的背景下,東風公司的戰略佈局又將如何影響未來汽車行業的競爭格局?
01
資本重組破局
8月22日晚間,東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東風公司」)發佈公告,宣佈兩項核心資本動作:子公司嵐圖汽車將登陸港股,同時東風集團股份將同步完成私有化退市。公告顯示,本次交易對價採用「嵐圖汽車股權+現金」組合方式,總體收購價為10.85港元/股,其中現金部分6.68港元/股,嵐圖股權部分4.17港元/股。
汽車行業分析師田力告訴《企業觀察報》:「東風集團此次推出‘嵐圖上市+母公司私有化退市’的組合方案,並非偶然,而是基於估值、業務及改革三方面的核心訴求。」
首先是修復估值困境,恢復融資能力。
東風公司在公告中直言,受汽車行業轉型期影響,公司近年估值持續低迷,市值長期低於淨資產。截至2025年7月31日,其總市值僅391.2億港幣,收盤價4.74港元/股,市淨率僅0.25倍。估值承壓直接導致公司上市后未開展過股本再融資,H股上市平臺的融資功能基本喪失。此次私有化退市,本質是放棄低效上市平臺,為更具潛力的業務騰挪資本空間。
其次是打造央企新能源板塊獨立估值標杆。
與母公司估值低迷形成對比,嵐圖汽車的業績表現爲其獨立上市奠定了基礎。公告指出,嵐圖作為新上市主體,將獲得獨立估值以匹配其業績與增長潛力。嵐圖汽車CEO盧放曾公開表示:「嵐圖在整個中國新能源高端市場是相對比較好的,我們單車毛利和整體利潤在央國企做得還算可以。我們正努力在今年實現全年盈利。」
數據顯示,嵐圖銷量持續攀升:2024年交付8.57萬輛,同比增長70%;2025年以來連續5個月銷量破萬,7月交付量達1.2萬輛。盈利方面,嵐圖也實現顯著改善,2023年淨虧14.72億元,2024年虧損收窄至1800萬元,2025年預計實現全年盈利。
獨立上市后,嵐圖首先將突破母公司低估值束縛,建立與自身新能源屬性匹配的獨立估值體系,進而有望成為首家登陸港股的央企新能源車企。在此基礎上,嵐圖將與「蔚小理」、零跑、小米等企業一道躋身港股新能源車企陣營,同時脱離母公司庇護,直接接受國際資本市場對其經營能力與核心價值的全面檢驗。
最后是重構上市架構,為業務整合鋪路。
目前東風汽車體系內共有3家上市公司:1997年上交所上市的東風電子科技、1999年上交所上市的東風汽車股份、2005年港交所上市的東風集團股份。三家公司業務範圍存在明顯重疊與交叉,以東風集團股份為例,其業務涵蓋乘用車、商用車、零部件研發製造,還包括汽車金融、物流、進出口等,業務架構龐雜。
通過「嵐圖上市+東風退市」這一操作,東風公司可逐步理清旗下資產歸屬,未來有望進一步推進乘用車、商用車及零部件業務的整合與分離,實現板塊專業化管理。
02
結構性挑戰
東風集團2025年上半年的財務數據,凸顯了其在行業轉型階段所面臨的結構性挑戰:新能源業務快速增長與傳統合資板塊大幅萎縮並存,呈現出典型的「增收不增利」特徵。
報告期內,公司汽車總銷量82.39萬輛,同比下降14.7%,但新能源車銷量逆勢增長33%,達20.44萬輛,反映出業務結構的顯著變化。財務方面,銷售收入545.33億元,同比增長6.6%;毛利潤75.99億元,同比增長28%;毛利率提升2.3個百分點至13.9%。然而,歸母淨利潤同比驟降92%至0.55億元,現金及等價物減少134億元,期末余額335.82億元。
造成這一反差的核心原因在於東風正經歷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階段。合資品牌業務全面承壓:東風日產(含英菲尼迪、啟辰)銷量同比下降23.5%,東風本田下滑37.4%,神龍汽車下跌28.3%。這些曾經的核心利潤來源,受燃油車市場萎縮與電動化轉型滯后雙重影響,市場競爭力和盈利能力顯著削弱。
為應對挑戰,東風持續加大在自主業務領域的投入,重點圍繞研發、品牌與渠道建設以及市場營銷展開,但當前對高端品牌打造、專屬平臺開發和核心技術攻關等方面的投入尚未形成規模收益,所以在短期內加劇了利潤壓力。
面對「傳統業務下滑、新業務尚未成熟」的過渡期,東風提出下半年衝刺188萬輛銷量、全年挑戰300萬輛的目標,其中新能源車目標100萬輛,並計劃推出10款全新新能源車型,以期通過產品加速落地緩解業績壓力。
汽車行業分析師王坤對《企業觀察報》直言:「在此背景下,嵐圖汽車赴港上市與東風集團股份私有化退市的資本運作,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此舉不僅為新能源業務構建了獨立融資平臺和估值體系,也為傳統業務整合與重構創造條件,體現出以‘新舊分離’應對行業變革的思路。」
但未來之路依然充滿挑戰。東風公司如何平衡短期財務表現與長期戰略投入、如何實現傳統業務的穩妥收縮與新興業務的快速突破,以及如何在資本市場高度關注下穩健推進轉型等,將直接影響其能否成功穿越行業變革期。
03
戰略聚焦與資源重構
明確了轉型方向,東風公司此前展開的一系列舉措背后的戰略邏輯便清晰可見。這些動作不僅旨在應對當前業績壓力,更是為長期競爭力重塑奠定基礎。
8月18日,廣東聯合產權交易中心信息顯示,東風公司正式預掛牌轉讓所持東風本田發動機有限公司(下稱「發動機公司」)50%股權,目前項目處於預掛牌階段,轉讓底價待定,掛牌截止日期為9月12日。標誌着其系統性退出燃油車核心部件領域的開始。
公開資料顯示,發動機公司成立於1998年5月,位於廣州市黃埔區橫沙廣本路111號,註冊資本約1.2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73億元),擁有職工827人,股東為東風汽車、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及本田中國,持股比例分別為50%、40%及10%。主要負責廣汽本田車型發動機及零部件供應。審計數據顯示,發動機公司2024年資產估值54億元人民幣(約7.52億美元),虧損2.278億元,負債33億元,員工總數827人。雖然2025年上半年扭虧為盈,淨利潤達到3.71億元,但營收同比縮水六成,僅為38.07億元。反映出燃油動力系統業務正面臨結構性衰退。
東風公司方面表示,此次股權出售意在「優化燃油車資產結構,支持本田中國的電動化轉型,同時加速東風自身的新能源戰略推進」。結合其合資乘用車業務銷量與利潤雙降的現實,剝離此類資產不僅可回籠資金、減輕負擔,更是從產業鏈層面徹底告別對傳統動力系統的依賴。
在自主板塊,東風公司也展開了深度整合。8月1日,東風宣佈將風神、奕派、納米三大品牌統一歸口至新成立的奕派科技旗下,併發布為期四年的「未來之翼」戰略,聚焦技術架構、品牌重塑、產品佈局與海外拓展四大支柱。這一調整直指東風自主業務長期存在的「多品牌內耗、資源分散」的痛點。
奕派科技並非簡單意義上的品牌集合,而被賦予包括產品定義、渠道策略與用户運營在內的完整經營權。旨在實現技術平臺共用、供應鏈集採與渠道網絡融合,從根本上改變以往各自為戰、重複投入的局面。東風汽車董事長、黨委書記楊青強調:「奕派科技是東風汽車自主乘用車事業的主力軍,東風汽車將以深厚的央企優勢,支持東風奕派科技創新突破、跨越發展。」
王坤認為,這一系列動作表明,東風公司正從「資產優化」與「業務重構」兩條主線同時推進轉型。一方面果斷剝離燃油車時代非核心資產,擺脫傳統業務拖累;另一方面通過整合自主品牌、前移決策權限、推進平臺化研發,提升在新能源市場的響應速度與資源使用效率。其最終目的,是構建一個更聚焦、更敏捷、更適應未來競爭的新組織形態與業務體系。
04
深化外部合作
在聚焦內部業務整合與資本運作的同時,東風公司今年加速推進外部戰略合作,通過與不同領域頭部企業聯合,從產業鏈上游材料、數字化生態到智能駕駛技術等維度補位,為新能源轉型與高質量發展構建更完善的外部支撐體系。
8月14日,中國中化與東風公司在北京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基於「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務實合作、共同發展」的原則,重點圍繞科技創新、產業鏈與供應鏈協同、整體用車解決方案三大領域開展深度合作,共同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此次合作是兩家央企積極踐行國家戰略、深化產業協同的重要舉措。雙方約定,將互為「出題方」與「答題方」,通過產業聯動與資源互補,共同推進車用材料研發創新、增強產業鏈韌性、加快綠色低碳轉型,並拓展全方位服務體系,為我國化工新材料與汽車產業的深度融合與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同日,東風公司與京東集團同步在北京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開啟全維度資源協同。雙方整合核心優勢,東風輸出汽車全產業鏈積累、技術研發及製造體系能力,京東投入數字化供應鏈、平臺生態與用户服務資源。
雙方將以用户需求為導向,全面提升合作效能。在整車營銷及售后領域,將通過雙方品牌力互補,創新全渠道營銷模式,強化優質客户引流與品牌價值傳播,推動商用車營銷合作、售后服務及汽車生態合作;供應鏈層面,將擴大合作領域,提升雙方採購效率與成本管控能力。物流層面,將在物流服務、物流技術、物流園區租賃三個方面展開合作,發揮東風物流體系與京東倉配網絡的協同優勢,優化汽車零部件產前、售后物流的倉運配全鏈路,持續提升運營效率。
《企業觀察報》從東風公司獲悉:「此次強強聯合,將加速東風數字化轉型進程,提升全產業鏈協同效率與市場競爭力。東風汽車將以此次合作為契機,深化協同創新,與京東集團攜手打造數智供應鏈新生態。」
8月18日,東風公司與智能駕駛龍頭企業德賽西威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圍繞智能座艙、輔助駕駛、域控制器等六大方向建立「前期共創」研發模式,推動全棧技術融合。目前德賽西威已為東風N7提供IPU04E域控制器及7V感知系統,使其成為20萬級國產高速NOA首搭電動車型。今年是東風汽車實施「三個躍遷、一個向新」戰略的重要一年,此次合作着眼於構建透明化供應鏈和重塑產業生態結構。東風汽車集團黨委常委黃勇表示:「我們將突破傳統供應商協作模式,推動前沿技術從實驗室快速落地至用户實際場景。」
田力直言,短期內密集攜手多領域頭部企業,意味着東風公司正從「獨立發展」轉向「生態競合」。東風公司通過強強聯合實現技術互補、資源協同與模式創新,為全年300萬輛銷量目標達成與新能源轉型推進提供多角度支撐,也為汽車產業與關聯領域的融合升級探索實踐路徑。
企觀國資是企業觀察報社官方微信公眾號。《企業觀察報》是由國務院國資委指導、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主管主辦的全媒體平臺,被國務院國資委認定為「國資國企自有輿論平臺」,致力於以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視角關注報道中國企業改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