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7 19:12
(來源:蚌埠新聞網)
轉自:蚌埠新聞網
8月18日,中信金融資產在港交所發佈正面盈利預告,2025年上半年歸屬於公司股東淨利潤預計約為60億至6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約12.5%至16.3%,剔除金租公司出表影響,較上年同期增長約23.9%至28.2%。公告顯示,紓困盤活業務、股權投資業務等主業收入增長明顯,是驅動上半年經營業績持續增長的主因。
作為中信金融資產加大建設「四大業務能力」之一的股權業務,自加入中信集團以來,中信金融資產已經累計投放50余個股權投資項目,資產佔比持續增長,資產效益性不斷提升,已成為公司新的盈利增長點和市場競爭優勢,是該公司主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成效體現,同時也積極詮釋了國有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責任與擔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
打造行研投資優勢 提供特色金融服務方案
中信金融資產深耕主責主業,近年來圍繞國家政策導向、客户需求、業務邏輯,持續深入開展對能源、醫療、農業等重點行業研究,發揮「投研聯動+營銷體系」效能,持續加強行業研究與價值判斷能力,打造了市場領先的資產配置與投資能力,形成了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例如,2025年7月,中國中信金融資產等投資人與國家電網旗下國網新源控股有限公司(簡稱「國網新源」)在北京產權交易所簽署增資擴股協議,增資規模365億元,是今年國內規模最大的私募股權融資,同時創造了國資產權交易現金募資規模之最。中國中信金融資產北京分公司投資26億元,為國網新源抽蓄電站建設、持續鞏固其行業絕對龍頭地位,同時也增強了中國中信金融資產在能源領域的優質資產配置和戰略佈局。
在上述案例中,中信金融資產北京分公司自2023年起佈局抽水蓄能行業,深入開展市場調研和客户儲備,並與國網新源充分溝通合作,歷經兩年時間,業務範圍和交易結構從傳統的單一電站融資降負債,到國網新源公司整體市場化債轉股,實現了對行業的深耕和投資理念的深刻轉變。最終,中信金融資產通過市場化債轉股方式助力企業降低負債規模,擴大融資渠道,進而助推項目建設持續不斷,補足流動性,提升企業運營質效,給出了資產管理公司獨具特色的解決方案,體現出卓越的行業洞察力和交易執行能力。
發揮協同效應 為主業拓展發展空間
公司股權業務的投資成功離不開中信集團的支持。在公司投資的多個項目中,均可見中信金融資產依託中信集團產融並舉優勢,發揮出協同效應。作為中信集團重要金融板塊,中信金融資產通過與中信集團內部資源稟賦的深度協同,為該公司主業帶來了更大的拓展空間。
例如,山東省屬重點國有企業因前期大規模水庫建設帶來的債務壓力,導致相關子公司資產負債率較高、經營虧損,涉及85個鄉鎮街道、超580萬人及眾多企業的生活生產用水問題。
中信金融資產山東分公司敏鋭捕捉到該集團痛點,緊扣省屬國企改革轉型的核心訴求,創新業務結構設計,為企業量身定製了一攬子綜合金融服務方案,量身打造了資產盤活專屬方案。過程中,中信金融資產依託中信集團產融並舉優勢,發揮協同效應,牽頭引入中信環境、中信數科、中信建投、中信銀行等兄弟單位,充分發揮各自在環境治理、數智化改造、資本市場等領域的專業優勢,如羣匠聚力,為該集團提供全方位綜合服務,打通了存量資產盤活、培育、證券化的全鏈條,助力該集團全面提升存量投資質效,為山東省國企改革和深化提升貢獻卓越動能。
做精做優主業,持續書寫金融「五篇大文章」
中信金融資產發揮股權投資專業優勢,圍繞國家戰略導向和關係國計民生的重點領域,綜合運用市場化債轉股、重組、紓困等手段,服務實體企業降負債、產業整合、併購重組、主輔剝離等業務需求,全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這不僅讓公司得以實現主業轉型突破,也能助力投資企業的高質量發展。
例如,國內某芯片設計製造領域頭部企業以車規芯片生產製造為主業,因資金短缺的困境導致新技術的研發、應用、擴產受阻,影響產能釋放和良率達標,企業在生產經營方面遇到資金瓶頸的問題亟待解決。
中信金融資產充分發揮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專業優勢,主動作為、積極對接,以公司所能服務企業所需,迅速制定項目方案,牽頭投入約5億元資金,聚合公司權益類業務優勢,以及中信銀行、中信證券等中信集團成員單位在綠色信貸通道、行業諮詢研究領域的專業力量,為企業提供「一攬子」金融支持,幫助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領先優勢。該項目成功實施以來,企業實現產能提升超30%,技術研發費用提升21.35%,芯片製造良品率穩步上升,國產汽車芯片自給率進一步提高,有力支持我國汽車產業鏈的安全和自主創新。
此外,在北京某醫療企業陷入企業流動性困境時,中信金融資產量身制定了存量債務整合、債權轉增股權、增資擴股及受讓股權的一攬子交易服務方案,牽頭資金投入超10億元,全力以赴解決企業核心經營環節受到制約問題,使得企業重新迴歸良性健康的經營發展軌道。
未來,中國中信金融資產將持續做精做優主業,繼續發揮股權投資專業優勢,持續加大股權投入力度,充分發揮在各細分行業的價值判斷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推動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彰顯金融央企的責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