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7 18:33
(來源:動脈新醫藥)
編者按:
全球視野下的跨國藥企深度洞察——創新、博弈與中國答卷
在全球醫藥產業發展的宏大敍事中,跨國藥企始終扮演着關鍵角色——他們既是科學前沿的探索者,也是大多市場規則的塑造者,更是各國醫療生態的重要參與者。從FDA到EMA再到NMPA ,從成熟市場到新興市場,跨國藥企的戰略抉擇不僅關乎企業自身的興衰,更深刻影響着全球患者的健康福祉。而在這一版圖中,中國市場也正從「可選項」到「必選項」再升級為「決勝場」,其獨特的政策環境、臨牀需求和創新潛力,為跨國藥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我們擬打造《跨國藥企洞察》欄目,致力於以全球視野觀察跨國藥企的發展邏輯,既關注MNC巨頭的頂層戰略——輝瑞如何平衡新冠紅利后的增長焦慮,強生怎樣通過拆分重塑競爭力;也聚焦區域市場的關鍵戰役——中國醫保談判中的定價藝術,ADC領域中日韓創新葯企的競合博弈;更試圖揭示行業本質問題:在細胞與基因治療、GLP-1等顛覆性技術浪潮下,未來諸多面臨「專利斷崖」的跨國藥企護城河是正在加固還是被瓦解?
與此同時,中國篇章亦無疑是這一洞察的核心維度。無論是將中國納入全球早期研發體系,還是以「中國優先」策略押注中國市場,亦或是本土Biotech與MNC從License-in到License-out的範式轉換,這些案例無不印證:跨國藥企的中國戰略已從「規模遊戲」進階為「創新遊戲」。在這里,您將看到:默沙東如何憑藉HPV疫苗與K藥續寫「中國奇蹟」;諾和諾德怎樣將減重賽道「爆款」轉化為長期市場優勢;AZ、羅氏等巨頭又如何通過BD合作構建創新生態……
本欄目將記錄領軍者們的戰略抉擇,解析重磅管線的研發進展,剖析商業化排兵佈局策略,解碼本土合作的商業邏輯,觀察政策與市場共振下的行業變局。我們既記錄成功者的方法論,也分析折戟者的警示錄,試圖為行業提供真正具有全球座標系的本土洞察,以全球視野解讀中國機遇,以行業高度審視企業決策,呈現跨國藥企如何在中國這個廣袤市場的平衡速度與耐心、全球化與本土化、科學精神與商業智慧。
變革已至,未來已來。我們期待與您一同見證!(朱萍)
跨國藥企洞見系列文章:
8月25日,羅氏美國子公司基因泰克在美國減肥藥物GLP-1工廠破土動工,羅氏表示希望進入利潤豐厚的減肥藥市場。有分析師預見到2030年,GLP-1市場將增加一倍以上,美國將繼續引領需求。這個項目基因泰克初始投資預估超過7億美元,也是羅氏500億美元投資美國製造基礎設施和研發承諾的一部分,該設施將創造1900多個工作崗位。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基因泰克在此不久前宣佈終止與西雅圖生物技術公司Adaptive Biotechnologies的細胞療法合作協議,該合作原本價值高達20億美元。儘管這個項目已經合作了六年半,並且這一決定並非出於安全性問題,基因泰克決定終止該項目,其發言人表示,基於這戰略調整的審慎考量。
近年來,羅氏及其子公司逐步縮減部分項目,轉而聚焦更具商業化潛力的管線如上述提到的肥胖治療藥物領域。自2025年以來,羅氏在管線層面的「瘦身」愈發明顯,多項處於I期與III期臨牀的項目被移除,尤其是被寄予厚望的TIGIT抗體Tiragolumab與其他藥物的聯合療法接連在關鍵試驗中失利並從研發版圖中消失。面對高昂的研發成本與多次臨牀失敗,羅氏選擇及時止損,釋放資源支持更具潛力的創新項目。
從其最新財報看,羅氏在腫瘤/血液學、免疫學、神經系統和眼科等四大核心領域持續加碼,多個III期及註冊階段的項目已進入衝刺階段。以Tecentriq聯合療法為代表的研究在ASCO會議和《柳葉刀》上展示出顯著生存獲益,Lunsumio、Polivy等產品也在等待臨牀數據驗證,構建起新的增長引擎。
與很多其他跨國藥企一樣,羅氏亦是「左手減法」、「右手加法」,將早期的、無法快速盈利的項目砍掉,加碼市場前景巨大、能快速上市變現的管線等。在這一系列組合拳下去后,未來如何,或許在下一個財報季中會有更多的答案。
01.
「大刀闊斧」砍管線
據瞭解,此次宣佈終止的協議最初於2019年1月啟動,旨在幫助基因泰克基於Adaptive的T細胞受體(TCR)技術開發個性化抗癌藥物。
Adaptive從這筆交易中獲得了3億美元預付款,並有機會獲得超過20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協議終止后,Adaptive的「腫瘤細胞治療排他義務」被解除,從而可以拓展與其他機構的合作。
基因泰克一位發言人在聲明中表示:「我們高度重視Adaptive作為創新型公司和合作夥伴的價值,並認可雙方在過去六年半中為合作所付出的努力。與任何終止合作的決定一樣,我們經過了極其謹慎和深思熟慮。這一決定並非基於任何新出現的安全問題。」
在合作終止前,基因泰克已啟動裁員。今年6月,基因泰克在總部裁減了143名員工;7月開啟的第二輪裁員,又宣佈將解僱南舊金山總部的87名員工。
基因泰克迴應稱,裁員是「公司定期進行調整和決策,以合理配置各職能部門員工的必要措施」。
羅氏子公司與Adaptive的合作叫停並非偶然。實際上,近年來羅氏對腫瘤免疫治療的態度逐漸趨於謹慎。
2025年羅氏半年報顯示,第二季度管線發生了顯著變化。被移除的項目主要集中在早期和中期臨牀階段。
在I期臨牀中,羅氏停止了4個新分子實體(NME),分別是:RG6279(esicafusp alfa ± T)——用於實體瘤治療;RG6457(WRN共價抑制劑)——靶向DNA修復相關基因WRN的實體瘤療法;RG6614(USP1抑制劑)——抗癌小分子,靶點在DNA損傷修復通路;RG7921——用於視網膜靜脈阻塞(RVO)。
在III期臨牀中,被移除的項目多與免疫腫瘤學相關,包括:RG6058(tiragolumab + T)——用於不可切除的III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一線治療;RG6058(tiragolumab + T + Avastin)——用於肝癌(HCC)一線聯合療法;RG7601(Venclexta + azacitidine)——用於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MDS)一線治療方案。
管線調整,無疑是羅氏資源重新配置的具體體現。
以Tiragolumab為例,該藥物靶向一種名為TIGIT的免疫細胞蛋白,其靶點由基因泰克科學家團隊發現。該團隊十多年來一直研究TIGIT在抑制免疫系統抗癌反應中的作用。
Tiragolumab旨在通過與TIGIT結合阻斷抑制信號,在中期試驗中顯示出良好結果,曾被視為羅氏研發管線的重要資產之一。
然而,自啟動關鍵III期臨牀試驗以來,該藥物屢屢受挫,未能證明阻斷TIGIT療法能顯著優於已獲批准的Tecentriq等現有免疫療法。
早在2022年,針對小細胞肺癌的Tiragolumab試驗失敗;幾個月后,SKYSCRAPER-01試驗結果顯示該療法未能減緩腫瘤進展。儘管如此,羅氏並未立即放棄研發。
2025年第二季度報告中,羅氏透露Skyscraper-14/Imbrave-152試驗在無進展生存期(PFS)方面失敗,且未顯示總生存期獲益趨勢;與此同時,Skyscraper-03研究也宣告失敗,Tiragolumab已從公司研發管線中移除。
對於羅氏曾寄予厚望的免疫腫瘤學項目而言,這一結局無疑令人遺憾。
在對外合作方面,羅氏亦更為謹慎。同在2025年8月,羅氏宣佈終止了與Bicycle Therapeutics的腫瘤研發合作。雙方合作是2024年達成,該合作將利用Flare Therapeutics的蛋白質組學和質譜平臺及其專有的親電化合物庫,發現新型小分子藥物以靶向腫瘤學中尚未成藥的轉錄因子靶點。作為合作的一部分,Flare Therapeutics將獲得7000萬美元的預付款,並有資格獲得可能超過18億美元的發現、開發和商業化里程碑等款項。
事實上,不少藥企曾加入TIGIT研發的「冒險之旅」:默沙東、百時美施貴寶、吉利德科學等巨頭公司,以及規模較小的Arcus Biosciences和iTeos Therapeutics,都在該領域投入鉅額資金。
然而,部分研究結果為負面,導致一些公司放棄開發。有分析人士指出,鑑於近期歷史,投資者對TIGIT項目在生物科技股中不太可能保持高度信任。
晚期腫瘤免疫藥物研發成本極高,一個III期臨牀試驗就可能耗資鉅額,而失敗意味着巨大的沉沒成本(sunk cost)。
據相關腫瘤管線網站統計,羅氏在TIGIT領域共開展了12項關鍵II期和III期研究,總計招募近5000名患者。面對多次失敗,繼續投入將加劇研發成本壓力。及時終止,不僅避免重複虧損,還能釋放資金支持其他創新資產。
02.
瞄準有「錢景」管線
在及時止損的同時,羅氏多條管線蓄勢待發。
早在2025年初,羅氏首席執行官Thomas Schinecker指出,公司的四大核心治療領域——腫瘤學/血液學、免疫學、神經病學和眼科學——是「加強產品線業務發展的重點方向」。
最新財報再次印證了這一戰略。截至2025年7月24日,羅氏研發管線中處於III期及註冊階段的項目呈現出以腫瘤與血液疾病為核心,同時覆蓋免疫學、神經系統及眼科等多領域的佈局特徵。
財報顯示,在腫瘤/血液學領域,目前涉及八個產品,包括Columvi、Itovebi、Giredestrant等,覆蓋多個高發瘤種及適應症。在免疫學、神經系統及眼科領域,III期階段各有四個產品在研。
在註冊審批階段(美國及歐洲),多個項目已躍躍欲試。
腫瘤領域的重點項目包括Tecentriq + Lurbinectedin——用於一線維持治療廣泛期小細胞肺癌(ES-SCLC),以及Lunsumio皮下製劑(SC),用於三線及以上覆發/難治性濾泡性淋巴瘤(3L+ FL)。免疫學方面,Gazyva針對活動性狼瘡性腎炎(LN)的註冊申請正在推進;神經系統與肌肉疾病領域,Elevidys用於杜氏肌營養不良症(DMD)的註冊正在進行;其他領域,Xofluza圍繞流感病毒傳播抑制的申報工作也在推進。
強化關鍵產品和臨牀后期資產,將成為羅氏未來收入最具確定性的增長引擎。
以Tecentriq為例,2025年6月,Tecentriq與Lurbinectedin聯合用於廣泛期小細胞肺癌治療顯示出顯著生存獲益。羅氏官網指出,對於生存期有限且治療選擇較少的惡性腫瘤患者,該組合可將病情進展或死亡風險降低46%,死亡風險降低27%。ES-SCLC一線維持治療的首項III期研究證明,在無進展生存期(PFS)和總生存期(OS)方面均取得了臨牀意義的改善,相關數據已在2025年ASCO年會口頭會議上展示,並發表在《柳葉刀》上。
而SUNMO試驗(Lunsumio + Polivy聯合療法)及POLARGO試驗(Polivy單藥療法)也有望提供支持數據,驗證在以生存率為最高標準的市場中定價溢價的合理性。
在銷售端,羅氏在2025年第二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公司正考慮為處方藥建立直接面向消費者(D2C)的銷售渠道。
據瞭解,D2C模式指製造商或品牌通過自家電商網站或社交媒體,將自制產品直接銷售給消費者,而不通過批發商、零售商或經銷商。
例如,禮來公司於2024年1月推出LillyDirect D2C渠道,用於肥胖症、糖尿病和偏頭痛治療,其自費藥房以499美元大幅折扣出售Zepbound減肥藥,較每月標價1086美元低超50%。
與此同時,輝瑞、諾和諾德、百時美施貴寶也先后推出D2C渠道。
羅氏表示,已與美國政府官員討論D2C模式前景,並認為這是一種繞過藥品福利管理機構(PBM)「攫取超過50%利潤」的方法。
此外,為應對潛在關税風險,羅氏計劃在未來五年向美國製藥業投資500億美元(約370億英鎊)。
投資項目包括在賓夕法尼亞州建設新的基因治療工廠,在印第安納州建造連續血糖監測工廠,建造減肥藥生產設施,以及在馬薩諸塞州設立心血管、腎臟和新陳代謝研究中心。羅氏預計,該投資將創造超過12000個就業崗位,其中包括6500個建築崗位及1000個在美新建和擴建設施崗位。
上述提到的減肥藥物工廠即是其500億美元投資項目的一部分。基因泰克表示計劃到2029年生產目前仍在開發中的GLP-1肥胖治療藥物,並且基因泰克高級副總裁Fritz Bittenbender亦向媒體表示,該工廠將成為全球該產品的主要供應商之一。在此之前,諾和諾德及禮來已經在該地區生產GLP-1藥物,未來基因泰克也必須面臨這兩大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雖然起步晚,並且未來或面臨兩大強有力競爭對手,羅氏亦「義無反顧」加入GLP-1減肥大軍,因為這個市場「錢景」足夠大,IQVIA數據顯示,自2021年新型GLP-1激動劑上市以來,肥胖症處方藥的銷售量顯著增加。到2031年,該類藥物的銷售額預計將超過170億美元,2021年-2031年複合增長率為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