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7 17:09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無冕財經
////
寒武紀半年營收暴漲40多倍,股價因此一度超過茅臺,但對其市值存在泡沫的爭議,停不下來。
8月26日晚,被寄望「平替英偉達」的寒武紀,交出了「史上最強」成績單:上半年營收28.81億元,同比暴增4348%;歸母淨利潤10.38億元,扭虧為盈。
資本市場瞬間沸騰。8月27日,寒武紀股價盤中漲超10%,股價摸高至1464.98元/股,市值突破6000億元,短暫超過貴州茅臺,成為新「股王」。截至收盤,寒武紀報1372.1元/股,漲3.24%。
但越是耀眼的數據,越容易引發爭議。
支持者堅信,這是國產替代、大模型需求與政策紅利疊加下的必然爆發;反對者則指出:寒武紀當前動態市盈率高達276倍,遠超行業中位數73.92倍。與英偉達、AMD相比,它更像是一場資本的超前豪賭。
一份炸裂財報,點燃了股價,也引爆了分歧。寒武紀究竟值不值得押注?它到底是國產AI芯片的高光時刻,還是被情緒裹挾的泡沫幻象?
高估值爭議
寒武紀的故事,總帶着跌宕起伏的戲劇感。
2016年,它脱胎於中科院計算所,早期靠向華為授權AI芯片IP生存,其1A處理器一度被集成進麒麟970。但隨着華為逐漸採用自研AI模塊,2019年起收入斷崖下滑,寒武紀不得不轉型「雲—邊—端」全場景佈局。
2020年,寒武紀以「科創板AI芯片第一股」的身份高調上市,首日市值突破千億。然而隨后連虧四年,累計虧損超40億元,股價一度跌至46元,較高點暴跌84%,外界甚至懷疑「國產AI芯片夢已破滅」。
支撐它熬過低谷的,是近乎「豪賭式」的研發投入。
2023年,其研發費用達11.18億元,佔營收比例超過150%。這種「賠錢砸技術」的模式,換來了思元590芯片的問世:採用7nm工藝,推理能效比接近國際巨頭,並通過主流大模型適配驗證,寒武紀終於迎來一次正面亮相。
真正點燃市場想象力的是,今年8月21日 DeepSeek發佈V3.1大模型時,在公眾號留言區罕見點名:「UE8M0 FP8是針對下一代國產芯片設計」。一句話,被視為國產開源模型正在主動適配國產硬件,軟硬協同優化的生態雛形初現。寒武紀也因此成為市場情緒集中下注的焦點。
股價隨之一路狂飆。
截至8月27日收盤,寒武紀年內漲幅已翻倍,尤其是在7月25日至8月26日期間,累計漲幅高達121.42%。自2022年低點算起,三年間漲幅高達28倍。寒武紀一躍成為千元芯片股,市值突破6000億元,被賦予「國產替代破局者」的角色。
▲寒武紀今年以來股價飆升。圖片來自雪球。
但其估值爭議,從未停歇。
按最高點測算,寒武紀市盈率已衝上500倍,遠超同類芯片公司。這樣的定價,並非基於當前盈利,而是寄託在未來:國產替代能否加速?市場份額能否擴大?客户能否綁定?生態能否完善?任何一個環節失效,都可能帶來劇烈回調。
批評者直言不諱,堂吉訶德數字金融研究院院長蔣李認為,寒武紀的超高估值「沒有錨點,全憑信念」。在他看來,公司營收雖有提升,但規模與盈利能力遠不匹配,「如今更像是小馬拉大車」,若股價再漲,只能歸因於情緒驅動。
支持者則樂觀認為,國產替代的大勢已不可逆。中國科技企業對本土芯片的需求正在從「可選」變為「必選」。在中美科技摩擦加劇的背景下,寒武紀的稀缺性、國產替代邏輯與政策紅利疊加,足以撐起高估值。正如一位北京VC合夥人所説:「不論英偉達H20賣不賣,國內生態的趨勢都指向供應鏈自主化。」
誰在押注?
估值之外,更關鍵的問題是:誰在用真金白銀押注寒武紀?答案來自兩個維度:產業客户和資本市場。
曾投資過寒武紀、海光信息等多家半導體公司的投資人張馳告訴《經濟觀察報》,像寒武紀這樣的國產GPU,客户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像騰訊、阿里這樣的互聯網巨頭,它們只認性能和性價比;另一類則是地方政府主導的智算中心,往往設定國產化率指標,為國產芯片提供成長空間。
寒武紀2024年年報顯示,第一大客户採購額達9.29億元,佔總營收近八成,同比翻倍,但具體身份未披露。今年3月曾傳出字節跳動下單10億元採購的消息,隨后被否認。
高盛最新研報指出,2025年上半年,騰訊、阿里、字節的資本開支全面提速,僅騰訊二季度資本開支就同比大增119%,直接拉動上游AI芯片需求。同時,寒武紀「思元系列」芯片已進入部分大模型推理與訓練場景,並通過中國信通院DeepSeek兼容性測試,獲得主流生態的「通行證」。在智慧城市、金融風控、視頻分析等場景,寒武紀也在持續拓展合作客户。
訂單背后,則是產業客户的謹慎投票,一旦性能驗證通過,採購就會呈現規模效應。這正是寒武紀半年報能夠爆表的底層邏輯。
在產業客户押注芯片可用性的同時,資本市場卻瘋狂押注的,則是價格與故事的博弈。
從股東結構看,寒武紀機構投資者佔比極高。自2023年以來,機構持股佔流通股比始終在50%左右。除了主動型基金,華夏科創50ETF、易方達芯片ETF等被動資金也在持續加倉。
▲截至2025年6月寒武紀股東結構。圖片來自東方財富網。
在機構眼里,寒武紀不僅是題材炒作,更是國產AI芯片賽道的戰略配置。高盛最近將寒武紀目標價上調至1835元,強化的也是這種「長期價值下注」的敍事。
與此同時,遊資依舊活躍。方正證券重慶金開大道、瑞銀證券上海花園石橋路等知名席位頻繁現身龍虎榜,單日淨買入額動輒超過10億元。短線資金追逐情緒波動,為股價提供了強大的交易彈性。
牛散的身影同樣引人注目。知名投資人「章盟主」章建平自2024年四季度進入寒武紀前十大股東以來,一直持有608.63萬股,持股比例1.46%,二季度未減倉。按當前股價計算,持倉市值逾88億元,最高浮盈超過58億元。
不過,這波行情中真正的超級贏家還是創始人團隊。寒武紀第一大股東為創始人、董事長兼總經理陳天石,直接持有寒武紀28.63%股份。如按當前股價計算,陳天石身家已超過1700億元,成為這場國產AI芯片狂飆背后的最大「造富樣本」。
他們在賭什麼?
狂熱的資金、政策的加持、客户的訂單,共同把寒武紀推到風口。但押注並不等於押注寒武紀一家公司的勝敗,而是押注整個國產AI芯片賽道能否從「爆發」走向「成熟」。
寒武紀的股價,本質上是一場提前到來的投票:市場賭的不只是它的業績和產品,而是中國AI芯片能否迎來真正的拐點。
8月26日,國務院發佈《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目標到2027年,率先實現人工智能與6大重點領域廣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70%,智能經濟核心產業規模快速增長,人工智能開放合作體系不斷完善。
這表明,國產AI芯片不僅是企業的商業選擇,更被賦予了產業安全與自主可控的戰略意義。作為科創板首批「硬科技代表」,寒武紀天然享有政策紅利。
在不少機構投資者看來,即便當前估值高企,依舊值得長期配置,因為他們看到的是政策和國家意志賦能下的成長空間。
但政策不能取代市場,寒武紀仍要在產業層面自證實力。
投資者和客户最在意的,並不是一份漂亮的半年報,而是未來三到五年能否持續交付:盈利能否延續而不是曇花一現,產品能否真正進入雲計算與大模型的核心場景,軟件生態能否補齊並構建類似英偉達CUDA那樣的閉環。只有不斷兑現這些承諾,階段性的爆發才能轉化為長期護城河。
與此同時,競爭者正加速逼近。主打GPU和遊戲圖形卡的摩爾線程正在衝刺IPO;定位通用GPU、聚焦AI訓練算力的壁仞科技在科研與大模型應用中頻頻落子;走定製化路線的天數智芯則深耕金融、安防等垂直場景……這些公司或許尚未形成寒武紀的財務規模,但在資本市場同樣受到追捧。
隨着IPO提速,寒武紀的稀缺性紅利將被稀釋,高估值也必然會在橫向對比中接受重新檢視。而答案,還需要時間來揭曉。
責任編輯:楊紅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