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7 15:24
原標題:泡泡瑪特的下一個LABUBU,已經出現了
今年年初,LABUBU風靡全球,也引起了很多人對泡泡瑪特這家公司的討論:「黑馬」「神話」「泡沫」……
8月20號,泡泡瑪特半年報終於出爐,不管是LABUBU還是泡泡瑪特,不管是「神話」還是「泡沫」,終於在數據維度有了具體體現。
這次財報有哪些重要信息點?數據背后,反映出泡泡瑪特怎樣的運營策略?《DT商業觀察》做了如下梳理。
LABUBU很火,但這個系列營收只佔1/3
以LABUBU為核心IP的 THE MONSTERS 系列,是毫無疑問的「明星」角色。今年上半年, THE MONSTERS 營收48.1億元,同比增長668%,大概佔了整體營收的1/3。
雖然1/3這個比例不算低,但相比2017年,泡泡瑪特幾乎靠MOLLY一個IP撐起全部營收,現在的泡泡瑪特,IP明顯更多元了。今年上半年,泡泡瑪特有5個IP營收過10億元,13個IP營收過億元。
其實如果拉長時間線來看,泡泡瑪特每過一段時間就有一個新「頂流」。
大家比較熟知的第 一個「頂流」是MOLLY,一個「嘟嘴的小女孩」;2022年和2023年位於營收榜首的是SKULLPANDA,走「藝術設計風」,2024年才輪到了THE MONSTERS,在此之前,這個系列甚至沒有進到營收前三。
至於「下一個LABUBU」——有人看好「哭娃」CRYBABY,原因是在2024年財報中,CRYBABY是最快進入「10億元俱樂部」的一個IP。
最近則有人看好「星星人」,原因是這個IP去年8月才和泡泡瑪特簽約,今年上半年就已經營收3.9億元,被泡泡瑪特評價為「成長最快的新鋭IP」。
單獨的IP爆火可能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但好幾個IP輪流走紅,背后是一套IP運營機制。泡泡瑪特是怎麼做的呢?
獨特的「造星」流程
其實在早期,泡泡瑪特陷入過單一IP、單一品類營收佔比過大的處境,2017年,MOLLY營收佔比超過80%,外界有不少「泡泡瑪特只靠MOLLY」「盲盒不再有新鮮感,泡泡瑪特怎麼辦」的聲音。
也是在此之后,泡泡瑪特做了很多事來讓自己「多元」:開發更多的IP,減少MOLLY的佔比;開發更多的產品形式,從手辦延伸到毛絨、積木甚至是線下樂園、動畫。
「多元」這個詞,在歷年財報中被提及的次數越來越多。打造不同的明星IP、豐富的產品形態,成了泡泡瑪特刻不容緩的事。
從發掘IP到產品上架、賣爆,這個過程是怎樣的呢?
《DT商業觀察》發現,這個過程不是靠「審美」「興趣」這樣感性的詞匯堆疊而成的。泡泡瑪特像經紀公司「造星」一樣,有一套高度市場化的「造星流程」。
當「星探」,尋找藝術家
泡泡瑪特的IP主要來自簽約藝術家,然后把他們的創作變成玩具。
一開始,泡泡瑪特尋找藝術家IP的原則很簡單:哪個IP被最多人喜歡,就找誰合作。
比如MOLLY的發掘,就源於一條微博。2016年1月,王寧發微博詢問網友:「除了喜歡收集Sonny Angel,還喜歡收集什麼呢?」(Sonny Angel是泡泡瑪特之前賣爆的潮玩)。
結果發現,在留言中最多被提及的,就是香港設計師王信明的作品MOLLY。半年之后,泡泡瑪特推出了第 一個MOLLY系列設計。
事實上,在和泡泡瑪特簽約之前,MOLLY這個IP已經存在了10年。王寧這樣評價泡泡瑪特為MOLLY做的事:「不是我們捧紅的他們,是他們在香港早就已經紅了。這些潮玩藝術家在潮玩領域已經是大神級了,只不過當年這還是個太小眾的領域,大家還不知道而已。」
2017年之后,泡泡瑪特每年都會舉辦自己的潮玩展,很多藝術家參加,哪個藝術家前排隊的人最多,泡泡瑪特就去聯繫誰,看看大家為什麼喜歡、能不能合作。
至於這些藝術家為什麼不自己把作品做成潮玩,原因也很簡單,從平面畫到玩具還有很遠的距離,找工廠「開模」(指按照產品需求做模具)不僅價格昂貴,還需要自己聯繫工廠、做包裝、運營、銷售,並且因為圈子小,就算是做了產品,銷量可能只有幾十、幾百個。
通過調研測試,量化「情緒價值」
在把IP原型做成實體玩具的過程中,怎麼判斷藝術家提供的N版畫稿、以及這版畫稿變成實體產品會不會火呢?
在前期對產品的判斷上,有一部分工作的確是靠團隊審美、無法用數據量化的。
比如泡泡瑪特團隊內部在討論, MOLLY 要不要做一個充滿勇氣的形象的時候,泡泡瑪特國際集團首席運營官司德就表示:「你沒法討論數據指標,大家要有足夠的敏鋭和感性。」
但另一方面,泡泡瑪特團隊有很理性的一部分——大量的前期調研、小範圍的產品測試,以及根據市場反饋及時調整。
播客節目《小心有效》中,一位泡泡瑪特前員工分享,在早期,泡泡瑪特內部對於「能不能火」判斷有三個核心維度:「情緒共鳴度」「視覺記憶點」「用户延展性」。
就拿其中最重要的「情緒共鳴度」來説,在看設計師的初稿時,泡泡瑪特會先做一個小範圍調研,比如LABUBU的畫稿出來時,有 80% 的人説 「覺得它很真實,不用假裝完 美」,這就説明 「情緒共鳴度夠了」。
在產品做好之后,泡泡瑪特會先利用自動販賣機和快閃店來測試,小範圍投放產品,看看哪些IP更受歡迎,再把潛力IP重點培養。
即便是在新品上市之后,泡泡瑪特仍然會繼續做用户調研,來複盤前期哪些判斷是對的、哪些是錯的,為未來積累運營經驗。
這樣大量調研、小步測試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提高周轉率,避免產品積壓。
2025年上半年,泡泡瑪特的存貨周轉天數為83天,一個IP在推出一批產品后,用不到3個月的時間就能全部賣完。而潮玩行業的平均存貨周轉天數,大概是180天。
給IP分級,調配資源
在泡泡瑪特內部,IP被劃分爲不同等級,它們對應的營銷資源、店鋪資源、門店陳列位置、供應鏈資源都不太一樣。
比如一款等級偏低的IP,通常是1年先開發一個系列的產品,做幾千到一萬套試試,如果很受歡迎,下一代就不是幾千套,而是幾萬套的量,同時把它鋪到更多的門店中、投放更多的廣告。
根據《晚點Latepost》報道:「基於直營店打通的數據和多年經驗,新品首發一兩天,團隊就能做出增加或減少生產訂單的決策,和相對準確的銷售預測。表現好的 IP產品可以得到更多資源,表現最 好的那類產品可以快速擺上全球幾百家門店的首張桌子。」
這樣的運營方法,正如一家經紀公司,會給不同「咖位」的明星分配不同資源,如果某位明星人氣暴漲,可能就會給他更多的廣告、更好的劇本。
正是因為如此,泡泡瑪特的很多IP成長路徑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上上下下上上」。
就拿目前為止單年營收達到10億元的幾個大IP來説,SKULLPANDA,在2019 年推出時只是小IP,現在已經成了第二大IP;LABUBU所在的THE MONSTERS 其實2018年就推出了,也是從冷門IP慢慢做火的;而DIMOO在過去幾年一直穩居TOP3,今年上半年則排名第五。
進入新市場,先打安全牌
在進入一個新市場之前,泡泡瑪特也遵循這一套「先做大量調研」、反覆測試,再謹慎開店、推產品的策略。
我們在過去文章中分析過泡泡瑪特進入新市場的「三步走」——
首先是參加線下展會,讓當地消費者初步瞭解品牌,同時結合電商平臺銷量觀察當地消費者喜好;再根據當地合作伙伴的選址建議,開設機器人商店或快閃店,測試選址;最后,結合線上銷量和線下測試的效果,泡泡瑪特纔會正式開線下門店,進一步觸達消費者。
寫在最后
在《因為獨特》這本書中,王寧認為泡泡瑪特像一家「唱片公司」,去挖掘、簽約合適的音樂人(對於泡泡瑪特來説是藝術家),音樂人專注唱歌,而泡泡瑪特承包發行、包裝以及商業化等一切工作。
最近兩年,泡泡瑪特除了開發新IP還做了很多嘗試,比如賣珠寶、開線下樂園。在泡泡瑪特的設想中,不管是手辦、毛絨、積木、珠寶,還是線下店、樂園,都是爲了IP而服務。
創始人王寧的觀點是:「盲盒只是一種銷售方式,就像打折促銷一樣,但盲盒並不是泡泡瑪特的商業模式。」
泡泡瑪特樂園負責人胡健認為:手辦是把2D的藝術家IP做成3D,現在的樂園,則是把藝術家IP「實景化」。
可以説,泡泡瑪特認可的、最根本的商業模式,是運營藝術家IP。
現在的泡泡瑪特的確很像一個頭部經紀公司,簽約很多藝人,培養他們出道,並逐步形成了一套「造星體系」。爲了避免過度依賴頭部頂流,又打造藝人矩陣。
從這個角度來看,泡泡瑪特是否能長久發展,關鍵可能並不在於「LABUBU」能不能一直火,而是作為平臺,是否有持續「製造頂流」的系統能力。